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退潮之後:中國側重於商業模式創新

自從“獨角獸”概念產生後,經過資本市場的熱捧,獨角獸企業已經逐漸成為新經濟的代名詞,獨角獸企業的數量和質量更是成為顯示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新象徵。在投研機構CB Insights公佈的2018年全球獨角獸企業榜單中,中國有76家企業,佔到全部企業總數的三成,是獨角獸企業的第二大國,緊隨美國之後。如果僅從“獨角獸”的數量指標看,中國已經率先開始了與美國搶佔未來經濟制高點的競爭。

“独角兽”退潮之后:中国侧重于商业模式创新

中美的“獨角獸”數量能佔到全球的80%左右,總體規模都很大,但卻存在很大的區別,中國與美國分別佔據了創新企業的兩極:美國側重於技術突破,中國側重於商業模式創新。這可以從“獨角獸”分行行業看出,中國“獨角獸”集中的行業是電子商務、金融科技、文化娛樂三個行業,對市場商業模式創新的要求相對高。

其中,文化娛樂行業的發展模式,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很大程度上就是看盈利模式的創新,而中國有著7.21億網民,是最大的互聯網市場,對商業模式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撐。醫療方面是美國獨角獸企業的集中行業,中美在醫療行業“獨角獸”的呈現完全不同的特點,美國走的是醫療研究路線,而中國走的是“互聯網+醫療”的路線。汽車交通領域,在智能叫車系統公司外,中國的“獨角獸”主要集中在共享單車和新能源汽車方面,而美國則集中在無人汽車方面。雖然路線不同,美國更注重“硬獨角獸”,但都給傳統產業帶來了革命,改變了原來的格局。

但是,在獨角獸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資本市場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據統計,截至8月底,今年共有21家獨角獸企業上市,其中美股6家,港股11家,A股4家。但上市高潮遭遇市場寒潮,目前已經有10家破發,接近一半左右,獨角獸企業價值大幅縮水。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獨角獸企業已經出現減速,美國今年只增長了11家,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獨角獸”數量出現了加速增長,今年新增加了21家。

這些獨角獸企業曾經是VC和PE熱捧和追逐的明星,獨角獸企業上市後市場價值大面積下跌,不免讓人對 “獨角獸”概念產生質疑,頗有“盛名之下,其實難符”之感。究竟是風投資本製造了“獨角獸”,還是“獨角獸”製造了資本盛宴?上市是“獨角獸”的起點還是終點?筆者認為,獨角獸企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融資驅動,主要依靠不斷的資金投入,但是目前盈利並不明顯,這些“燒錢”模式的獨角獸企業都急切需要上市,風險資本實現獲取投資回報。比如滬江教育、美菜網等,由於出現虧損,市場的質疑聲音不斷,滬江教育的近三年淨虧損分別為-2.80億元、-4.22億元、-5.37億元。

即使在當前資本市場空前低迷的情況下,這類“獨角獸”企業還是有很強烈的上市願望,這源於風險投資的動力,特別是金融去槓桿的大政策背景下,資金面趨緊,更加希望通過上市實現退出。另一類是業績驅動,有穩定的現金流,對上市願望不強烈。比如最大的“獨角獸”螞蟻金服,根據財報,阿里一季度收取螞蟻金服的服務費為9.1億元,按照37.5%的利潤分配比例推算,這意味著螞蟻金服當季利潤為24.27億元,較上一季度增長了近4倍。業績的背後是業務的快速增長與企業的成長,支付寶在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份額達到了53.76%,與全球合作伙伴一起服務的用戶達到了8.7億元。

尤其在為小微企業融資方面,螞蟻金服具有傳統銀行所不具備的數據信息優勢和技術優勢,已覆蓋超過2500萬家小微企業。這一類業績驅動的企業有良好業績支撐,有穩定的盈利預期,還有科技和信息的“護城河”,在當前資本市場低迷的形勢下,追求上市的衝動不強。

9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支持有潛力但尚未盈利的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再次向市場傳達了國家支持創新、鼓勵創業的政策信號,對獨角獸企業發展是重大利好。讓尚未盈利的獨角獸企業上市,讓投資主體自主來做選擇,用腳投票,是發展產業的良方。但是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給獨角獸企業定價,如何把業績好的“獨角獸”選出來,激勵資本做正確的投資,做正道的投資,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

筆者建議,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加快對股票上市定價機制進行改革,改進通過同類行業市盈利作為核心指標來確定股價的粗放方式,採取更加精準的定價方式,讓承銷商和發行公司發揮更大作用。可以借鑑香港市場的經驗,引入基石投資者,為獨角獸企業上市定價提供更加可靠的機制。泡沫是新經濟發展的土壤,只有大量的廉價資金才能支撐新產業的探索,但要金融市場支持產業發展,不偏離長期軌道,需要一個嚴格的資本市場秩序,建議切實加強投資者教育,加大機構投資者受託責任,嚴格公開信息披露,確保信息客觀公正,確保“獨角獸”企業發展有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

作者為青年經濟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