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才華橫溢的才女,她們或出身於書香門第、或長於名門豪宅、或來自民間市井、或落魄煙花柳巷,由於所處環境不同,遭遇不同,其文風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或婉娩、或悽楚、或纏綿、或悲慟,那一行行美麗的詩句,尤如一簇簇含香的奇花異葩,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她們在秋天寫下怎樣的詩句呢?巾幗不讓鬚眉,我們一起來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秋怨

-魚玄機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自嘆多情是足愁,況當風月滿庭秋。

洞房偏與更聲近,夜夜燈前欲白頭。

魚玄機,女,晚唐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初名魚幼微,字蕙蘭。鹹通(唐懿宗年號,860-874)中為補闕李億妾,以李妻不能容,進長安咸宜觀出家為女道士。與文學家溫庭筠為忘年交,唱和甚多。後被京兆尹溫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處死。魚玄機性聰慧,有才思,好讀書,尤工詩。與李冶、薛濤、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其詩作現存五十首,收於《全唐詩》。有《魚玄機集》一卷。其事蹟見《唐才子傳》等書。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秋泉

-薛濤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冷色初澄一帶煙,幽聲遙瀉十絲絃。

長來枕上牽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薛濤(約768~832年),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16歲入樂籍,與韋皋,元稹有過戀情,戀愛期間,薛濤自己製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只是卸下一身的哀愁,換上粗布道衣,心情平和的接受老去的事實,按享高壽,終身未嫁,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

薛濤與劉採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詩作有90餘首。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宮詞-其三十八

-花蕊夫人徐氏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金井秋啼絡緯聲,出花宮漏報嚴更。

不知誰是金鑾直,玉宇沈沈夜氣清。

徐氏,青城(今四川灌縣西)人,因才貌雙全,得幸於後蜀主孟昶,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宮詞百首,為時人稱許。孟蜀亡國後,被擄入宋。宋太祖久聞其詩名,召她陳詩。徐氏就誦了這首「述亡國之由」的詩。詩潑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從題材到風格,都與作者所擅長的「宮詞」大不相同,當時就獲得宋太祖的讚賞(事據《十六國春秋·蜀志》)。後世詩評家也每每樂道。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

-李清照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菩薩蠻-秋

-朱淑真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秋聲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蕭索。

欹枕背燈眠,月和殘夢圓。

起來鉤翠箔,何處寒砧作。

獨倚小闌干,逼人風露寒。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與李清照齊名。

生於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讀書,但一生愛情鬱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因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是劫後餘篇。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浣溪沙-秋夜

-張玉娘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玉影無塵雁影來。繞庭荒砌亂蛩哀。

涼窺珠箔夢初回。

壓枕離愁飛不去,西風疑負菊花開。

起看清秋月滿臺。

張玉娘(1250 ~1277),宋末文學家,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處州松陽(今屬浙江麗水市松陽縣)人。生於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卒於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7年),僅活到27週歲。她出生在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淳熙八年進士,祖父做過登士郎。父親曾任過提舉官。她自幼飽學,敏慧絕倫,詩詞尤得風人體。後人將她與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並稱"宋代四大女詞人"。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秋日若舟齋作

-楊文儷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寧靜書齋日易曛,泬寥天氣葉紛紛。

波澄曲沼明如鏡,石磊晴窗潔似雲。

雁過數聲愁寂寞,菊餘滿徑氣氤氳。

何須更向江湖去,明月虛舟總未分。

楊文儷(約公元1551年前後在世),明代女詩人,字不詳,生卒年亦不詳,是一位長壽者,活到了一百多歲。浙江仁和人。文儷幼聰慧,自幼熟讀《內則》、《列女傳》等書。工詩,尤精於科舉制藝,事屬罕見。《四庫全書提要》中雲"有明一代以女子而工科舉者,文儷一人而已。詩其餘事也。"文儷為詩清古嚴正,有集一卷,《明史藝文志》傳於世。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秋雨吟

-方維儀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高樓秋雨時,事事異往昔。

骨肉東南居,田疇稻不獲。

樹葉色將變,寒蟲語幽石。

孤愁多苦心,四顧成蕭索。

雲暗遠山峰,獨坐苔階夕。

方維儀(1585-1668),女,字仲賢,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區鳳儀里人)。明末著名女詩人、畫家,所作有《清芬閣集》, 又輯歷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其繪畫師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長繪釋道人物。特別是白描《觀音大士圖》形神兼備,許多人爭相收藏。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浣溪沙-四時閨詞-秋

-顧太清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爽氣怡人秋日清。銀床落葉嫩涼生。

閒邀女伴試瓜燈。

灼灼流螢深院靜,纖纖新月一鉤明。

蛛絲乞巧祀雙星。

顧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嫁為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她為現代文學界公認為"清代第一女詞人"。晚年以道號"雲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說《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其文采見識,非同凡響,因而八旗論詞,有"男中成容若(納蘭性德),女中太清春(顧太清)"之語 。

顧太清不僅才華絕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適中,溫婉賢淑。令奕繪鍾情十分。雖為側福晉一生卻誕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幾位兒子都有很大作為。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吳絳雪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淺水流。

流水淺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吳絳雪(1650-1674),女,名宗愛,永康縣城後塘弄人。父士騏,曾任仙居、嘉善、嵊縣教諭。絳雪自幼秉承家學,聰穎多能。9歲通音律,聞琵琶曲,即能隨聲唱和。11歲作七絕《題晴湖春泛圖》,情景交融,見者讚賞。12歲時以詩入畫,設色精絕,書法不同凡響,名噪一時。繪畫擅長花卉、人物,兼善寫生,傳世畫作有《梅鵲圖》、《落英》等。且姿容秀麗,有國色之譽。丈夫徐明英早逝。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木蘭花 秋感

-徐燦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詩詞鑑賞」巾幗不讓鬚眉,看古代才女們筆下的秋天!


春事茫茫秋有幾。眼前又近中秋矣。

憐儂卻似夢中身,夢隨蝴蝶花間雨。

七貴五侯誰為語。瑤臺日敞悲風裡。

飛雲流月總無情,有情淚滿湘江水。

徐燦(約1618-1698),字湘蘋,又字明深、明霞,號深明,又號紫言(竹字頭)。江南吳縣(今蘇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詞人、詩人、書畫家,為"蕉園五子"之一。光祿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學士海寧陳之遴繼妻。從夫宦遊,封一品夫人。

工詩,尤長於詞學。她的詞多抒發故國之思、興亡之感。又善屬文、精書畫、所畫仕女設色淡雅、筆法古秀、工淨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畫水墨觀音、間作花草。

著有《拙政園詩餘》三卷,詩集《拙政園詩集》二卷,凡詩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