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什么是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之什么是声音的位置?

张再峰

用“位置”一词来讲声音并不确切,因为声音并不是一种物质实体,看不见摸不着,不能把它加以安排和放置。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送,所以它并不存在什么位置的问题。如把声音位置理解为“声音焦聚点”可能更合适。在这里用“位置”一词来描述它,不过是把听觉上的抽象性转移为想象的形象性,这也只是一种形容、假设。

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什么是声音的位置?

声音“位置”,是人在歌唱时的一种内在感觉,也就是在歌唱时感觉到的声音冲击点的位置,即声音从体内向外传送时,演唱者有一种上、下、前、后的声音位置感觉。“声音靠前、靠后这也是我们在声乐学习中常常听到的声乐专用术语,靠前与靠后这两种学说,在欧洲美声唱法各学派中也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这场争论延续到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常常表现在声音概念理解上的混乱。

由于人的发声过程大多靠内部器官的调节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百多年来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生理一心理结合调节的方法,也叫做利用能意识的位置去调节发音机能,简称意识调节’法。这是针对人的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而发明的教学方法,于是“找位置”、“找感觉’就成了声乐领域中的口头禅。靠前与靠后也是人在发声时对声音走向的一种感觉。而演唱者自己的感觉和听者的感觉有时又是不一样、不统一的。我们要求歌唱时声音要充分唱出来,要求声音明亮而有穿透力。听者的感觉是靠前的,但唱者对声音走向的内在感觉却可能不是靠前的。如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自己歌唱时声音在颈背后,好像从背后地板上发出来的一样。但在听者的感觉上,他的声音色彩明亮,具有最大的穿透力,是充分靠前的。

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什么是声音的位置?

我国传统京剧中铜锤花脸的堂音和脑后摘筋等唱法,要说法上是靠后的,但实际声音效果是明亮、集中、靠前的。老师要求学生靠后,是让学生声音的走向倒向后方,并不是将声音抠在里面,而是希望学生的声音能不费力地向前唱出来,也就是说靠后是指演唱者发声时的自我感觉,而靠前则是客观听者的声音感觉效果。这两种概念千万不要搞混了。这种主客观感觉上的不同概念的矛盾,最容易引起发声上理解的混乱。如果以讹传讹,不但影响自己,更会贻误他人。如果有人接受了歌唱的秘密是靠前的概念,而拼命追求靠前,往往唱出来是逼紧的白声。而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靠后唱,将声音抠在里面,闷着出不来,发出一种暗涩而没有色彩的声音,那也是误入歧途。因此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这两种概念,不要将这两种概念对立起来。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调整,使自己的声音内在感觉与外在客观效果达到统一。”

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什么是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就是在头腔共鸣中再找焦聚的“集中点”,这个“集中点”就是所谓的“高位置”。实际就是要让声音从“面罩”发出,用面罩共鸣来歌唱,而不是凭嗓子来喊唱。也可以说,有头腔共鸣的声音就是有高位置的声音,反之,失去头腔共鸣,声音的位置就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