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盆景的小中見大

也談盆景的小中見大


陳克明

小中見大是盆景的藝術表現力,也是盆景藝術的魅力所在。盆景是大自然美的縮影,供人觀賞,讓人品讀,使人遐想……

盆景藝術家不是大自然的搬運工,而是把景物縮小於咫尺盆中,呈現出高度概括、高度集中、縮龍成寸的效果。任何藝術品都不以體量大小或破殘程度來衡量優劣,不然,忽略了小中見大的藝術真諦,便成了蒼白空洞的工匠商品。謂之南人失之柔,北人失之亢。盆景,顧名思義是盆中之景,不是缸中之景,更不是地上景觀。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盆景。

盆景藝術與中國畫理淵源深厚。中國畫向來有小中見大的神韻,尺紙圖畫亦能“昆閬之形”,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不盈尺,體百里之回。由平面向立體推而廣之,“昆閬之形”同樣可圍於盆盎之中,以小中見大來體味胸中之丘壑、心中之名山大川的情趣。這,不就是盆景麼?

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盆玩》記載,盆景以“案几可置者為上,列庭榭中次之”,故稱之為“些子景”、“盆玩”。可見,在古人的心目中盆景是以小為美的。因為小中見大方能體現出盆景藝術趣味雋永的味道,這是盆景藝術的靈魂。“咫尺之內瞻萬里之遙,方寸之間乃辨千尋之峻”。高不盈尺的樹木,卻具虯曲蒼古的風姿,這便是小中可以見大的藝術感染力。

如何正確看待大與小呢?小中見大,足以說明盆中之景必須控制在一定體量之內(1.3米及以上者能否稱為盆景,值得商榷),大則容易落俗,亦失卻了盆景的真正含意,且對生態危害甚大。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盆景。而小則要求作者有高超的製作技藝和獨到的審美視角,是作者素養、學養、涵養、修養的集中體現:體態玲瓏,師法自然,構思精到,底蘊深厚,造型美觀,生機盎然,搬運便捷,取材環保。唯有這樣,才能進入尋常百姓家,置於案頭,趣味橫生,體現出主人的文化積澱和藝術修養。畫理、詩意、韻律、線條等都是咫尺之間表現自然美的元素,這些元素的協調搭配,便塑造了小盆景的內在精神,折射出大自然的萬千美景,小盆景反映大世界。

也談盆景的小中見大

體量大的盆景,其實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從大自然中把美的東西搬來,可能就不一定美了。因為大自然中的樹在闊大的背景映襯下很美,而搬來園中或家裡,宛如龐然大物,與背景格格不入,收到的效果就適得其反,再強的功力也不一定能還原甚至昇華它的美。更關鍵的是容易導致濫採亂挖之風盛行,嚴重破壞自然資源。二是創作因此變得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圖,與藝術的真諦背道而馳。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盆景。這不僅傷害了藝術,還暴殄天物。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盆景素來在體量上非常理性,始終遵循小中見大的盆景法則,並且推行自幼培養樁材的理念,一步一個腳印,代代相傳,守得住清淨,耐得住寂寞。三是擺放場地受到限制,展覽更甚,往來搬卸也困難,藉助機械設備,亦損失慘重。展廳難設,更讓人覺得景與人的比例極不協調。

也談盆景的小中見大

盆景的小中見大,始終是盆景創作者追求的終極目標。小中見大,是擴大藝術空間的最有效手法,使盆景凸現畫意,飽含詩情。

小喻示大,小即是大。

認可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轉發,

頂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關注,

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