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潮廣告只賣10元,分衆的股價會跌破500億

近期,分眾遭遇新晉“獨角獸”新潮傳媒的挑戰,股價走勢難看,從1800億一路跌到1200多億,一月掉了近600億。

如果新潮廣告只賣10元,分眾的股價會跌破500億

於是,一些分析機構“緊急”應對,解釋新潮對分眾的影響甚小,不足為慮。分析稱,新潮電梯電視形式不好,點位不好,客戶不好,一週廣告價格不應超過10元,否則將沒有優勢。理由如下:社區樓一天電梯上下觸屏時間約為40秒;寫字樓人流量是公寓樓的10-20倍;電梯外電視收視時長高於梯內電視……

如果新潮廣告只賣10元,分眾的股價會跌破500億

隨後新潮傳媒創始人張繼學在朋友圈爆料這是“競爭對手”在阻止新潮融資,以及維護股價。

他說:“如果新潮電梯電視一週真的只賣10元,老大哥的股價總值不會超過500億!而不是一月掉600億了。客戶不是傻子,能用40元一月覆蓋一部電梯,為什麼要用400元呢?老大哥維護股價的心情我能理解,但眼中容不下老二,獨食心態,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做法,不值得稱道。通向成功,不需要路,只需要真誠客觀,因為真誠客觀本身是一條康莊大道!讓我們靜等一個個謊言被戳穿。其實分眾是一隻好股票,新潮希望它漲過2000億,因為分眾跌了,說明行業不性感,新潮也不會性感!反過來也一樣,公平競爭,合理維護市場,對誰都好。”

如果新潮廣告只賣10元,分眾的股價會跌破500億

筆者認為,事實上,新潮在社區電梯內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傳播模式,區別於“梯外電視”和“梯內海報”的“梯內電視”,媒體形態和數字化升級,已經走出了與分眾差異化的產品模式。一些證券機構將這三種不同的媒體形態進行比較,明顯偏袒分眾,貶低新潮,大概是別有用心。

寫字樓VS社區:1億與7億的PK

騰訊有一項調查表明,76%的80後、90後認為自己是一個“懶人”,他們不想做飯,不想洗衣,連水電費都在手機上交。所以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服務”到家,成為必然。而相比美國70%的消費在社區中完成,中國目前還不到30%,中國社區消費是一座大金礦!

一個有趣的統計,家庭消費決策的權力依次是“女人、小孩、老人、狗和男人”。今天的社會,男人負責掙錢養家,女人負責貌美如花。儘管男人每天在寫字樓上班,承擔著掙錢養家的主要工作,但在家庭消費決策中的地位,卻在直線下降,因為女人負責貌美如花也很辛苦。感謝爸爸們的奉獻和包容,成就了今天的和諧家庭。也感謝女人和孩子們,她們買掉了整個社會零售品的70%,幸福了家庭,繁榮了經濟。所以,社區經濟和家庭消費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分眾、新潮以及其他的社區媒體,包括燈箱、道閘廣告,都賣得很好。

以前一家人是要在一起看電視的,但現在很少了。家庭消費達成共識的場景,正在從客廳電視轉向電梯電視。因為一家人總是要一起回家,一起在小區散步的,電梯電視成了共同影響老人、爸爸媽媽和孩子的重要場景。

分眾、新潮都賭錯了局?

作為行業鉅艦,分眾傳媒到2018年3月共擁有128萬個框,只有不到20%在商務樓,而80%左右在社區;31萬個屏中,梯外屏有14.6萬個,但只有7萬多在寫字樓商務樓,其它也都在社區。原因是中國商務樓沒有那麼多,要拓展電梯廣告市場,只有進社區,社區是一個7億人的大市場,只不過投資規模更大,經營難度更高。如果像分析師說的,新潮電梯電視在社區裡,覆蓋人數少,不值錢,只能賣10元,那分眾絕大多數媒體終端都在社區裡,是不是也不值錢呢?或者是將社區媒體終端包裝成了商務樓宇終端,在欺騙廣告客戶呢?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真誠客觀,否則很難自圓其說。

社區媒體和商務媒體空間,哪個大?

在中國上班的人大多數分佈在工廠、工業園區、孵化園區、服務零售和寫字樓。在寫字樓上班的人大約有1億,是廣告主們必爭的對象。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城市人口今天已經超過7億,未來會超過9億。不管是誰,他們每天都會回家,社區媒體的價值急劇凸顯。今天的中產家庭人口不到2億,未來的中產家庭人口會超過5億,從家庭消費群體的絕對數量和質量來說,社區媒體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新潮的目標是:中產社區第一媒體流量平臺。

“寫字樓人流量是公寓樓的10-20倍”,不知道是怎麼算出來的。按中國寫字樓平均一幢22層,一層1300平米,一棟寫字樓平均是6部電梯計算,分眾至少要安裝8-12部電視才能覆蓋。因為,一般寫字樓都有負一樓,甚至有負二樓,一層6部電梯中間需要安裝4臺電視,負二、負一、一樓就需要8-12臺電視,分眾平均每臺電視覆蓋不到一部電梯。按中國人均辦公面積是10平米計算,一幢辦公樓約有3000人左右上班,即平均每臺電視覆蓋人口約300-400人。而中國社區,平均為兩梯四戶22樓,平均每戶3.3人,每部電梯覆蓋的社區人口為145人,所以,分眾每部寫字樓電視覆蓋的人數僅比新潮社區電視覆蓋人數多2-3倍。

誰在偷換有效時長的概念?

梯內電視對於乘客上、下樓都能接觸到,而梯外電視則是單向的。你會走出電梯還回頭看一眼牆上的電視屏嗎?據統計,社區家庭人員平均每天進出電梯高達3.75次,每次平均30秒,一天廣告有效接觸時間長達110秒,接近兩分鐘。由於電梯內空間更封閉,又沒有手機信號,視頻廣告有聲音有圖像,傳播效果比平面更好。寫字樓梯外屏一輪廣告在一線城市的循環時間約20分鐘左右,二線城市15分鐘左右,一天只播60次廣告,用戶看到的時間非常少,而且大量黃金時間被幾個有股份關聯的品牌長期佔領刷屏。分析師用分眾梯外屏一天只播60次的價格,同比新潮一天300次的價格,混淆對比樣本和參照標準,也是外行啊。另外,電梯外有手機信號,等電梯時大家成了“低頭族”,看廣告的人在減少,用“等待電梯時長”來偷換“有效接觸廣告時長”的概念,實在不妥。

分眾為什麼要安裝新潮同類的梯內電視?

分眾在一部電梯外有電視,在電梯內有框架,廣告資源覆蓋已經夠了,全年只能賣掉60%左右的資源。那為什麼分眾還要安裝一部分與新潮同樣的梯內屏呢?一方面,怕新潮做大,影響分眾的收入;二方面,想用“錨定效應”低價賣廣告,證明新潮媒體不值錢,鎖死新潮的營收上限,阻礙新潮融資。但廣告主都是聰明人,電梯廣告,講究的是覆蓋一部電梯的成本和效率,既然能夠用10元的價格就能覆蓋一部電梯,誰還會去買貴10倍以上的框架和梯外屏呢!所以,如果分眾梯內電視只賣10元一週,廣告主們趕緊搶呀,節約的都是利潤!

新潮電梯電視,本質是電梯廣告位的共享思維。框架廣告形式,儘管獨佔資源,但價格太高,效率太低,在一線城市,框架廣告一週的售價高達200元左右,是電梯電視價格的3倍以上,很多廣告客戶接受不了。電梯電視是把獨佔的廣告資源與幾個客戶共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節約的錢可以多覆蓋3倍以上的電梯,對客戶來說是一件大好事。

產品到家,就選新潮

為了避免競爭,和老大哥友好相處,新潮一直在尋找和分眾的差異化,避開分眾寫字樓的主戰場,去開發難度更大的社區市場。建議客戶“產品賣到寫字樓,就選分眾;產品賣到家庭,就選新潮”。新潮這條路走了五年,今天已初具規模,在50多個城市擁有近40萬部電梯,每天覆蓋的家庭人數超過一億,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傳播能力。

其實,有分析師提出質疑並非壞事,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公司,都是在眾人的質疑聲中成長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