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陽明—宇宙維度和人擇原理

明朝一哥王陽明—宇宙維度和人擇原理

25 宇宙維度和人擇原理(2)

確實如此,如果這個世界曾出現過無數次可能。那麼,只有這一次,產生了你和我。

因此,是我們選擇了“能量守恆”而非“能量守恆”選擇了我們,或許它在另一個維度,根本就是謬論!

既然能量守恆都不能做到普適,則程朱理學又如何?

王陽明在解答科普青年的同時,內心已經完成了推翻和重建的轉變。

於是,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有人風傳,說劉瑾餘怒未消,準備派人到龍場來加害陽明,陽明聽說後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一天傍晚,山腰落日,雁背斜陽,僕人們屋前屋後都找不到陽明,正無可奈何,卻聽見霹靂哐啷的錘打聲。

眾人循聲走去,但見陽明掄著一個大錘,正在打造一具石棺,眼看就要成形。

眾僕面面相覷:主人這是咋了,沒見他喝三鹿啊,怎麼就腦殘了呢?

一個膽大的上前去小心翼翼地詢問,陽明泰然自若道:“吾今惟死而已,他復何計!”

這回陽明沒有再耍詐,沒有“佯狂避世”,而是經過深入思索,種種磨難,完全將莊子“齊生死”的哲學“知行合一”了。

莊子的哲學是“變”的哲學,他認為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從而提出了“齊萬物”。

既然“這世界變化太快”,那為什麼要有統一的標準?順其自然之性,則不治天下而天下自治。正所謂“物之不齊,宜聽其不齊,所謂以不齊齊之也。”由此,在莊子眼中,萬物平等,無分貴賤,無分有無,物之所存,道之所存,存在即合理,是謂“齊萬物”。

推而言之,一切存在形式,沒有不好的,所謂的“死”,也不過是人從一種存在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存在形式而已。於是大夥不高興了:“莊子莊子,果然喜歡裝13。說得輕巧,你死一個我看看?”

的確,哪怕你說得天花亂墜,貪生怕死終歸是人的本性。

話說莊子的妻子死的時候,莊子鼓盆而歌,那個平時喜歡跟他鬥嘴的倔老頭惠施看見了,就這個問題再一次跟他爭執起來。

莊子急了,說:“天地之間本來沒有我,後來紛擾雜亂之中產生了氣,氣變有形,形變有生,最後又變而之死,這是和春夏秋冬四時的交替變化一樣的自然規律。”

嗯,是一個可以自洽的理論,但還是沒有解釋為什麼會“貪生怕死”。

後來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研究《莊子》,提出情感為“人之束縛”,補充了莊子的理論。

這也是王陽明此刻坦然面對死亡時的心態:真正有知識的人,通曉了宇宙的真相,知道了事物之發生為必然,則遇事不動情感,不為所縛。正如飄風墜瓦,擊一小兒與一成人之頭。小兒必憤怒而恨此瓦,成人則不動情感,因此所受之痛苦亦輕。

莊子認為,死是生的天然結果,對此有悲痛愁苦,是“遁天倍情”。“遁天”者必受刑,即其悲哀時所受之痛苦。若知“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由“忘天下”進而“忘所用之物”最終“並己之生而忘之”,忘生則得不死,是謂“齊生死”。

參悟了生死的陽明靜靜地躺在石棺中,腦中縈繞著的是一直以來困擾他的三組關係:人生和宇宙,人性和天理,格物和致知。歸納起來就是‘吾心’和‘物理’,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

無數的畫面在他腦中閃回,另一個類似的問題蹦了出來,論心還是論跡?

還好知識儲備夠用,陽明的思緒回到了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