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唱的發聲技巧:什麼是聲音的位置?

聲音的高位置之什麼是聲音的位置?

張再峰

用“位置”一詞來講聲音並不確切,因為聲音並不是一種物質實體,看不見摸不著,不能把它加以安排和放置。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送,所以它並不存在什麼位置的問題。如把聲音位置理解為“聲音焦聚點”可能更合適。在這裡用“位置”一詞來描述它,不過是把聽覺上的抽象性轉移為想象的形象性,這也只是一種形容、假設。

京劇演唱的發聲技巧:什麼是聲音的位置?

聲音“位置”,是人在歌唱時的一種內在感覺,也就是在歌唱時感覺到的聲音衝擊點的位置,即聲音從體內向外傳送時,演唱者有一種上、下、前、後的聲音位置感覺。“聲音靠前、靠後這也是我們在聲樂學習中常常聽到的聲樂專用術語,靠前與靠後這兩種學說,在歐洲美聲唱法各學派中也曾發生過激烈的爭論,甚至達到針鋒相對的地步。這場爭論延續到現在仍然影響著我們的聲樂教學和聲樂學習,常常表現在聲音概念理解上的混亂。

由於人的發聲過程大多靠內部器官的調節活動,針對這一特點,一百多年來聲樂教學普遍採用生理一心理結合調節的方法,也叫做利用能意識的位置去調節發音機能,簡稱意識調節’法。這是針對人的發聲器官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而發明的教學方法,於是“找位置”、“找感覺’就成了聲樂領域中的口頭禪。靠前與靠後也是人在發聲時對聲音走向的一種感覺。而演唱者自己的感覺和聽者的感覺有時又是不一樣、不統一的。我們要求歌唱時聲音要充分唱出來,要求聲音明亮而有穿透力。聽者的感覺是靠前的,但唱者對聲音走向的內在感覺卻可能不是靠前的。如偉大的歌唱家卡魯索認為自己歌唱時聲音在頸背後,好像從背後地板上發出來的一樣。但在聽者的感覺上,他的聲音色彩明亮,具有最大的穿透力,是充分靠前的。

京劇演唱的發聲技巧:什麼是聲音的位置?

我國傳統京劇中銅錘花臉的堂音和腦後摘筋等唱法,要說法上是靠後的,但實際聲音效果是明亮、集中、靠前的。老師要求學生靠後,是讓學生聲音的走向倒向後方,並不是將聲音摳在裡面,而是希望學生的聲音能不費力地向前唱出來,也就是說靠後是指演唱者發聲時的自我感覺,而靠前則是客觀聽者的聲音感覺效果。這兩種概念千萬不要搞混了。這種主客觀感覺上的不同概念的矛盾,最容易引起發聲上理解的混亂。如果以訛傳訛,不但影響自己,更會貽誤他人。如果有人接受了歌唱的秘密是靠前的概念,而拼命追求靠前,往往唱出來是逼緊的白聲。而有的老師要求學生靠後唱,將聲音摳在裡面,悶著出不來,發出一種暗澀而沒有色彩的聲音,那也是誤入歧途。因此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一定要弄清楚這兩種概念,不要將這兩種概念對立起來。要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調整,使自己的聲音內在感覺與外在客觀效果達到統一。”

京劇演唱的發聲技巧:什麼是聲音的位置?

聲音的“高位置”,就是在頭腔共鳴中再找焦聚的“集中點”,這個“集中點”就是所謂的“高位置”。實際就是要讓聲音從“面罩”發出,用面罩共鳴來歌唱,而不是憑嗓子來喊唱。也可以說,有頭腔共鳴的聲音就是有高位置的聲音,反之,失去頭腔共鳴,聲音的位置就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