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2歲很不聽話,怎麼給寶寶立規矩?

付宇慧



相信很多父母在和2歲寶寶相處時,內心都經常蹭蹭地竄出一股股怒火。2歲寶寶經常會呈現出“不配合、不聽話,對著幹”的狀態,還會莫名其妙發脾氣 ,說翻臉就翻臉,稍不如意就使出哭鬧殺,不達目的不罷休。正是因為孩子的這些表現,“糟糕的2歲”(terrible2)的說法逐漸被越來越多的父母們所認同。


2歲真的那麼糟糕嗎?


2歲孩子的客觀成長規律

孩子在2歲時,最首要的成長任務是“做自己”,這背後的依據是“自我意識”的萌芽與發展。


孩子在1.5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會產生探索我自己的意願,比如“我有什麼物品、我有什麼本領和能力、我有哪些權力、我有哪些喜好等等”,具體的表現有:要求佔有並捍衛自己的物品,拒絕分享; 要求事物遵循自己內心的秩序,比如吃飯時每個人坐固定的位置,脫了鞋要擺放在固定的位置,會把玩具按某個特徵分類; 要求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自己做主,喜歡說不,比如拒絕刷牙、洗手、洗澡、睡覺……


當我們瞭解了2歲孩子的成長規律後,我們再去看待孩子的一些“不聽話”表現時,我們可能看到的可能就不再是“問題”,而是孩子的“成長”。


如何給2歲寶寶立規矩

孩子2歲階段,需要重點關注的規則是生活習慣(比如作息習慣、自理習慣)和安全規則(比如家裡的安全,戶外的安全,交通規則等)。

在幫孩子立規則時,父母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示範,即大人要做好榜樣,二是練習,因為規則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養成期間需要不斷地和孩子去重複,父母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繪本閱讀等生動有趣的方式幫孩子不斷鞏固和強化。


推薦課程:蘭海說成長APP:

1 、0-6成長關鍵點“規則意識”——蘭海說“規則意識”(上),

2 、0-6成長關鍵點“規則意識”——如何用遊戲培養規則意識?

3 、0-6常見問題——孩子總是拒絕父母的要求怎麼辦?


超級育兒師蘭海


兩歲寶寶到底應該怎樣去立規矩。兩歲的寶寶用麻煩的天使來形容,真的是再恰當不過。剛剛有了一點獨立的思想,總是喜歡和大人反著幹,每天都要聲嘶力竭的大喊,一不留神,可能睡地打滾,大哭不止,當媽的分分鐘想原地炸裂。不過最終還得忍者脾氣,把天使先安撫下來。這就是兩歲孩子的日常,在國外,這個階段有個洋氣的名字叫做:terrible two 。

所以,很多媽媽們都在問,兩歲的孩子到底要不要立規矩?如果要立規矩,孩子是不是太小了,能否去執行呢?如果不立規矩,任由孩子發展下去,那還了得?我個人認為,我們要給孩子的不是去立規矩,而是幫助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告訴他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怎樣去幫助孩子們,才是父母們需要去學習的。

換句話說,我們要怎樣幫助孩子從小來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呢?生活在19世紀的德國心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皮爾斯曾提到過,95%的孩子在2歲前是通過無意識的印刻和模仿來自動完成學習過程,只有5%的幼兒是通過語言訓練完成學習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所用的行為要求、指示命令,這種用語言傳達給他們的道理,只佔到他們行為過程的5%。說直白點,想要孩子去幹什麼,父母就做給孩子看,讓孩子去體驗。所以,如果想要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媽媽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

首先,學會用體驗式的教學來教導孩子,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什麼是體驗式的教學,就是怕孩子摔疼,那麼就先告訴她摔倒了是什麼感覺;告訴孩子燙手,不能動之前,先讓孩子體驗到什麼是燙。我們學習的過程是有感知,才能明白,所以對於孩子,不要只是一味的命令她什麼不能做,而是讓孩子知道做了這件事的後果,讓她明白後果之後,選擇不去做。

其次,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只是去命令孩子,而是要自己做給她看。比如每次孩子玩了玩具都不會去收玩具,不要單純的去命令孩子收玩具,她不會明白,也不會照做的。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她該收玩具了,邊說邊做給孩子看,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參與。也可以把收拾玩具設計成遊戲,每天都如此去做,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玩完了就收拾玩具的習慣。父母的帶頭去做,起的是引導和養成習慣的作用。

第三,給孩子立規矩,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兩歲的孩子,她是好動的,如果家長命令孩子靜坐五分鐘,孩子當然是做不到的。當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時候,她一切都要建立自己的順序,作為父母,如果和孩子對著幹,只能得到一個喜歡亂髮脾氣,不聽話的孩子。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她喜歡按照自己的秩序來,那麼就不要和她對著幹;他喜歡蹦蹦跳跳,就不要讓她時刻保持安靜。

第四點,學會溫柔而持久的去重複。我女兒,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是因為我每天進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去洗手。久而久之,每次只要問她回家第一件事幹什麼,她都會回答:洗手。剛開始她也會反抗到:先吃東西再去洗手,我從不吼他,但是洗手必須是進門的第一件事,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習慣。

其實,幫助孩子去建立好的習慣,也並不是那麼難,最難的是父母本身就缺乏耐心。所以,在給兩歲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用錯方法,比如:

1.從來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強行的去立規矩。比如孩子就喜歡走來走去,父母非逼著坐在墊子上玩;

2.盲目的去立規矩。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總是忽略她還是個孩子。比如媽媽說,今天必須把玩具收起來,否則就不要去吃飯。最終,孩子可能玩具沒收,媽媽氣了一肚子火,孩子的飯還得吃,規矩沒有建立,媽媽還失去誠信。

3.總是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不管是吼叫還是打罵,對於兩歲的孩子都是沒有任何作用的,相反,經常被吼叫、打罵的孩子更容易脾氣暴躁,這在一個家庭裡,就像是惡性循環一樣。父母傳染孩子。

作為父母,耐心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管我們學會多少方法,最終還是需要有耐心的去實施,去堅持,可能才會看到效果。


豌豆媽媽育兒


比起動畫片,我更推薦您用一種更為健康、有效的方式——

給孩子做繪本的親子閱讀。這個方法我會在後面給您詳述,現在先為您解答一下怎麼立規矩:

孩子2歲開始,不僅進入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同時也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他發現自己有獨立的想法、行為和意識。所以他會迫不及待的想要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比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飯,爸爸媽媽越是去管、去阻止,他做得越起勁兒,如果想在這個過程中給孩子樹立規則的意識,需要一些有技巧的方法,尤其是不要和孩子硬碰硬。


當孩子把玩具丟的到處都是時,如果您大聲呵斥說“不能......!”,您不僅不會教育到孩子,反而會強化他的行為。也許當時孩子會停止去做,但下次還會做同樣的事情。因為他只會覺得他這樣去做“可以刺激到父母”,很好玩。但如果您反其道而行之,不去阻止,用其他事情或是語言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開,孩子反而會忘掉這個“鑽研”的行為。

對一些有流程的事情,您對孩子說的時候可以將語言排個序,把“吃飯前必須洗手!”改為“我們先把小手洗乾淨,然後去吃飯。”。如果效果不好,那將洗手換為“玩水”呢?是不是覺得這個普通的行為一下子變得有趣了起來?當孩子感受到規則能給他帶來樂趣,他就會更樂意遵守哦!

下面給您解釋一下我為什麼給您推薦繪本閱讀,首先動畫片對孩子的身體危害我想您是有了解的,而且美國兒科學會規定,2歲或以上的幼兒每日看動畫片不要超過1小時,否則會有害孩子的專注力、思維以及智力的培養。

所以動畫片可以作為輔助,卻不能是主要培養方式。但讀繪本不同,在您與孩子閱讀繪本的時候,是一個專注陪伴、增進親子關係的過程,不但可以更好的引導孩子行為、情緒,而且還對孩子的性格發展有很大的好處。在此給您推薦幾個國際上優秀的繪本,您可以參考看看:

1、《給孩子的第一套睡眠、學習、時間管理繪本:國際大獎繪本精選》(全4冊),對於日常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有很好的效果。

2、《快一點,慢一點》,為即將上幼兒園的孩子培養時間意識。

3、《太棒了,我又學會了》,教給孩子怎麼克服恐懼,形成行為得體和勇敢的品質。

如果您對給孩子建立規則有其他見解,歡迎在評論區提出或討論哦!瞭解更多更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請關注“積木育兒”頭條號或微信號。


積木育兒


家有兩歲小屁孩的家長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說好的乖巧可愛呢,這簡直就是一枚小型原子彈啊,分分鐘原地爆炸,一言不合就開始“碰瓷”-倒地撒潑,很不幸,20個月的小皮也加入了原子彈大軍,好在每次都能及時收斂,分享下我的做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狠心執行規矩

1⃣️我們都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相信下面這些場景家長一定不會不熟悉。

聽風就是雨,哪有動靜往哪跑,玩具扔的亂七八糟也不管。

解決辦法:攔住擋住頂住,不把上一件事情完善哪都不許去,這裡就需要家長狠心,寶寶倒地撒潑的行為必不可免,我們首先可以讓他發洩,然後告知後果。

  1. 過幾分鐘後如果安靜下來了,就可以告訴他“媽媽知道你想去XX,但這裡亂七八糟的要是不整理好,等下要是媽媽被這個絆住摔倒了怎麼辦,摔倒了摔傷了媽媽就不能做飯大家要餓肚子了等嚴重後果”,然後看情形跟寶寶一起整理或他自己整理。
  2. 如果哭鬧不止,可以把寶寶抱起,讓他在懷裡哭,給他一種安慰“媽媽是愛他的,雖然媽媽強制他做不願做的事情,但媽媽卻沒有打罵他,那是不是寶寶錯了呢”,等寶寶安靜下來,媽媽就可以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玩具是他應該做的事,這是規矩。”



家長要有耐心,不要催孩子

要知道他還只是個兩歲的孩子,他是催不快的,你過分的催對他而言就像是指責,讓他覺得自己能力不夠,讓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很笨,你越催,孩子越著急,反而越慢,漸漸的動力也就越來越小,開始自暴自棄。

解決辦法:孩子在初學一件事情,家長可以在旁邊給他做示範,多次,孩子著急時可適時給予幫助,孩子做到了要及時給予鼓勵,讓孩子自信,下次做起來就能元氣滿滿。



對於孩子無止盡的說“不”,將是否題改為選擇題

早上孩子不起床不穿衣不出門不不不不不……這一聲聲“不”直在給家長的火氣火上澆油,往往有的家長就開始“霸王硬上弓”

解決辦法:我們是否可以換個問法?

“起床後先吃麵包還是先喝牛奶?”

“今天我們穿黃色衣服還是紅色衣服?”

……

這樣商量的語氣是否感覺給了孩子充分的尊重?這樣的問題能答“不”嗎?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小皮育兒經


對於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現象,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時弄的家長急了,就吼孩子兩嗓子。甚至還有性急的家長,在指揮命令無效狀態下,給孩子幾巴掌,結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還有的家長一安排孩子做什麼事,孩子馬上說不,或者乾脆堅持自己的想法.任憑家長怎麼講道理,怎麼說勸都無法改變孩子的想法,氣急之下的家長不是批評就是乾脆暴打一頓。

其實他們的反抗行為多數情況下是力圖表明自己是一個獨人,而不是故意違抗大人。如果一個寶寶沒有反抗期,那麼寶寶的的個性就很可不到良好的發展,反而會影響他今後的成長。在寶寶的“反抗”期裡,爸爸媽媽寶的反抗行為既不能一味地滿足,也不能過多地限制,要根據形勢給寶寶做出一確的引導

定下規矩去遵守

教育寶寶,必須為他定下規矩,這樣寶寶就會懂得去遵守,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沒有規矩,有的時候反而會讓寶寶感到無所適從,甚至不安和焦慮。讓孩子清楚,規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給你小孩子一個人用的:當我們的父母都來做遵守規矩的模範時,孩子便也習慣於遵守了。對於處於遊戲狀態下的親子溝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聽,越追越不老老實實吃飯的寶寶們,請家長們乾脆還是不要做無謂的叮囑了,比如對於吃飯,實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飯前做好就餐規定:必須認真吃飯,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還沒有吃完.不好意思,我們就收拾碗筷了.沒有飯吃,你就餓到下一頓吧。

不要嘮叨孩子,嘮叨會讓孩子抓不住重點,用簡潔的話,合適的語調,走到孩子身邊,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訴孩子,你想要做什麼,或者讓孩子做什麼,這就足夠了。

說話算話有耐心

2歲的寶寶基本上已經可以跟家長用語言溝通,可以理解話語的意思,那麼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告訴他為什麼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卻不能做。在寶寶與你唱反調的時候,要有耐心地用語言教育為主,當情況惡化到無法用語言溝通的時候,再使用強制性措施,並慢慢幫助寶寶學會妥協。在溝通中,家長也要學會說話算話,對待同一件事情,你一會兒說行,一會兒又說不行,這會讓寶寶感到無所適從。如果他不肯吃飯,你威脅他:不吃飯,那就餓著吧!可是,過一會兒,你又把飯端到了他跟前。既然做不到,你就不要威脅他,否則,他知道這種話毫無分量,就會更加肆無忌憚。

失敗之後再探索

寶寶處於“反抗期”的時候,總想自己去嘗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爸爸媽媽確定寶寶做這件事情是不對的,卻是安全的,那麼爸爸媽媽可以嘗試讓寶寶自己去做,讓他感受到失敗的滋味。寶寶失敗之後,再給予寶寶正確的指導,那麼寶寶就會感受到自己的錯誤,減少對爸爸媽媽說“不”的機會。當寶寶在自己探索的時候,好奇心會推動著他不斷地動,不斷地練習,在練習中,雖然可能失敗,雖然失敗後寶寶會沮喪,但與其讓寶寶承認什麼錯誤,不如讓寶寶多做些這類事情,爸爸媽媽多指導,多練習,趁寶寶有興趣的時候,給寶寶足夠的機會,發展他的控制能力,並且幫助寶寶走出“反抗期”。

注意力轉移

有時一些家長非要給孩子講一番道理,來證明孩子是錯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對孩子來說.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於成人語言並不會完全理解,這時對孩子講道理,試想,正處於情緒裡的孩子.哪能聽得進去呢,相反家長會越講心裡火氣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單向思維僅關注事情本身.並不會一定要實現,只是想法罷了。

注意力轉移法,家長要靈活運用,在寶寶們鬧情緒的時候,不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暫時給自己一個尋找方法的間隙.同時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強的心理。

適當不理睬

當孩子沒有道理而又不能滿足他們時,我們可以採取暫時不理睬的方法,讓孩子鬧、讓孩子自討沒趣,等孩子情緒好轉,能聽講道理的時候,再慢慢來進行教育。這種方法反覆幾次,孩子自然知道哭鬧、不滿也無法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同時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合理的要求,什麼是不合理的要求。

“不理睬”是一種教育藝術,當今幼兒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他們不願成人過多地參與自己的活動,束縛自己的行為.否則就會經常對成人表示不滿或產生反抗心理。我們不妨在沒有危險傷害的情況下。放手讓兒童自己去活動,讓他們在嘗試中吸取教訓、經驗,品味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樂趣。即使成人想幫助他們,也不要以指導、命令的口吻說話,而要以提醒、探討等謙和的方式.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幼兒也是一個完整的人,有著自己獨立心理及行為方式,我們作為家長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兒科醫生鮑秀蘭


兩歲的孩子之所以“不聽話”,其實是因為他的成長進入了一個新的自主探索階段。

孩子並不是故意要挑戰父母的權威,他只是想要證明自己的獨立。這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一個過程,應該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父母不能簡單地根據行為來看行為,兩歲的孩子之所以常常會亂髮脾氣,甚至表現得無理取鬧,其實是因為在這個階段,他的很多身體功能還沒有趕上心智發展的水平,所以常常會在生活中感到挫敗,力不從心。這種挫敗感和無力感,會讓孩子感覺非常糟糕。

如果父母能夠了解孩子在這一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也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那麼就不太容易會對孩子那些突然的、爆發式的脾氣而感到恐慌或是生氣了。

那麼,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設限嗎?答案是肯定的,父母仍然需要給孩子一些限制,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但是,在設限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妨礙孩子能力的發展,變成過度限制了。


壹父母


家長應該把“不聽話”這個詞從育兒詞典裡除去,孩子不需要聽話,他只需要聽從他的內心,然後在家長給他制定的合理的規距範圍內充分的發展自己,探索世界。

2歲,可怕的兩歲。孩子開始出現第一個叛逆期,喜歡說不,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喜歡打人。

這是為什麼呢?

2歲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並開始有物權意識,

孩子需要通過說不,通過和大人的對抗,來找到“我”的存在,來區分我和你。



2歲,要給孩子建立的規則並不多,大概這些就足夠了:

1.不傷害自己,不傷害環境,不傷害他人

2.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別人同意才可以拿

3.你的東西你有權決定是否給別人分享

4.公共物品誰先拿到誰先玩,其他人要玩必須要等待。



一個從小過分聽從父母話的孩子,長大了會不會只會聽從 別人的話或者社會的話,想想其實挺可怕的。沒有自己意志的孩子會怎麼樣? 長大以後,他會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而順從別人,沒有自我 。


放開那孩子讓我來


我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姐姐11歲,弟弟剛好在快2歲的這個時間節點,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所謂的不聽話是小孩子的天性。

孩子到了1歲半至2歲左右的時候,逐步形成了基本的溝通能力,也開始形成自我意識,這個時候,孩子特別喜歡錶達自己的個性,同時,對很多要求,會習慣性的表達“不”的態度,這個態度其實是一種挑戰規矩、表達自我的嘗試,如果一味的認為孩子不聽話,進行打壓,會影響到孩子性格的發展,所以,不需要太過在意這種情況。

二、多和孩子溝通,徵求意見,讓孩子做選擇題。

家長在提出某種要求的時候,往往容易以命令、不容置疑的態度進行表達,或者是直接提出做某個事情,沒有商量的過程,孩子並沒有太多的思考,只是會對不想做的事情進行拒絕和反抗,這個時候,需要和孩子進行溝通,最好是提出2-3個選項的方案給孩子選擇,千萬不要問孩子想幹什麼,而是要讓孩子選擇A或者B或者C,讓孩子能夠體現出自我的價值和參與感。

三、通過動畫片、互動活動來幫助孩子認識到規矩的重要性。

家長的說教總是乾澀無趣的,最合適的方式是通過動畫片、多人互動(最好是很多孩子)的方式在遊戲中傳遞基本的規則,比如看巧虎之類的動畫片,孩子會樂在其中,並模仿其中傳遞的行為規則。

四、與孩子溝通確定規矩,以自律檢查的方式,嚴格執行。

這是在做到前三點的基礎上,和孩子確定規則的必要性,列出規則清單,以自律檢查表的方式進行每天的檢查,這種檢查活動,需要家長持續的堅持,一旦出現違反規則的情況,需要及時指正,嚴格執行,否則孩子很容易認為規則可以不用嚴格遵守。這類自律檢查表在某寶上很多。


***************************

我是二胎孩子的全職爸爸,帶娃休息間隙,偷空答個題,放鬆一下被小傢伙蹂躪的神經,就是這個樣子。😆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方便時給個關注,謝謝您啦~


元寶爸的育兒日記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長!

2歲-3歲,是寶寶的“第一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產生強烈的獨立需要,出現了自己行動的意願。表現為自我獨立行動,不聽從家長的要求。經常會說“我自己來”,“我能”。

處在這一時期的寶寶,作為家長應該充分理解寶寶的心理特點,然後採取相應的方式予以疏導教育,而不是過分的抱怨和指責寶寶的叛逆。寶寶意識裡的規矩從無到有,關鍵是家長如何做好引導:

第一,藉助繪本閱讀。通過講述繪本里的故事和人物,讓寶寶理解哪行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是不可以的。繪本的圖畫和語言,更加易於寶寶理解和接受。講繪本,可以先給孩子灌輸行為規範,當相似場景發生時,家長可以告訴寶寶繪本里是怎樣講的,裡面的人物是怎麼做的。這樣,寶寶就可以把繪本里的道理和日常的行為聯繫起來,更加容易接受規則。這樣的方式,適用於日常大部分時間,增加親子閱讀的同時,灌輸日常的行為規則,靈活有效。

第二,以身作則教孩子。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任何新鮮,有趣的事物都會表現出極大的好奇與模仿衝動。因幼兒接觸的世界範圍和個人經驗的侷限,寶寶更加依賴於對熟知的人、事、物進行模仿。家長能夠以身作則,使寶寶模仿正確的行為方式,就能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告訴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看媽媽都是自己穿衣服的,你也自己穿吧。”

第三,明確對錯,不做無用的評價。兩歲的寶寶,他們的大腦還不具備分析因果的能力,在寶寶犯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明確指出寶寶的錯誤,告訴他的做錯的事情,而不是隻是說“你真不聽話”“你不乖”這類的話語。2歲的寶寶,思維還是很簡單,只用明確的告訴“XX行為是不對的”,才會在大腦中形成意識。

第四,“堅持性原則”很重要。妥協只能是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開始。不要讓孩子認為只要他一提出要求就會得到滿足。有的時候,家長制定的規則不要輕易破壞。要適時的對孩子說“不”。如果孩子在耍脾氣時,家長採取妥協、滿足孩子的方式,這種妥協勢必會導致孩子以後養成這種習慣。稍有不順心就會採取哭鬧、發脾氣的方式,來進行抗爭。

“堅持性原則”的前提也是要遵循“一致性原則”。家人的態度要保持一致。當孩子出現某一行為時,家長的規則不一致,很容易導致孩子困惑。比如奶奶允許的事情,媽媽不允許,這種不統一的規矩就很難執行下去。寶寶犯錯時,家裡所有人觀點一致,並告訴他這是錯的,才能讓他明確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打罵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作為父母,耐心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管我們學會多少方法,最終還是需要有耐心的教育和引導。


曉玉唐媽


你家2歲的寶寶是否已經開始在刷牙、洗臉、吃飯的時候各種哭鬧跟你唱反調?是否對於你的任何要求都愛說“不”以擺脫你的控制?是否還會出現各種“暴力”行為:摔東西,故意弄亂玩具來示威?

如果你家寶寶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不聽話”表現,那麼首先要恭喜你,你家寶寶又長大啦!不同於蹣跚學步,咿呀學語的一歲年紀,這個時候的寶寶不僅逐漸掌握了更成熟的爬、走、說話等技能,他的心理狀態也在發展成熟,寶寶開始有意識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想要獨立自主地去完成某件事。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表示1.5歲-3歲時期是寶寶們嘗試自主獨立的重要階段。

家長應當適當放手,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獨立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等。

如果父母過度保護、干預寶寶的嘗試,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獨立行事,日後可能會過度依賴他人、自卑、併為自己能力不足感到羞恥和自我懷疑。 因而,父母應當在充分認識道寶寶有時的調皮行為是他們心理發展的表現,在給予寶寶一定自主探索空間的前提下,再給寶寶立規矩,規範寶寶不恰當的行為。


那麼,如何給2歲寶寶立規矩呢?


首先回答題主媽媽的問題,能通過看動畫片給孩子立規矩嗎?

我們不否認電視也有它的教育意義。但最近一項幼兒(1-6歲)研究發現,看電視不僅會減少母子間交流的次數,也會降低交流質量;就此美國兒科研究院也發表聲明,不鼓勵2歲及以下兒童看電視。其實,讓孩子守規矩最好是父母親自參與,而非將其丟給電子媒體,因為孩子在與人、尤其是親近的人的互動中能夠學到更多。

父母如何參與其中呢?

首先父母必須要時刻記得,“立規矩”旨在教導孩子適當的行為,讓他們逐漸瞭解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後果這一事實。而不是用來羞辱孩子,引起孩子痛苦(如,給孩子貼標籤,“討人厭”、“太蠢太笨”)或是滿足家長自己需求的(如,不讓寶寶玩自己的手機是因為自己想要拿手機打麻將)。

給寶寶立規矩的具體方法有以下五種:

  • 轉移注意力

寶寶在調皮搗蛋的時候,試著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事情上。如,寶寶喜歡在廚房拿著筷子敲鍋碗瓢盆,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及時拿出同類可以敲敲打打的音樂玩具轉移其注意力,並在這個過程中,告訴寶寶,“廚房裡的東西是用來做飯吃飯的,而這個(指著玩具)你就可以隨便敲敲敲”。

  • 轉移陣地,耐心勸說

有時寶寶調皮正歡時,家長就是喊破喉嚨也無濟於事,這個時候家長就要行動起來:起身牽著或抱起孩子,將他們帶離引發調皮行為的現場。例如,寶寶在廚房裡搗亂,就把寶寶從廚房轉移到臥室;然後將其輕輕地,但牢牢地抱著坐在你的腿上,平靜地慢慢地跟他們說出你的感受和想法/期待,給他們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 “講道理”不如“演道理”

光說沒用!對,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情形下,溫柔的語言勸說都能起到作用,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來“演道理”。

例如,寶寶習慣性動手打人。可以這樣演:

---媽媽假裝用手打爸爸;
---爸爸用可憐巴巴的語氣對寶寶說:“你看媽媽打我呢”;
---加上儘量誇張的語氣“啊”、哎喲,好疼”;
---配合逃離的動作和害怕神情,甚至哭泣的誇張表情;
---最後總結“你看媽媽如果打爸爸,爸爸是會疼的,你打別人也是一樣的,都是會疼的。”

在“演”的過程中,寶寶可能會因為覺得很好玩,加入媽媽“打”爸爸的行列,他會覺得這是爸爸媽媽在玩鬧,但一旦爸爸能很好的表演出“疼痛”、哭泣感,寶寶是能感受到的,這時寶寶就會停手,因為他了解到了“打”與“疼”之間的關係。甚至可能還會輕輕撫摸爸爸被打的地方以安慰爸爸,或者在行為上還立馬阻止媽媽打爸爸。

如果是寶寶翻爬沙發摔跤了,可以這樣演:

在檢查寶寶未受傷,安撫其情緒平穩之後:
---選一個與寶寶身份相當的(如,人偶娃娃)或者他喜歡的動畫片人物角色(如,小豬佩奇),重演情形(有時候父母未必一定要自己去演,用玩偶進行能讓他們更能有體會);

---你手拿佩奇,模仿寶寶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很快要摔倒,並真的從沙發上掉下來了的情形;
---演出過程中,一定要配上語言“你看,佩奇玩的很高興,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可是沙發軟軟的,會站不穩不小心摔倒。然後,咚,佩奇從沙發上掉下來了,碰到頭了。哎呦,好疼。”

這樣可以讓寶寶瞭解這裡的因果關係,內化規矩。

  • 用“可以做什麼”代替“不可以”。

不管是在勸說還是在給寶寶演道理時都需要用到語言,那麼用什麼樣的語言跟寶寶溝通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呢?粑粑麻麻們可以嘗試用“可以做什麼”代替“不可以”。

正面管教創始人Jane Nelsen的女兒Mary Nelsena在中國巡迴講座中曾說過:四歲以下孩子,“不”字不管用。同時“不”這個詞也有否定孩子的意思,容易引起負面情緒。

如,寶寶在臺階上摔倒了,把“不可以再…”換成“寶寶如果你想下去,可以扶著欄杆,慢慢走”或者當寶寶想動手打小朋友的時候,把“不可以打人”換成“你想跟哥哥打招呼的話可以抱抱他,或者握握手”。

  • 耐心且堅持

正如上文提到,寶寶的“違規行為”可能是他們自我意識(我是誰,我可以幹什麼)發展、“邊界”探索的表現,但又因為初來乍到,不太懂這個社會的規矩,所以他們會出現家長眼中很多不符合規則的行為。因而

家長們在孩子經常有意無意違規的情況下,也要能沉得住氣,有耐心且堅持原則(堅持規矩一致:不隨意改變、共同遵守)

我們相信得當的方式加上耐心且堅持的態度,不但能讓寶寶們學習到良好的規矩又能不壓抑傷害寶寶的自主感,寶寶一定能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歡迎關注頭條號"家有寶寶學心理”——全網超過400萬用戶信賴,專業的親子育兒心理社區,陪伴你和寶寶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Amy Nathanson.(2011). The Real Reason Why TV Is Bad for the Kids.Psychology Today.

Darla Noble. Smart ways to discipline your child at every age.the Asianparent Singapore.

Helene Guldberg.(2012). There is no evidence television is bad for kids.Psychology Today.

林小暖(2018)想跟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的娃立規矩講道理?光說沒用,請用上畢生的演技.搜狐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