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只有A股才能種韭菜 港股「獨角獸」早已集體陣亡

“貿易戰”沒有帶來預想的“兩敗俱傷”,有的只是“你死我活”。在資本市場上,“死”的是A股、H股,“活”的是道瓊斯及納斯達克。

我方完敗。受傷的,永遠是國產韭菜。

十萬加財經(微信訂閱號:wdcentury2)發現,進入9月,美國道瓊斯指數重返26000點,納斯達克指數也在衝擊8000點歷史新高。

但反觀A股市場,卻在討論著保衛“股災底”的嚴峻話題,股指一路跌至2647點,距離2年前的“股災”2638點,僅有一紙之隔。

港股恆生指數同樣不樂觀。9月12日,恆生指數以26219的記錄創下年內新低,分析稱,港股已在技術上進入了“熊市”。

然而,這還不算完。

“四劍客”股價腰斬 市值沒了2300億

十萬加財經繼續研究發現,2017年,港股進入牛市之時,在內地被熱炒的新經濟、獨角獸概念公司也爭先在港股上市。但截至目前,這批公司股票遭遇大面積破發,市值已較高位時腰斬甚至更低。

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很遺憾,這理論不適用於股市。韭菜,生在哪裡都是韭菜。

首先來看一組數據:

誰說只有A股才能種韭菜 港股“獨角獸”早已集體陣亡

去年下半年,被稱“新經濟四劍客”的眾安在線、雷蛇、閱文集團、易鑫集團相繼在港股上市。上市前,“四劍客”就備受投資人青睞,出現了超額認購等情況。

有“全球保險科技第一股”之稱的眾安在線,在上市首日即遭爆炒,當日收盤報收65.65港元/股,漲幅達到9.97%,收盤時,市盈率高達1339倍,市淨率為13倍。

十萬加財經 統計發現,眾安在線 上市首日總市值為945億港元,其股價最高位出現在去年10月9日,為上市後第6個交易日,當日最高股價為97.80港元/股,若按此計算,其當時總市值超過1400億港元。

而截至目,9月13日,眾安在線股價為32.40港元/股,總市值約為475億港元,蒸發近千億。而其股票價格,也早已跌破發行價。

同樣的,剩餘“三劍客”目前均已破發,易鑫集團暴跌70%,雷蛇暴跌54%,稍微好些的閱文集團,跌幅也達到13.8%。

下面這張表讓人膽戰心驚:

誰說只有A股才能種韭菜 港股“獨角獸”早已集體陣亡

從上表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四劍客”從上市首日至今,總市值蒸發1618億元。

若以最高市值計算,總市值蒸發金額將達到2365億元。

2017年,“四劍客”的表現被市場看在眼裡,記在了心上。

2018年,那些個還頭腦一熱便一窩蜂衝向港股的公司,就沒那麼好運氣了。“獨角獸”、“新經濟”,這些概念在它們身上都失靈了。

5月7日,上市第二個交易日的“AI醫療科技第一股”平安好醫生跌破發行價54.80港元,截至當天下午收盤,報收52.75港元,跌幅近3.75%。

6月15日,匯付天下上市首日,但這個帶著“第三方支付第一股”光環的股票,開盤報6.98港元,較招股價7.50港元跌了7%;盤中最低跌至6.22港元,跌幅達到17%。直至當日收盤,匯付天下以下跌5.16%收於6.62港元/股。

6月21日,“智能金融第一股”維信金科上市,開盤價20港元/股與招股發行價持平,後續交易價格持續下跌,迅速跌破發行價,慶幸的是,其當日報收20.45港元/股,上漲2.45%。

誰說只有A股才能種韭菜 港股“獨角獸”早已集體陣亡

啼笑皆非的是,映客堅持到第七個交易日方才破發,看似堅挺。但與此同時,有分析指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發行價本身就偏低。

“瘋搶映客的背後,首先是因為定價‘實惠’,映客發行價為每股3.85港元,對比虎牙每股12美元的定價簡直是白菜價,另外映客計劃市盈率在12到14倍,甚至有說是8倍PE甚至6倍,這在動輒二三十倍PE的港股是很難見到的。”

泡沫可以撐多久?

顯而易見,上述公司的成長性並不差,從技術、專利等各方面分析,確實也都是行業“扛把子”,但卻相同地遭遇各種尷尬。

有分析認為,此番獨角獸遇挫,真正核心不是“成長”而是“泡沫”。新經濟不管對於券商、香港市場、上市公司自身、媒體以及上市前投資人都有足夠的動力去炒作,估值被炒高是必然的。

國泰基金研報此前也對新經濟公司破發給出了詳細分析:

“港股IPO定價機制,在加上港股的“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市場屬性,很難製造任何市場泡沫。也就是說,再天花亂墜的商業模式、發展前景最終都要歸結於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實力,估值泡沫很難持久。”

其實,拋除獨角獸、新經濟等“唬人”的外殼,所謂的獨角獸,所謂的新經濟公司,其商業模式的本質依然是流量生意,是在用不同的渠道“滾流量的雪球”。他們從何獲得流量變現的方式和持續變現的能力?這才是投資人最為關心的地方。

目前,業內基本已經給這一輪新經濟公司蜂擁上市的現象下了一個結論:國內外政策變動、一級市場錢荒與自身供血能力不足,是他們扎堆上市的原因。

也因為如此,一方面,企業頻頻破發、流血上市的消息,給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另一方面,依然有一大堆新經濟公司前仆後繼的加入港股IPO的隊伍。

德勤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達到全球首位,有101只新股,同比去年增加49%;而下半年,香港將有最少5只、每隻融資最少100億港元的新股,以新經濟模型運作並與金融服務、科技和消費行業相關的企業登場,另會迎來約10家獨角獸企業上市。

令人擔心的是,此前有分析指出,在這些赴港上市潮中,有機構之所以鼓動企業上市,為的就是能趕在資本寒冬之前全身而退。

因此,不得不思考的是,許多新經濟公司還沒有連續盈利的能力。換句話說,依然需要燒錢的流量型企業,資本寒冬來臨之際,拿什麼續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