昔日少年班「神童」,今日阿里科學家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加入阿里巴巴。其中不乏少年班畢業的昔日“神童”。大眾對這些“神童”有著一套刻板印象,比如情商低、生活低能,等等。他們到底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怎麼看待“天才”?下面是三位阿里科學家的故事。

阿里巴巴最近入職了一位“95後”算法工程師——胡晉,這位剛從浙大畢業的博士只有23歲,成為達摩院最年輕的科學家。胡晉考上北京交大的時候只有14歲,18歲已經進入浙大開始讀博。現在他選擇入職阿里巴巴,在達摩院人工智能實驗室從事無人車研發。

“胡晉比較少年老成,雖然年紀比較小,但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以及對技術的瞭解比較成熟。同時,他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思維邏輯非常清晰。”曾面試胡晉的阿里首席科學家王剛這麼評價他,“我認為這是非常聰明的表現。”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加入阿里巴巴。在他們之中,不乏像胡晉這樣的人——阿里雲首席科學家閔萬里畢業於中科大92級少年班,達摩院量子科學家徐華畢業於中科大97級少年班……他們都因天資聰穎、成績出眾多次跳級,比同齡人提前數年完成學業,從小到大頭上一直頂著“神童”或“天才”的光環。大眾對這些“神童”往往有著一套刻板印象,比如情商低、生活低能,等等。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承認自己是“天才”嗎?下面是胡晉、徐華和閔萬里三位阿里科學家的故事。

胡晉(23歲,浙大控制科學工程博士,阿里巴巴達摩院最年輕科學家)

胡晉1995年11月出生於江西南昌,父親是建築工程師。他從沒覺得自己的成長有什麼特別的——除了因為成績優秀跳過兩次級,因此年紀總是比班上的同學小。年紀小並沒給他帶來任何特殊的感覺,“就是正常學習,一起跟大家上課。”“我自己覺得我其實很普通,我只是在學業上比別人稍微快了一點點。”胡晉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天才,他眼中的天才是那些“很小年紀就做出非凡的成就”的人,比如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至於他自己,無非是每次都考全班第一,“自律性比較好”。

他總結起自己的人生,用的詞是“按部就班”:小時候別的小朋友看動畫片他也看,工作之後同事有的買房焦慮他也有。童年時沒什麼一起玩的小夥伴,胡晉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學習上,但他從不覺得缺乏樂趣。“你怎麼定義這個樂趣?每個人的點都不一樣。”與小夥伴一起玩的樂趣在胡晉看來“不是那麼深入的”,“其實(當時)你對自己不瞭解,然後對整個世界也不瞭解。”

昔日少年班“神童”,今日阿里科學家

▲胡晉和他在浙大期間參與制造的機器人

胡晉過的是“快進”的人生,每次他與同齡人交流時能明顯感到自己比他們更成熟。他反覆思考過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現在的答案是“內心的平靜和幸福”——他自認自己還差很遠,但這是他在追求的東西。在他的理解中,內心的不平靜更多來自“對自己沒有能力的憤怒”,“沒做出什麼東西來。”至今最接近“做出東西”的感覺的一次是在2017年,他的一篇論文被一家國際頂級期刊錄用了,“那時候才感覺我總算做出能夠推進人類科技進步一點點微小的工作。”

工作之後(胡晉2017年10月就開始在阿里實習),胡晉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他花一週時間寫了一個“大家每天都在用”的仿真模塊,“提升了整個團隊的效率”。工作之餘,胡晉還在做自己的研究,寫論文。在胡晉看來,讓自己往前走的是“內心驅動力”(焦慮則相反,“完全是個負面的東西,完全應該丟掉”)。

這種內心驅動力的本質是好奇心和創造欲。他從小就是一個有好奇心的人,對各種事物的原理“很感興趣”。最近他在B站看一位美國教授的科普系列視頻,講各種經典工程機械的設計原理,看得“很爽”。對於接下來在阿里的職業發展和自己的整個人生,胡晉沒有“規劃”,就是“儘自己全力去做”,“看能做到什麼程度。”

徐華(36歲,中科大97級少年班畢業生,阿里巴巴達摩院量子科學家)

“神童和天才我們是完全當不起的,我們(中科大少年)班絕大多數同學也都不敢當。”徐華也同樣不覺得自己是天才。他總結自己的讀書經歷也是“按部就班”,只是“稍微快一點把小學初中高中的書讀完”。在徐華的回憶中,僅有的特殊表現在小學時。開學後的一週內,他會和班上“特別聰明的幾個孩子”比賽著把一學期所有的數學題答案都寫到書上,他到現在都覺得“小學很多時候是在浪費時間”。

昔日少年班“神童”,今日阿里科學家

▲徐華(左二)和他在中科大少年班時的舍友

徐華正打算要孩子,也許是自己的經歷給了他底氣,他在孩子教育上心態很從容。“我覺得下一代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這是不用愁的,我相信我的孩子也不會笨,他在這個社會上總歸是可以(立足)。你不推他,他工作了一段時間該發揮出來還是會走出一條路來的。”徐華說。

徐華2015年1月加入阿里,至今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當年的“雙11”。他和團隊同事一起研發了一套通用購物券發放的算法。這是一套個性化的發券方案,“要讓集團滿意、商家滿意、用戶也滿意”,需要考慮到各個維度:比如前一年用戶總計用了多少張,最低多少張可以讓用戶滿意,購物券對消費的直接促進作用,等等。“在2015年的時候應該說是第一個(在大型場景下進行個性化發券),也是比較創新的一個點。”徐華說。

關於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徐華的答案不一樣。讀書的時候,“想要發很好的文章,想要做很好的科研”。畢業之後,開始想“掙錢養家這些”。現在他開始覺得,“人生是一種經歷,你可以經歷更多的事情,經歷不同的東西,在這個經歷中間你發揮你的價值,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徐華覺得自己是在學業、工作與生活分配的精力上相對均衡的人,他從來不是一個在一條道上“拼命往前跑”的人。他回過頭看當年很多同學的發展,“大勢非常重要”,“個人的發展要跟國家和自己所在的行業公司這些結合起來,才能最大地實現個人的價值。”

閔萬里(40歲,中科大92級少年班,阿里雲首席科學家)

閔萬里對天才的理解是:“覺得自己不是天才的人可能才是天才。”而且他覺得,天才與是否早慧無關,而是看他最終做出的成績,“不是看成才的年齡,而是看你成才的高度”。

閔萬里眼中的天才他在當年的少年班同學裡沒有見過,後來在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時見過一個。是一個俄羅斯小夥子,他的特點是數學上的直覺極好,給他一個很複雜的公式讓他做積分,他憑直覺就可以說出八九不離十的結果。“他可能從一些美學上,從另外一個維度去推算,這個可能真的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那個人真的是絕頂聰明的。”閔萬里回憶。

至於他自己的成長經歷,閔萬里用“俗套”概括:“大家覺得這孩子優秀,每次考試都很好,包括上課老師的問答,總是會很快給出答案。”他覺得自己與普通人的區別在於,像俄羅斯小夥子這樣的天才,普通人連見識的機會都沒有,他能有機會見識到。一方面是普通人很難在現實世界接觸到天才,另一方面,“你接觸到你沒覺得他有什麼特別的”,“首先自己要到達一定的境界才能體會到他這深刻的內涵,不然的話真的是雞同鴨講,可能看不懂他。”

閔萬里至今感謝當年少年班的教育,他發現自己當年受的教育有些“歪打正著”。當時同學們想做的都是像陳景潤一樣的科學家,因此在數學、物理這些基礎領域學得都很紮實。現在,數學、物理和算法正是他工作領域的“黃金鐵三角”,重要性不言而喻。

昔日少年班“神童”,今日阿里科學家

▲閔萬里

閔萬里至今最得意的是他在2005年和2011年的兩篇論文。其中2005年那篇關於概率論的論文“改寫了過去50多年做隨機過程的整個的理論框架”,一位匿名評審說這篇文章的作者將會終生以這篇文章為他的驕傲。

到阿里之後,閔萬里最有成就感的是蕭山的救護車項目和對工業生產線的智能改造。在閔萬里看來,這都是隻有中國才有的應用場景,“中國式的應用場景會產生一些新技術出來。”

在蕭山救護車項目中,閔萬里和他的團隊通過智能系統讓每個紅綠燈在救護車到達之前提前變綠,“這樣的話就相當於是護衛隊一樣的,給元首開道。”工業生產線的改造是用“工業大腦”學習生產線的所有歷史數據,讓系統比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更有經驗,實時指揮生產線上的工程師,控制每個崗位的參數。

“今天我們證明了一點,上百年的機器只要它的數據跟工業大腦接上,它就能梅開二度,煥發第二春。所以我說要用21世紀的智能去指揮20世紀的機器。”閔萬里說。

有了小孩之後,還有一件讓閔萬里無比驕傲的事:他到現在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報過任何一個興趣班。他想要的是“讓小孩能夠健康自由成長”,“今天你看但凡中國的孩子,上學之後就會被各種各樣的攀比給他束縛住了。他送到奧數了,你送不送?”“我堅決不送,孩子成長也很開心。而且(孩子)也不笨,我覺得從基因上講,他已經在起跑線上就贏了。”和徐華一樣,也許同樣是自己的經歷給了他足夠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