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有感(母親節徵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背景: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現存詩歌五百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沒有一首律詩。代表作有《遊子吟》、《結愛》、《徵婦怨》、《感懷》等。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但無所遇合,屢試不第。孟詩藝術風格,多長於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他樸實而深摯的詩風,大都表達了他內心的情志。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後來論者把孟、賈二人並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

感悟:

這是一首寫母愛的樂府詩歌,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短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慈母為遊子縫製衣裳的場景,從詩人的生平背景裡我們瞭解到,孟郊的一生可謂說是窮愁潦倒的,他常年流離在外。那麼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在心中最思念、最牽掛的,莫過於自己祥和的母親了。此詩所描寫的正是孟郊要與母親分離的時候,母親為自己縫衣的普通場景,然而全詩所表現出的,卻是詩人內心深沉的情感。 我們只從全詩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首聯中的“遊子”就是指正要離鄉遠遊的孟郊。當我們讀過了這首詩的時候,可以發散自己的思維,展開自己無窮的想象與思考,把自己融入詩中的場景。此詩的前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詩句反映出母親擔心自己的孩子長時間遠行後不能夠及時回到家中,而身邊又旁無一人,沒有多的換洗的衣裳,如果自己不把這件衣服的針線縫得密集些,縫得結識些的話,那麼孩子將會受到寒風的侵蝕呀,看得出慈母的用心良苦呀,從而揭示了慈母那淳樸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製的遊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它不只是普普通通的針線,它更是慈母心中那絲絲縷縷剪不斷的情思啊。場景中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無聲勝有聲,充溢著母子情深的純情,扣人心絃,潸然淚下。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詩人寫的反問句,意味尤為深長,是前四句的昇華。他借用草木的自然本性,去表現什麼是母愛的自然天性、什麼是母愛的無私奉獻。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那熾熱的情意。全詩淳樸真摯地寫出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從古至今“母愛”就是人類最純真最崇高的感情,同時也是是文學創作永恆的主題。同樣母親這個名字就這樣從古至今被人們一直崇高地讚美著,讚美母親的語言,不需要你苦苦的尋詈詞彙、也不用上華麗的辭藻、精美的修辭,她只需要你發自內心的感觸罷了。即使平時再幹癟語言,此時在讚頌母親的時候是顯得那麼崇高、那麼經典。中國是一個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國家,從古至今歌頌母愛的故事、詩歌、散文比比皆是,孟母三遷是為了孩子,而孟郊的《遊子吟》更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之作。它把人類偉大的母愛置於特定的藝術氛圍中,簡括而形象地唱出了遊子的心聲。

然而經過五千年的文化薰陶的我們——當代大學生們,又是怎樣看待母子情深的呢?還記得在小學、中學、高中、甚至大學開學的時候,又是誰大包小包地揹著沉重的行李送我們到學校呢?又是誰在我們高三學習的夜深時,為我們熬上一碗熱乎乎的粥?又是誰在我們考試失意痛哭的時候安慰我們那脆弱的心靈呢?又是誰在我們遠行時不斷的叮囑、不斷的擔心呢?那就是我們的父母呀!可謂“兒行千里母擔憂啊!”“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我在今天聽到一句話,讓我很心寒、很氣憤。有人把這句話當成了流行語“母行千里兒不顧”心在流淚,在滴血,無言以對。我們深思,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道德之邦。我們早已有了深厚的文化積累,最早接觸的就是母愛啊。當我們每次回家時,我都會發現母親是一次比一次衰老。額頭上的皺紋又變深了,手掌又得變粗糙厚重了。為什麼會如此呢?我們就要思考,是因為我們偉大的母親,她把美麗的青春、溫暖的陽光無怨無悔的給了我們呀!面對母親這深沉的感情,我們又改拿些什麼去回報呢?金錢?豪宅?車子?不!這些都不是!我們不能玷汙了那純真的母愛,我們只需好好珍惜地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不管我們何時何地,都不能忘了我們的父母!更不要忘了父母為養育我們時所付出的辛酸!因為父母親終其一身,所為的只是願我們平安成長,幸福安康!當我們長大了,暮然回首,我們的父母已是鬢已星星也。等到我們要真心回報他們老人家時,他們還安否?只剩後悔惘及,空悲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