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山城區這座「豪宅」有300餘年歷史,一起聽聽它的張家往事!

鶴壁山城區這座“豪宅”有300餘年歷史,一起聽聽它的張家往事!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我思肥泉,茲之永嘆。”肥泉村從《詩經》中得名,位於山城區鹿樓鄉政府北約8公里處。村中有一處始建於明崇禎年間的民居群,當地人稱之為張家大院。據村民介紹,肥泉村張氏祖先自明代遷居此地後開始修建、經營張家大院,直至民國晚期。張家大院的歷史可以說是肥泉村的近代村史。這處頗具規模的古民居群彰顯了張氏家族曾經的顯赫,向後人述說著張家的往事。

鶴壁山城區這座“豪宅”有300餘年歷史,一起聽聽它的張家往事!

張家大院目前正在修繕。

■與晉商做生意

張家成十里八村有名富戶

肥泉村西傍雞冠峰,北依黃牛坡,南望鳳凰嶺。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日新、張月新、張作新三兄弟舉家遷到此地,並開始建張家大院,張姓在隨後的300餘年間成了肥泉村的獨姓。

清朝中期,勤勞能幹的張氏族人不再滿足於種田,他們把目光投向山西,開始與當時有名的買賣人——晉商做生意。

他們以行醫起家,隨後長期在山西、河南兩地做皮貨、食鹽生意,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張家成了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富戶。

張氏族人在山西經商的印記至今仍能在村中找到。在肥泉村,有一個代代相傳的群藝活動——《斤秤鑼鼓》,《斤秤鑼鼓》需要10餘人使用鑼鼓等樂器演奏。“以前是按照16兩為1斤換算的,《斤秤鑼鼓》是有鼓點的換算口訣。”村民張五群說,他是該活動的鼓手,這種具有濃厚商業氣息的群藝活動在張氏家族世代相傳,肥泉村的《斤秤鑼鼓》正是來自明清時期的山西。肥泉村的村民曾到山西尋訪,發現當地的《斤秤鑼鼓》無論內容還是鼓點,都和肥泉村的《斤秤鑼鼓》一樣。

鶴壁山城區這座“豪宅”有300餘年歷史,一起聽聽它的張家往事!

一間屋子的門額上刻著“居仁由義”。

張氏祖先究竟富到何種程度,從張家大院上可見一斑。我市文史愛好者張宗乾告訴記者,張家大院建設得十分嚴整,雖然房屋在不同時期修建,但整體風貌一致。“張家大院大部分院落為山石基底、青磚立牆、黛瓦鋪頂、青石席地,建築錯落有致,影壁、山牆、垂花門等設計非常考究。張家大院吸收了明、清、民國等時期民居的不少精髓,是我市難得一見的古民居精品。”張宗乾說。

張家大院的多處門額、房樑上有“大清道光”“大清同治”“大清光緒”“民國某年建”等字樣。匾額上的“耕讀傳家”“竹苞松茂”及精美的飛簷斗拱等無不述說著張家曾經的輝煌。

■開糧倉救災民

張士成被譽為“張大善人”

“聽老人說,張家在清末、民國時期最富有。那時候,張士成掌管張氏家族,家有良田數百頃,長工300餘人、短工1000餘人,家丁、護院無數。”村民張平安說。

肥泉村《張氏家譜》記載:“貧苦農民無以充飢,士成借糧舍飯達半年之久,救活大批饑民,被譽為大善人。”村中至今仍有部分村民聽祖輩講過張士成放糧賑災的事,還有村民曾經歷此事。

“俺就吃過張大善人的粥。”81歲的村民張佔福說,饑荒年月,富人的日子也不好過。但張士成為了賑災,把家中6個糧倉的糧食都拿了出來,在村口架起兩口大鍋熬粥數月。

“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到碾盤溝(肥泉村的一個自然村)就給盛一馬勺粥。”74歲村民張群山說,他當時還小,曾多次聽父輩提過此事。

此後,張士成又四處借了500輛牛車的糧食用以救濟災民,半年間他救濟的災民不下萬人。一些黃河南岸的災民聽說此事,也逃荒至此。幾年前,肥泉村一個村民在駐馬店遇到了一個曾得到張士成救濟的人,對方當時激動得痛哭流涕。

■有護院樓、炮樓、彈藥庫

張家大院可不是一般的“豪宅”

據肥泉村的村民統計,張家大院共有房屋45棟189間。原本依託山體建起的2.5千米長的寨牆和東、西兩個寨門如今已經被拆除,但張家大院的主體建築始終保持著原來的風貌。

如今的張家大院由2個“三門相照”院落和1個“五門相照”院落組成。據村民張根群介紹,張家大院的雛形是其中一個“三門相照”院落南側的一間瓦房,這間以山石鋪底、紅磚立牆的硬山式瓦房現在仍然保持著原來的樣子。

在“五門相照”院落中,有個題有“西望牟山”陽雕門額的落款為“洪憲元年二月中旬吉日”,該落款比較罕見。“洪憲”是袁世凱稱帝時的年號,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如今落款為“洪憲元年”的物品非常少。

鶴壁山城區這座“豪宅”有300餘年歷史,一起聽聽它的張家往事!

張家大院的“三門相照”。

值得一提的是,張家大院不僅有完整的明、清、民國等時期的民居,出於防匪患考慮,張家人還在院中建了護院樓、炮樓和一個牆體加厚的彈藥庫。張家大院中,一些高層建築配有垛口,多個院落留有通往村外的逃生地道,外牆、拐角處、門房還留有射擊孔。

如今,肥泉村已經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正因為張家大院古民居群保存良好,肥泉村被專家譽為“鶴壁第一古村,豫北聚落標本”。

肥泉村村委會主任張國華告訴記者,他們目前正在修繕張家大院,將保留張家大院原有的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