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時期,英國政府為了謀取利益,向中國售賣了大量鴉片。吸食鴉片的人上到王官貴族下到販夫走卒,上癮的人越來越多,毒品蔓延中國大地···

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鴉片掏空了中國的白銀,損害了中國人的身體,摧毀了中國人的精神,以至於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如今,我們手裡換了一樣東西,還是以同樣的姿勢躺在床上,神態痴迷,不為外物所動。

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等電梯的空隙,掏出手機;吃飯的時候,看看手機;要上廁所,帶上手機···手機成了粘在我們手上,與我們片刻不離的東西。

腦海裡充斥著手機上的娛樂新聞,我們忘記了思考;時間被迷人的遊戲佔滿,我們放棄了奮鬥;玩手機比陪伴家人有趣多了,所以很多人理所當然的選擇了前者。

毋庸置疑,到了21世紀,手機已成了容易侵蝕我們生活的“新型鴉片”。

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大人身上擔著責任,明辨是非,雖然沉迷手機,但不至於真的影響生活軌跡,可是孩子不同,放任孩子沉迷手機,便是放任了孩子的人生,尤其是不受監管的留守兒童。

他們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將孩子留給家裡的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跟孩子始終隔著幾十年的代溝,往往最後的情況就是丟給孩子一部手機,讓孩子自己玩,實行“手機帶娃”。

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農村爺爺奶奶那一代,對手機、電腦知之甚少,他們不僅不覺得沉迷手機是在透支孩子的未來,反而還會因為孩子玩手機玩得“溜溜轉”而驕傲:

“我都耍不來,他聰明得很。”

今年七月份 ,揚州大學公佈了一項關於留守兒童手機使用的數據:

統計顯示,在12-16週歲的留守兒童中,接近42.7%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其中超過77.3%的孩子經常用手機上網。不少農村兒童的上網時間竟然高於城市兒童。

部分地區有超過31%的留守兒童,暑期每天耗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更有接近15%的孩子每天上網超過4個小時。刷視頻、打遊戲和網聊,佔據了孩子們90%以上的上網時間。

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青少年成癮行為調研報告》顯示:

在玩遊戲的時間上,留守兒童要高於非留守兒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時”以及“每天玩6小時以上”這兩個時間段,留守兒童的比例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每天玩4~5小時”分別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時以上”分別是18.8%和8.2%。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博士劉成良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某貧困縣調研時發現,學校周邊的商店有的不僅“賣電”,還“賣手機”。

學生可以先賒個手機玩,然後用生活費來分期償還,“向學生提供賒賬買手機的服務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多數學生都揹著父母和老師在那裡拿到手機”。

他們下課放學都聚集在有Wifi 的地方:在老師辦公室門口,在有Wifi 的同學家門口,在小商店裡···有網絡的地方,就能聚集一堆捧著手機,雙目灼灼的孩子。

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這些令人憂心的數據和事例都直指一個事實——手機正深深地影響著農村裡的孩子。

他們本該嚴厲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學校監管鬆弛,他們對學習沒有渴望,他們對未來一無所知···

讀書,不是唯一一條可以改變貧寒出生的道路,但無疑是成功率最大,最有效的一條。這也是農村孩子跳出農村,走向更遠更大的世界的機會,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

作家龍應臺在寫給自己孩子的書裡說: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你也許會說,有些孩子不讀書也可以掙很多錢,當大老闆,但是,有這樣魄力和運氣的人有多少?

大多數初中輟學,或者初中畢業去了職高的農村孩子,出來只能找個平平淡淡的工作,然後繼續渾渾噩噩,沒有太多選擇的權利,嚐到了社會的苦,才會羨慕讀書出來能在大城市裡面找到體面工作的同齡人。

那時他們還小,不知道命運賜予的東西都暗暗標好了價格。他們玩著刺激的手機遊戲,對周圍的一切不以為然:

“就是要那種刺激、心跳加速的感覺!”

“學習多無聊,沒意思。”

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他們在手機中消磨了童年時光,錯過了用知識充實自己的機會;

錯過了農村廣闊的田野和清新的花草,村裡沒人在跳繩,掏鳥窩,捉迷藏,釣黃鱔···

孩子們都宅在家裡玩手機。

這種“新型鴉片”終於向農村留守兒童伸出了魔爪

他們回憶起童年來,只能隱約想起,“以前我們打的王者榮耀,現在都沒得人耍了。”

不少從事鄉村治理的研究人員,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研究員劉成良說:

“教育是解決貧困問題、阻隔貧困代際傳遞、實現農民家庭發展的重要手段,精準扶貧要為貧困地區學生的夢想護航,不僅要用更全面的政策來保障農村學生能讀書,更要為其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確保讀好書。”

怎麼才讓農村孩子讀好書,改變命運呢?——是社會和父母都要深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