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后怎样回北京?(四):争论礼仪薄厚 寒暄之后软禁

上一篇说到太上皇朱祁镇即将回京的消息传出后,轰动朝野,群臣无不庆贺。然而朱祁钰却不太高兴。围绕如何迎接朱祁镇入京的礼仪问题,朱祁钰又跟朝中百官闹起了别扭。

本来皇帝回京,是有具体的礼节可以遵循的。但是朱祁镇现在的身份是太上皇,有了微妙的不同,必须由礼部官员重新拟定。

礼部尚书胡濙组织礼官讨论的结果是,先由锦衣卫预备车马在居庸关外迎接;接至龙虎台以后,由文官至城外迎驾;行至德胜门外教场,再由武官迎驾;车驾折向东边,由安定门入城(因为皇帝回城才走德胜门);进入东安门以后,面南背北设下座椅,朱祁钰作为太上皇之弟,与太上皇相见,百官在此朝见;最后迎入宫中南宫。

明英宗被俘后怎样回北京?(四):争论礼仪薄厚 寒暄之后软禁

朱祁钰却觉得这套礼仪规格过高,如此大张旗鼓,到时候肯定会有百姓夹道欢迎,倘若一时民众欢呼万岁,百官中有人当场要求英宗复位,大家直接把他拥上午门,岂不变成了一场政变?所以安排太监兴安对礼部官员们说,只需要派一顶轿子两匹马接入居庸关,进了安定门以后再更换车驾,其他如礼部所奏。

官员们听了朱祁钰的话以后,也都感到无法接受。虽然大家都明白朱祁钰的心理,但毕竟朱祁镇也曾经是天子,只派出一轿二马前往迎接,实在有失体面,也与礼不合。于是礼官们据理力争,要求朱祁钰收回成命。如,户科给事中刘福等言:“今用轿一乘,马二匹,丹陛驾于安定门内迎接太上皇帝,礼仪似乎太薄。”

明英宗被俘后怎样回北京?(四):争论礼仪薄厚 寒暄之后软禁

明裕陵,英宗葬于此

对于这种政治舆论,朱祁钰非常生气,说:“太上皇帝是朕至亲,自留虏庭,宗社倾危,生灵无主。彼时群臣进章,请命于皇太后,诏告天下,立朕为皇帝,保护宗社。辞之再三,不得已,嗣登大位。已尊大兄为太上皇帝,礼之至极,无以加矣。今福等所言太薄,未知其意如何。礼部其会官详福所言以闻!”

礼部尚书胡濙联合吏部尚书王直等人一同面见朱祁钰,解释此事。胡濙说:“福所言无非欲皇上笃亲亲之义,乃臣子尽忠之道也,初无别意。”可是朱祁钰却说日前收到兄长朱祁镇的手书,要求奉迎还朝的礼节不可过于隆重,希望低调从事。可是到底有没有这么一份手书,大家谁也不知道,但是又不好要求朱祁钰把这份手书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只好作罢。

明英宗被俘后怎样回北京?(四):争论礼仪薄厚 寒暄之后软禁

后来大臣们又尝试与朱祁钰讲理,可是始终拗不过,最后只好妥协。

于是到了朱祁镇抵达居庸关时,翰林院侍读商辂带了一轿二马等在居庸关外,将朱祁镇引入。直到进入安定门之后,才换上了正式的车驾,一路之上无人注意。百官在东安门外迎候,朱祁钰至东安门外亲自迎接,朱祁镇下来答礼,官僚们甚至未获得朝见英宗的机会。《国榷.代宗景泰元年》记载:“上拜于门内,上皇下马相持泣,各述逊位意。良久,入南宫,群臣随请见。敕曰:‘重以眇躬辱国丧师,有玷宗庙,又何颜见尔群臣乎?不许。”

明英宗被俘后怎样回北京?(四):争论礼仪薄厚 寒暄之后软禁

北京普渡寺,原明代南宫

对于迎接仪注的简薄,后人也多有讥评。如万历时期于慎行称:“英宗北狩,群臣疏请迎复,至再不报。虏酋伯颜、也先索人出迎,至再四不报。及送至都门,竟无一介行李。而于迎驾势穷情极,遂至自入。景帝之心可知也。当是之时,君臣大义,骨肉至情,岂足动其听哉!”

也就是说,两兄弟互相虚情假意地问候一番之后,朱祁镇乘驾进入南宫,开始了虽有太上皇之名,却形同囚犯的7年软禁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