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藩王继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纠结称生父为皇考还是称孝宗为皇考

《古歌》这首诗以感叹古代和氏璧与"燕石十袭"等真假不分、不识良材的历史典故为引子,表达作者对明代中期奸官当权,不同政党之间相互攻击现象的不满。有明一代,自嘉靖、万历以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吏治腐败,官员结党营私,相互攻击不止,致使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由藩王继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纠结称生父为皇考还是称孝宗为皇考

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是以藩王继承帝位的,其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但他实际上是以其伯父孝宗朱祐樘继承人的身份登上皇位的,所以朱厚熜即位后就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即他是要称自己的生父为皇考呢? 还是称孝宗为皇考呢?世宗下旨令群臣讨论这个问题,朝臣各抒己见,产生了分歧。以杨廷和为首的一派,主张应遵循封建礼法, 称孝宗为皇考,而称兴献王为皇叔考。而以张璁为首的一派则积极迎合世宗的态度,主张继统不继嗣,应称兴献王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两派争了三年,最终以世宗作为后台的张璁派取胜,反对派一百三十四人被廷杖下狱,十六人被杖死,还有一些被罢官或谪戍。而张璁却因迎合世宗的旨意得宠, 取得了内阁首辅的地位。

封建史家把统治阶级内部这场大辩论称之为"大礼议之争",其实质是官僚集团为争夺内阁首辅权力而进行的斗争。不过,嘉靖朝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虽然激烈,但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门户。而到了万历朝,由于社会危机的加深,各派官僚集团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发展到了高峰,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更为尖锐复杂,党争也就更加激烈了。

由藩王继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纠结称生父为皇考还是称孝宗为皇考

明世宗朱厚熜

明朝党争的尖锐化是从万历朝的"争国本"开始的。明神宗的皇后无子,王恭妃于万历七年(1579)生下朱常洛,郑贵妃于万历十四年生下朱常洵。而王恭妃不得庞,郑贵妃却最得神宗的喜爱,因而郑贵妃就恃宠企图为其子朱常洵谋取皇位的继承权。但是,当时的一些大臣根据封建宗法制度所谓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屡次上书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神宗意在立朱常洵为太子,所以对册立太子的事一再推托延迟。于是舆论蜂起,有的怀疑郑贵妃从中作梗,有的则攻击首辅申时行和王锡爵没有依法办事。申时行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辞官。但是,另两位主张立朱常洛为太子的辅臣许国和王家屏,也因违反了神宗的意愿,被逐出阁。这个问题争了十五年,一直到万历二十九年,神宗才最终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由藩王继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纠结称生父为皇考还是称孝宗为皇考

朱常洛,影视剧照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认为太子为"天下之本",所以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之为"争国本"。在"争国本"时,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主张册立朱常洛,引起了神宗的强烈不满。万历二十二年在推举内阁大臣时,顾宪成又推举了因拥立朱常洛为太子而被罢官的王家屏,再次违逆了神宗的意旨,因此不久就被罢职回老家无锡。无锡城东有座东林书院,是宋朝杨时讲学的地方,顾宪成和其弟顾允成等人提倡把它修复。修复后,顾宪成和高攀龙、钱一本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在里面讲学, 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当时一些对世道看不惯, 和执政当局合不来的的士大夫,纷纷闻风响应。这些不得志的士大夫在讲学之余,还在东林书院议论时政,和当权派相对抗。他们的言论得到社会上一些对现实不满的地主、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支持。东林书院无形中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反对派就把他们称为"东林党"。

由藩王继承帝位,所以明世宗很纠结称生父为皇考还是称孝宗为皇考

顾宪成,雕像

浙江宁波人沈一贯善于迎合神宗旨意,于万历二十二年入阁,三十年始任首辅。他纠集浙江籍京官,专与东林党人作对,被称为"浙党"。此外,还有"齐党"、"楚党"、"宣党"、"昆党"等。他们都是以地缘关系串通为帮派体系,其中以浙党势力最大,齐、楚诸党都依附于它,联合攻击东林党。在激烈的斗争中,各党都利用"京察"的机会作为打击对立派的手段。所谓"京察",是明政府考核京官的制度。在京察中,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 分别给予升任、降调或罢免等奖惩,凡是在京察中被罢官的,终身不得起用。所以京察也成为各党排斥异己,打击政敌的最好机会。

明朝万历年间,各方面的矛盾更加激烈,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东林党人目睹政治的腐败,要求改革弊政,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在位时敢于弹劾执政大臣,抨击贪婪奸诈的太监,甚至直言上书皇帝,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弊病;罢官闲居的时候,则通过"清议"的方式,发表政治主张,议论时政得失。东林党人的言行和政治见解,虽然赢得了社会广大阶层的同情和支持,但不能为腐朽昏聩的皇帝所采纳, 也引起了反对派官僚集团的仇视。所以,不仅他们的改革梦想破灭了, 而且还招来了日后反对派对他们进行残酷无情的迫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