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關係幸福論

和自己的關係,別罵它,彆氣它,它只是個臨時設施,既然你不指靠它,也就不用起什麼急;

和事情的關係,雲不知道自己會去哪裡,你也不知道結果會是怎樣,最聰明的選擇就是不多想,以無所得故,出於愛和慈悲去看去行;

和身體的關係,看六根電影的六根眼鏡,只對差異起反應,本是因分裂而生;你不是他,你不有它,你可以善用它,但不能為了它,因它不過是一條小紙船,轉眼沉沒;

和他人的關係,把對方當做聖子吧,這是你體驗到自己是聖子的必需,因為沒有什麼和你不同,否則,一體焉在?

在不同類型的關係、不同對象的關係中如何獲得幸福和平安?我收到上述的靈感,非常簡明扼要地談了四個方面:一、和自己的關係;二、和事情的關係;三、和身體的關係;四、和他人的關係。基本上人世間所有的關係都可以包含在這四類關係中。

四大關係幸福論

一、和自己的關係

別罵它,彆氣它,它只是個臨時設施,既然你不指靠它,也就不用起什麼急。

心靈相信分裂之後把自己的心智分割再分割,貶低成這樣一個個看似孤立的意識點,但這種情形是暫時的。你以為的“你”,比如孟遷這個人,以及他的自我感,都是暫時的。

為什麼要求這麼低?只是講別罵它,彆氣它,別為了它生氣,別罵它不中用?我覺得這是非常體貼的安慰,你不指靠它也就不用起什麼急。因為心靈相信分裂之後產生罪咎懼,所造成的結果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內疚。

內疚有無數個意識,有無數的慣性,比如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不配得,覺得自己搞砸了,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不中用、不爭氣,覺得自己軟弱,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覺得自己沒有做好,覺得自己還差得遠,所有這些都來自內疚。你會發現所有的情緒當中,只要一不小心就落入一個和自己作對的狀態。對自己批判、嫌棄,越想做好的事情越做不好;越知道自己做了不好,越忍不住要做。很多都是被潛意識支配要自我懲罰,是基於自我懲罰的潛在動力去做。

什麼叫愛自己?不罵自己,不因為自己生氣,不和自己生氣,你知道自己只是暫時的臨時設施,你不靠它,你的真實生命是聖子,是自性,不是這個自我。有這個安心和超脫,就是愛自己。當你接觸到自我感的時候,你能夠不給它指派那麼大的任務。因為你靠的不是它,即使在世間,你靠的也聖靈的指引。

四大關係幸福論

二、和事情的關係

雲不知道自己會去哪裡,你也不知道結果會是怎樣,最聰明的選擇就是不多想,以無所得故,出於愛和慈悲去看去行。

首先強調不知道,你別以為你知道,那是非常傻的。在一個事情的發生、進行和結局裡,以為自己可以知道,以為自己可以控制,作為個體其實是不可能的。緣起緣滅是整體性一體心靈的運作,作為個體心智只有針尖那麼大的覺點,他不可能瞭解全局,不可能瞭解全時空,不可能瞭解所有的前因後果,不可能瞭解每個人的動力和走向。

我們對事情既沒有把控的能力,也沒有分析和總結的能力。我們不可能瞭解一個事情為什麼發生,也不可能瞭解一個事情如何正確,它們都是緣起緣滅的合和。這當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夠去反思、去學習、去總結。不是,你想做還是可以做。但是你要有一個清醒:你不可能全部知道。吸取一點什麼當然是你的權利,它通常也有價值,但是你不要以為它們之間是完全的因果關係。

承認自己不知道是一個很基本的清醒和誠實。這一點都不是謙虛,一點都不是我不夠好。它跟我個人能力沒有關係,這是性質。一塊拼圖怎麼能夠了解全部呢?不可能。世間所盛傳的什麼大人物啊,什麼改變一個時代啊,他們都是順應情勢而已。曹雪芹的文學天才有誰能出其右?但是並不能確定在那個時代,他是否被歡迎,是否能夠獲得大家的認可和支持。如果曹雪芹能夠收版稅的話,他肯定也是富豪榜上的人物,但是他的才能並不能給他帶來生活上的改變。

不知道強調的是“以無所得故”。以無所得故是能夠帶來解脫的特別的一扇門。要知道你不可能有所得,前提是你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是自性。自性本來就無所缺,所以也無所得;自性不是活在世間的這個身體,所以他無所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能夠得到的方便,都是和這具身體或者以身體為載體的個人形象有關。

所謂的“利”都是關於身體的;所謂的“名”都是關於自我形象的;所謂的幸福感也是關於個體自我的。這些都是以身體和個體感為前提的時空世界。我們的自性不需要在這裡面得到什麼,也不能夠得到什麼。這就是“以無所得故”。這樣就變得十分單純了,沒有所得也就不用擔心有什麼所失。你既沒有企圖心也沒有恐懼心,就讓緣分自然呈現,你所懷的只是很樸實的愛和慈悲。無論事大還是事小,只是出於愛,出於我是愛,去考慮愛會怎麼看,怎麼說,怎麼做。

四大關係幸福論

三、和身體的關係

看六根電影的六根眼鏡,只對差異起反應,本是因分裂而生;你不是他,你不有它,你可以善用它,但不能為了它,因它不過是一條小紙船,轉眼沉沒。

我們看3D電影的時候要戴一個3D眼鏡,而我們的身體就是看六根電影的一個眼鏡。當然六根電影比3D電影先進了不知多少代了。如果可以升級的話,也許3D眼鏡升到一千代以後,就可以模擬身體所有的感官。不管差異多大,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個眼鏡。

身體本身是無知無覺的,就跟眼鏡一樣,它所有的知覺、所有的運作都是心靈賦予的。身體是絕對中性的,它沒有個人意志,它什麼都不是。它就是一個器具。而且身體的設計只對差異起反應,沒有差異的時候它什麼都接收不到。你什麼時候感覺冷啊?氣溫突然降低你才感覺冷,一直是同樣的氣溫就什麼都感覺不到。你到一個公共衛生間,裡面的氣味非常臭,但是幾分鐘之後你就不覺得臭了,你適應了。你在一個旅遊景點,哪怕像天堂一樣漂亮,或者你住特別豪華的酒店,當你進去的時候那個刺激感很強烈,但你無時無刻都在適應當中,很快就適應了,適應之後對它就無知無覺了。這就是身體乃至個體心智的通性,它們只對差異起反應,因為分裂之後才會出現差異。

小我就是靠分別和比較存活的。如果沒有分別、沒有比較,小我就沒有辦法存活。身體是基於分裂而投射出來的。身體、自我世界、自我形象,它們哥仨兒是基於分裂產生的三胞胎,誰也離不開誰。它們是一體的,都充滿了差異,充滿了比較和分別。《奇蹟課程》反覆強調,不厭其煩地強調,不知道強調多少次,“你不是一具身體”,這是從根源上破除小我的信念。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玩的所有信念,都是建立在“我是一具身體”基礎之上的,所以《奇蹟課程》從一個最根本、最簡明的思路來扭轉我們的思維。你不僅不是你的身體,也不擁有你的身體。擁有就是你對它說了算。但你對你的身體說了算嗎?不算。你能讓它停一分鐘衰老嗎?不能!即便吃魚萃凍也不能,頂多是延緩。你能阻止它死亡嗎?不能。凡是轉瞬即逝的,都稱不上擁有。所以你和你的身體也不是擁有關係。身體和我們自己最親近了,但連身體我們都不能擁有,這是無所得的體現,也說明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是什麼都不能夠擁有。當然,這樣感覺很淒涼,但好消息就是你什麼都不需要擁有。

你可以善用身體。小我用身體來分裂和攻擊,聖靈卻利用身體作為回家的教具。

首先,身體是個體心智學習和轉化的工具;另外,身體也是在世界去宣揚、去幫助大家扭轉的工具。人們在心識打開之前,不相信看不見的東西,不相信無聲無相的東西。這時候如果有一個真實的人存在,在他身邊給他示範,對他來講就是最有力的幫助了。但是,你不能為了身體。身體就像紙船一樣,它可以送一束玫瑰花過去,但送過去它就沉了。紙船在水裡能夠存在多久呢?所以不要在身體上投資太多,它實在承載不了什麼,你既不是它也不依賴它,更沒有辦法把它當成你的家。

四大關係幸福論

四、和他人的關係

把對方當做聖子吧,這是你體驗到自己是聖子的必需,因為沒有什麼和你不同,否則,一體焉在?

你該用什麼口徑來對待一個人呢?你該用什麼方式對待一個人呢?最好、最簡明、最省事的方式就是一律把他當成神聖的上主之子,

而不是根據生活中的角色去限定。當然你也要顧及生活情景,但是你在心裡面別有這麼多的分別。

不論你遇到什麼人,“你如何想他,就會如何想自己;在他身上,你若不是找到自己,就是失落自己”《奇蹟課程》T-8.III.4。

這裡面有一個不易言傳的東西,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如果你看到一個和你不同的東西,那麼分裂就發生了。對於一體來講,沒有發生分裂,也沒有不同。一體,就像光的一體像水的一體一樣,沒有之外。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沒有他者。如果你能夠進入“沒有他者”的一元思維,那很好。在那之前,在你還有自我意識的時候,你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和他人都看做神聖的上主之子,是完全同根的。只要覺得別人和你有所不同,你就在為小我作證,為分裂作證;你就是在說分裂的確發生了,因為他和我不一樣。如果分裂沒有發生,就不可能出現他和我不一樣。反過來,既然他和我一樣,那麼我怎樣對待他,我就怎樣對待自己;我怎樣看待他,就是怎樣看待自己。我希望自己被怎麼對待呢?我希望自己是什麼呢?我就把對方當成什麼。這是覺醒的必經之路,你必須有這種眼光。我不敢說它是覺醒的唯一道路,可能路有很多,但是它是必然的,必須把別人都當成同等的聖子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