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雙全的三國名將太史慈

太史慈是東漢末年的名將,字子義,東萊黃人(今山東龍口)。後來太史慈成為孫策大將,助其掃蕩江東。

智勇雙全的三國名將太史慈

(1)

北海太守孔融聽說太史慈隱居在東海,便多次派人前去慰問他的母親,後來,孔融被黃巾軍包圍,恰逢太史慈從外地回來,聽說這事後,即從小路進入包圍圈去拜見孔融。孔融正要派人到平原相劉備那裡去求救時,黃巾軍已經縮小了包圍圈,眾人難以突圍出去。

太史慈自告奮勇地穿上鎧甲,拿著弓箭,讓兩位騎兵隨著自己,每人手裡拿著一支箭靶,城門一開,他們猛地衝了出來,旁邊觀看的人都很害怕。只見太史慈騎馬衝到城外的壕溝裡,將兩位騎兵手上拿的箭靶捅在溝裡,然後放箭射擊,射完後又返回城裡。

第二天又是這樣做一遍,這樣一連好幾天。包圍的士兵有的站起來看,有的躺著睡覺。最後太史慈就在天亮前收拾好行裝,早上吃飽飯,然後騎著馬一直衝出了包圍圈,等到包圍的士兵發現他們後,他已經衝出好幾里路了。不久,他就從劉備那裡請來了援兵,解除了孔融的包圍。

智勇雙全的三國名將太史慈

(2)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官場腐敗。當時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是:官吏們為一己私利,爾虞我詐、互相攻擊,官司打到朝廷,誰先“告狀”,誰就能贏。

太史慈就遇到了這樣一樁事:他所在的州郡中,刺史(州的最高長官)與郡守(郡的最高長官)翻了臉,刺史搶先一步,派人把奏章送入京都,郡守寫好奏章,已晚了一步。郡守決定挑選一名精明能幹的人設法搶在刺史之前把奏章送上去,太史慈被郡守選中了。

太史慈懷揣郡守的奏章,馬不停蹄地趕到京都洛陽,發現刺史派出去送奏章的人正等候在接受奏章的官署前,還沒有把奏章送上去。太史慈心生一計,拍馬上前,裝作朝廷命官的樣子問:“你是哪裡來的?是送奏章嗎?”

刺史派去的官吏不辨真假,如實做了回答。太史慈又問:“奏章的格式有沒有錯誤啊?拿給我看看!”

那人立即從車中取出奏章,雙手呈給太史慈。太史慈接過奏章,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取出一把刀子,把奏章劃成碎片,又乘對方驚愕之際,說:“我是奉郡守之令來察看刺史的奏章是否已經呈遞上去的,不過,郡守並未讓我毀掉刺史的奏章,現在我們是難兄難弟了,大丈夫四海為家,我們何必為他們之間的勾心鬥角賣命呢?大家都逃走吧!”

太史慈說服那名官吏與他一起逃出京城,然後各奔前程。太史慈走了一程後,又折回京都,把郡守的奏章呈送上去,方才回去向郡守交差。

刺史得知自己的奏章被毀,急忙再寫奏章,日夜兼程送往京城,但朝廷早已收到郡守的奏章,對刺史的奏章不感興趣,因此,這一場“窩裡鬥”,以刺史的失敗而告終。太史慈自此以智勇雙全而聞名。

智勇雙全的三國名將太史慈

(3)

古代善於用兵的人,往往都是虛虛實實,沒有定則,一切依具體環境而定。採用麻痺敵人的計謀成為人們在戰場上慣用的制勝策略。而太史慈明顯就是有勇有謀,有大將之風,真正配得 上“智勇雙全”這四個字。

孫策對太史慈公開評語:“氣勇有膽烈”、“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