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風究竟是什麼風

娘炮風究竟是什麼風?

牟林

2018/9/8

最近,“娘炮”在網上炒得火熱。新華網和人民日報都加入了,把關於娘炮的論戰推向了高潮。娘炮釀成一股“娘炮風(網上風暴式的吐槽娘炮)”。

娘炮,不是過去說的小白臉、奶油小生和時下流行的小鮮肉。說小白臉、奶油小生和小鮮肉,調侃的成份較多,中性略帶貶義,泛指漂亮的年輕男性,尤其指青年男性演員,隱隱地也有批評導演選擇演員過於看重外表而顯得膚淺的意思。娘炮是指個別年青男性從內到外刻意地使自己具備過於女性化的特徵,為此塗脂抹粉、矯揉造作,模仿出現代女性都不太願意表現的柔弱情態,讓人感覺“美”裡透出的一種“醜”來,不由自主地噁心(就是女性,過分矯揉造作也會使人噁心的)。這和男演員扮女性角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生活中的梅蘭芳充滿陽剛之氣,沒有半點的女兒情態。

由娘炮不由得想起人妖。既然覺得娘炮不美反醜,為什麼有人專門去欣賞人妖呢?看是不是以下原因:第一,只有個別國家允許有人妖存在,說明人妖也不是人類普遍接受的一種社會現象。第二,欣賞人妖者部分出於好奇,部分也可能出於一種非常態的性心理暫時需求,而且人們是在特定地點去觀看人妖表演,在生活中和媒體上並不常見,就算噁心也就那麼一會兒,看過了也是算了。第三,做人妖的人是把人妖當成職業,當成一種生存手段,觀看的人即便也有感到噁心的,這噁心可以被一種同情、諒解和理解的心理所消解。娘炮和人妖不同,他們不是因為職業需要,或許也是他們某種非常態的心理需要,比如性意識或性取向發生改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和媒體都可能看到他們,甚至有直接接觸的可能,這種噁心就出現一種“隨時感”,所以特別讓部分人不舒服。有些媒體專門為娘炮搭臺唱戲,又加劇了一些人對娘炮的反感。據說這次娘炮風就是今年央視“開學第一課”引發的。可惜我錯過了,網上居然沒搜到。只好看了一些文字的報道,也順帶看了網友們的口水仗。“第一課”邀請了幾個被指為“娘炮”的青年男性。這立刻引發了人們對“第一課”設計者的價值取向的關注。我在想,即便過去有些媒體熱衷於為娘炮露臉創造機會,人們也只是有些微詞,並沒有形成所謂娘炮風。看來娘炮風的吹起和“第一課”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股娘炮風本質上不是對娘炮本身的關注,而是對“中國教育何處去?”的關注,它反映出人們對當下中國教育的價值引導的“早已不滿”和廣泛質疑。這次娘炮風實際上是一股“教育反思之風”。這股風針對是央視即央視背後的教育主管部門。

誠然, 不必要擔心幾個娘炮式青年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負面效應,我們的社會也不會如此脆弱,我們完全可以在“多元化” 的名義下包容他們,就如當初包容喇叭褲一樣。就算個別媒體在娛樂節目中讓娘炮們搔首弄姿,也可以解釋成“劇情”的需要,不過引來一些微詞罷了。但是,把他們凸顯在教育專題節目“開學第一課”中,那就等於反映的就不是一般的“社會現象”,而是主流價值觀出現了“新的動向”,這就不同尋常了。所以,這股風是一種正能量的風,娘炮只是個引子罷了。

最近些年,人們對教育改革的方向質疑不斷。比如教育的嚴重功利化現象,中小學教科書的虛無歷史的現象,比如教師的教育難現象(和警察執法難類似的老師教育難)......

其實,基礎教育中男孩們的中性化和女性化現象早已引起了一些教育界人士的注意。就其原因大致有: 第一,家庭教育中父親作用的缺失; 第二,幼兒園、小學乃至中學男性教師數量的減少。第三,男孩子成長需要的教育活動開展難(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設計); 第四,社會輿論界的負能量的價值引導,比如無底線的娛樂化英雄人物、男性反串等滿足庸俗需求的節目; 第五,長期的和平環境帶來的“和平病(靡靡之音風靡娛樂界)”以極致奢華和過度精緻為美。娘炮出現在教育專題節目中,表明現在教育主管部門不僅沒有反思基礎教育領域中男孩女性化現象甚至還在倡導,這就引起了不僅是業內專家的擔憂而是廣大民眾的擔憂了。

那麼娘炮出現在“開學第一課”究竟對教育的價值導向功能產生哪些負面影響呢? 進一步說男性的女性化現象究竟會對人類社會發展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呢?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建議教育部門把這個問題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給社會一個科學的完滿的回答,不要在這個問題上繼續無所作為甚至任性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