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上一篇文章大概敘述了系統辨證脈學的由來、與傳統脈的區別,及系統辨證脈學的優勢。

這一篇文章向大家詳細介紹系統辨證脈學的感受信息即25對脈象要素。

上一篇文章中舉例說明了,脈象要素與傳統脈象的區別在於脈象要素是結合現代醫學、科學知識而創立的,每一個要素都具有單一物理屬性,且齊教授在描述脈象要素時,是直接明瞭說明脈象要素具有哪些屬性,應該在哪個層面感知,都是人類手指所能感知的;

而古人在描述傳統脈象時並沒有明確指出脈象應該在哪感受且脈象描述的方法是通過取類比象的方式,過於抽象,因此比較複雜。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脈象要素的形成源於古今脈學的理論知識,包括了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可診有過之脈……夫脈者血之府也。

下圖列出《黃帝內經》中已經明確提出幾對相對立的脈,例如“長短”、“遲數”、“粗細”、“動靜”、“滑澀”。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早在《難經·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何謂也?……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說明了脈有太過與不及,而到東漢時期,張仲景先生再次強調說明“脈當取太過不及”。

齊向華教授參悟了傳統脈學,結合了血管生理學、血流動力學等知識,繼承創新,提出了25對脈象要素。

這25對脈象要素,當中有13對要素是傳統脈學有提過的,另外12對要素是新發現。

13對延續傳統脈的要素

12對新發現的脈象要素

左右、清濁、浮沉、上下、疾緩、粗細、遲數、結代、剛柔、長短、高深、滑澀、強弱

來去、怠駛、動靜、進退、稀稠、凹凸、厚薄、枯榮、曲直、斂散、寒熱、內外

舉一要素,“上下”。

“上下”首先見於《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膝脛足中事也”。說明在診脈的時候,根據脈象位置對應體表的位置。

在系統辨證脈學體系中,“上下”這一對要素是指在軸向上脈搏的搏動範圍超出了寸關尺三部。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齊教授所定義的“上下”有兩種情況,一是與傳統脈中的長脈相重疊,出現“覆脈”或“溢脈”現象。

另種情況則是一種獨立的脈象要素,即脈體的縮短,三部脈整體向上移動,向遠心端移動,形成脈動超出寸部,而尺部相對不足,出現“上盛下虛”;或三部脈整體向下移動,向近心端移動,形成脈動超出尺部,而寸部相對不足,出現“下盛上虛”。

這樣的情況意味著人體的氣機陰陽平衡被破壞,出現氣機的升降失常。

當“上盛”時,說明氣機逆亂於上,臨床常出現頭部或胸部的症狀,有升無降則必然下虛,出現下部陽氣的相對不足,則顯示“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下盛”時,氣機沉陷於下,常出現二陰、腰腿部的症狀,則顯示“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的徵象。

因此“上下”,是在寸口整體部位、超過腕橫紋和尺脈近心端,感受脈搏搏動的空間位置。

齊向華教授結合了血管、解剖生理學內容,提出在感受脈象時,感受的層面包括了脈管壁、脈體、血流及脈搏波。

而“脈象要素”是一種能為常人手指所感覺的單一物理現象,人體手指的感覺可分為深感覺與淺感覺。

脈診過程中常用的感覺有十四種,包括了:觸壓覺、振動覺、運動覺、實體覺、溫度覺、位置覺、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圖形覺、精細感覺、複合感覺、重量識別絕、質地識別覺、速度覺等等。

當我們摸脈的時候,通過使用我們的手指本能感覺,分別去感受脈壁、脈體、血流及脈波。

25對要素就是通過以上四個層面分類的,例如粗細,是指脈體即血管直徑的大小。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那血管的衣服,就是血管壁,厚薄這一對要素,指的就是脈管壁的厚度,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與後天的影響,每個人的血管壁有薄厚之分。

延續傳統脈方面,是將傳統脈象進行了拆解,將一個複合性傳統脈象拆解成幾個要素。

之所以可以這般的拆解是因為齊教授明確提出了感受信息的四個層面。

例如,傳統脈學中的“弦脈”,可以被降解成各別單因素脈象,分別在脈體和脈壁表現,包括了“剛、斂、直”三個脈象要素,血管壁的順應性低,出現“剛”、血管壁擴張不及,表現“斂”、脈體的形態“直”。

感受脈象要素的四個層面

血管壁

血管壁主要是感受它的厚度、順應性及收縮舒張的態勢

血管是人體內負責運輸血液的管道。

由於血壓的高低,血管壁會呈現不同的狀態,而生活、工作、情緒、生理或病理等因素也會間接對它造成影響。

舉個例子,多年從事體力勞動者,脈上會有血管壁硬、重按無力的跡象,那是因為他們常年勞累過度,氣血虧虛了。

例如彈簧原本的韌性、彈性都是恰好的,但是在長期的外力作用下,質地改變了,就算不加壓,它也無法恢復原型了。

當某些患者的左手寸部外側血管壁緊、直,有硬繃的感覺,稍微加壓感受血流層又感覺到血流不暢時,說明有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根據脈證的位置可以判斷他的肩部有疼痛。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這就好像一條通暢無阻的水道,被垃圾堵塞,水流就不順暢了。

患者在感受寒邪後,大夫手下會感覺他的血管壁拘緊回斂、直,並有涼氣透出。

大家可以想象水母運動的形式是呈現反覆擴張收縮的,人體內的血管壁也一樣,隨著血流壓力等因素,它會不斷地擴張收縮。

當寒邪侵襲人體的時候,會使人體的血管壁擴張有限而迅速回縮,因此指下就會有血管壁收斂不舒的感覺。

血管壁上還會存有諧振波。

諧振波是什麼呢?

諧振波其實是除了脈搏搏動之外,脈上存有一種特定頻率、波幅、波長的波動,是一種細微的顫動、抖動,那感受就好像大家的手指輕觸到正在振動的手機。

例如一個生氣的人,最明顯的就是能看見他臉紅耳赤,甚至渾身發抖,那大夫是如何從脈象知道他生氣呢?

生氣的脈象表現最典型的是左關凸起包塊,並伴有高頻率的諧振波,手下能感受到又熱又強的輻射感,那感覺就像手上拿著發熱而且振動的手機,既有輻射熱又有振動感;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又或者乾燥的冬天,手在接觸毛衣時產生的靜電,指下有電手的感覺;而傷心的諧振波與生氣時的是相反的,它的頻率較低,手指下就是細微的顫動,會給手指頭帶來麻酥感。

脈體

脈體是指脈的形態特徵

就好像一個圓柱體,有兩個底面,周圍有個側面,而每個人的脈體,因個人的體質、心理、生理狀況不一樣,會表現不同的形態。

例如思慮過度的人,他的脈體會呈現一條彎曲的小溪狀,又細又彎。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脾氣急、易頭痛的人,他的脈體,除了原本的脈位,還會有往腕橫紋上移的趨勢,超出了原本的位置。某些人的脈體挺直,就好像一支鉛筆,說明此人性格耿直。

血流

感受血流的質地、流利度、濃度、溫度等特徵

人體的血液有著各種不同的有機物質,因為所含成分不同,所產生的摩擦力也會有差別,因此它的力度、速度、濃度、流利度也會不一樣。

例如血虛的人,因為血液內容物較少,分子間摩擦力降低,大夫會感覺自己手下像摸了一片滑布,猶如絲滑、細嫩的皮膚。

某些身體較弱的人,容易受邪氣侵襲,這是因為他的正氣不足。這就好像,一棟建築物地基不穩,地震來了就塌了。

什麼是氣呢?

氣是身體裡無形可見,極精微的物質,負責防禦、溫煦、並推動血、津液的運行。

包括運動、說話、思考等等都要靠氣來推動。所以氣血不足的人,常常表現出無力、睏倦、少氣懶言等等,脈就好像一條流速緩慢的小溪。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大夫感受血流層的溫度,並根據手下的感覺區分出涼、冷、溫、熱或常溫,就好像我們喝水的時候,舌頭能辨別水的溫度。

例如感受風寒的病人,病位在表,大夫在診他的脈的時候,手下會感受是冷的,就好像手拿著一杯盛滿冰水的玻璃杯,玻璃杯傳遞給手的感覺是冰的。

脈搏波

感受脈搏波的擴張和收縮

脈搏波是脈搏跳動時產生出一連串的波浪似的波動,可用手指去感受脈搏搏動時表現不間歇的波動。

這脈搏波,是由不同高度、速度、長度等不同的小波而組成的。

前面說了,氣是負責推動人體血液的運行。當氣血不足時,脈波就會變短,病人表現出易疲倦,稍微活動就會氣喘吁吁,反應也較遲鈍。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正常生理狀態下,身體素質好的人,氣的推動作用下,波動傳導的距離長,不僅表現身體健康,且頭腦思維敏捷。當氣的推動不足時,脈波的高度不及,就會出現倦怠嗜睡。

因此感受脈象信息必須知道脈體、脈壁、血流、脈波要素。

寫在最後

看完了這篇文章,是否對系統辨證脈學稍微瞭解了呢?是否想知道如何組合這25對要素進行辨證論治呢?繼續跟進,不要錯過~

脈象要素|系統辨證脈學中感受信息的基本單位

系統辨證脈學與傳統脈的區別在哪裡?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