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武将们为何斩取敌人首级?

斩首并不是出于嗜血,也不是为了娱乐。这是秦代遗留军功制度在三国武将们身上映射出的残留影像。


用人头升官发财,改变命运:

我国的军功激励制度创建于秦代商鞅变法之时,奖惩都非常鲜明。首级是一种表明战功的关键证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这就是“首级”一词的来源

意思是说秦军的所有士兵,只要在战场上斩获敌人“甲士”,即将官的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并且得到一顷田,一处住宅和一个官方提供的仆人。还能吃上国家的皇粮,每年粟米50石的俸禄。如果没有取得敌人将官头颅,那斩得普通士兵的首级也有益处,可以免除全家当年的徭役和赋税,这对普通农家来说可算得一个大好消息。

100人以下的队伍如果能够斩敌33个首级以上,就被记为“满功”,带队军官可以晋升爵位一级。大部队在攻城战时斩首8000级以上,在野战中斩首2000以上,也都被记为“满功”,所有士兵免除徭役赋税,各级军官晋升一级,其中战功最高者可以连升三级!

按照秦国法律,斩杀的敌人越多,获取的敌人头颅越多,能得到的爵位就越高。秦汉时期总共有20级爵位,从1级的公士到20级的彻侯。高等级爵位能够享有食邑,即享受所封民户百姓缴纳的税收和劳役。

(灭楚战争中的秦军)

三国时代,武将们为何斩取敌人首级?

理论上只要战士杀戮够多并且活着,就可以从一介平民晋升到“上通于天子”的侯爵,成为一方掌握雄兵的大将

比如,商鞅的彻侯爵位是靠着收复河西的巨大战功得到,后世的霍去病等名将也是用拓边灭敌的显赫功绩来封侯。这对普通战士和领兵将官都有着巨大吸引力,普通人可以脱离田地里日夜劳作的艰辛生活,将领们可以升官握权,完成封妻荫子的不世功业。

正是这个激励政策,导致秦军的战斗力异常强劲。战场上士兵们狂热杀敌,面对敌人领兵将官更是争先恐后。那哪里是危险的敌人,分明是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就在眼前晃荡啊。

三国时代,武将们为何斩取敌人首级?

也因为如此,秦汉时期的军队往往不等战斗完全结束,杀红了眼的士兵们就飞快割下敌人血淋林的头颅,把发髻别在腰间,再抓一个提在手里。不少时候还出现了抢夺拼争的恶性火并事件。

例如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于乌江边。他看到围上来的重重汉军里有自己的熟人吕马童,便对其高喊:“听说汉王用千金万户侯买我的头颅,今天我就送你个人情吧!”言罢自刎而死。汉军人人都知道项羽首级的价值,立即开始先扑后继的疯狂抢夺,人马踩踏,相互残杀而死者达数十人之多。最后,汉将王翳夺得项王首级,其他四人各抢到身躯一部分。这五人果然也因此全部被封侯,直接说明了击杀重要目标需要证物的意义所在。

三国时代,武将们为何斩取敌人首级?


兔死狗蒸——军功制度在汉代和平时期的衰落。

秦灭六国,刘汉灭楚这种天下争雄的时候,军功制度起到了极大的正面作用。充分调动了将兵的积极性,让士兵们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拼杀。

然而,国家安定以后,对军功的需求猛然减少,开始削减立功者的俸禄和封邑。军功获取的爵位随着实际待遇越来越差,在社会上的评价也逐渐走低。加上汉代允许民间出钱购买爵位,导致爵位和军功逐渐脱节。官宦人家和商人富户也可以拿钱买到过去用人头换来的名衔。人们开始抵触当兵从军,朝廷不得不展开募兵之举。

汉武帝为了讨伐匈奴,大量用兵,又重新设计了一套17级的“武功爵”,用来奖赏战士。结果却和原来的军功爵位一样可以出售,导致很快便失去应有价值,让前线流血流汗的将士们仅仅得到一个空落落的虚衔

东汉时期更是如此,为了朝廷面子的大批册封把有收入的“实封”变成了“虚封”。混沌官场和刻薄政策导致民众普遍失丧失进取心。当时民谣传颂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腐败的汉王朝拖延到黄巾起义时,已经名存实亡,对民间完全失去了号召力,动员力。

三国时代,武将们为何斩取敌人首级?


对现实的批判与改进——三国时期军功制的转变。

曹操在汉末乱世中崛起,他深知察举制征辟制的虚伪,了解门阀世袭大家的庸碌。从而他发布著名的“用人三令”。开始了“唯才是举”的原则。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声称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哪怕声名恶劣,不仁不孝者,都可以得到重用。

这在宣扬仁孝的汉朝来说可谓晴天霹雳,引发了巨大争议。无论如何,曹操从实绩来评判人,一时破除了过去和平时期的世袭门阀掌权,给世人重新打开了上升通道。

在军队里,除了可信的曹家夏侯家子弟,更是大量引入有能有功之士。对这些武将的功劳,曹操不仅按传统授予他们爵位,还给予实实在在的官位,食邑和钱财。这正是因为曹操看到了整个社会轻视爵位,看重有实权官职的原因。功劳怎么判断?歼灭敌军士兵自不必说,斩取敌将的首级就十分重要。

重新开始对军功的“实封”以后,意味着战场上立功之人除了汉代历来的爵位头衔外,还可以获得所封民户缴纳的租税,加上每年的官职俸禄,这便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例如,关羽被曹操俘获后,先被封为偏将军。后来因突阵斩杀颜良,还获得首级的大功被加封为汉寿亭侯(汉寿这个地方的亭侯)。曹操由于爱才,更给关羽大量财货实物赏赐。可见他对有功之人毫不吝啬奖赏。

(王可伟先生的油画)

三国时代,武将们为何斩取敌人首级?

曹军里,长期和孙权作战的满宠受封9600户,昌邑侯,仅次于后来大权在握的宗室曹爽。

征战四方,最后死于诸葛亮之手的张郃待遇也很高,受封4300户,鄚侯。

常年镇守一方的曹仁受封3500户,陈侯。

威震孙十万的名将张辽受封2600户,晋阳侯。

至于兢兢业业的夏侯惇,受封2500户,高安乡侯。

激励的政策再次出现,让将士们可以回到秦代汉初的景象,为了生活的改善,为了出人头地而搏杀。曹操得以统一我国北方,军功的激励功不可没。


尾声。

随着历史发展,斩取首级记功的做法慢慢淡化,军队也更看中将兵作战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到了北宋,由狄青向宋仁宗进谏,终于取消了这一做法。只是日后的明朝,又开始了“计首论功”和“战斗表现论功”并行的情况。

等到斩取首级这一传统血腥的举动完全消失,我国已经渐渐步入了现代社会。

(兵马俑里依旧可见秦军的精气神,几乎迎着屏幕喷薄而出)

三国时代,武将们为何斩取敌人首级?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笔者账号下可见其他文章)

参考文献:《军功爵制研究》《论中国军功奖励制度改革》《秦国军功爵位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