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頂著「氣包」的公交車 北京也曾有過 西南地區最多


聊起“氣包車”這個特殊時代的產物,大部分人都會蒙圈。除去家鄉是四川的朋友們,見過這個玩意兒的應該都是有故事的人了。其實這也不奇怪,因為這個奇葩的車型在國內石油極度匱乏的1950-1960年代曾經在全國的很多城市短暫出現過,包括我們的首都北京。

“氣包車”真正的名稱叫做“常壓燃氣車”,也就是沒有經過任何加壓或者低溫液化的處理的原始天然氣或者瓦斯氣,直接充裝到車輛頂部的架子上由橡膠製成的大口袋裡,再由軟管經過閥門接到化油器代替汽油作為燃料的汽車。由於頭頂一個大氣包,所以大家形象的稱它為“氣包車”。

而汽油機的特性使得它可以使用一切可以燃燒的氣體作為燃料,以天然氣作為汽油機的燃料則只需要改裝混合氣裝置及把點火時間提前即可,改裝成本很低。當時的天然氣價格非常的低廉,經濟性很高,非常適合公交車這種短途車輛使用。但是,汽油機改燒天然氣以後功率會下降大約30%。在老解放橫行的年代,95馬力發動機再降低30%,動力可想而知。


在建國初期的1950-1960年代我們國家的石油資源尚未被大規模發現及開採利用,90%石油依賴進口,價高不說,量還沒有保證。北京的“氣包車”存世時間很短,所以大部分人對它是完全沒有概念的。而在四川它則是人盡皆知的。

1958年全國第一次石油大會戰在四川打響,由於四川的地質怪相,僅在南充出現了3天時間的間歇性噴油後就偃旗息鼓了,在川南地區,更多的探井都噴出了天然氣,以自貢、瀘州、宜賓為最多。

正好天然氣又可作為汽車的代用燃料,“氣包車”在這個背景下在川南地區生根發芽,而當時全國的“氣包車”99%都集中在了四川地區,尤其是川南人民對“氣包車”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自貢地區,短途貨運的“老解放”也有不少是頂著氣包的“氣包車”,因為燃氣後功率下降的原因,當時的卡車司機們一看到陡坡就頭疼,害怕爬不上去坡。


據說卡車之家五哥小時候乘坐“氣包車”的時候,老遠看見車頂上氣包已經癟了的車,那是打死也不上車,這車在前面加氣站肯定要停車加氣耽誤時間,萬一這要是差一點到加氣站就沒氣了,還得集體下來推車,這花錢坐車還得推,這叫什麼事兒啊。要想不推車不耽誤時間,那就等下一輛氣包依然堅挺的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氣包車”續駛里程短,動力不足的缺點越來越突出。這個特殊時代的產物最終在2012年9月退出了歷史舞臺,全國最後一輛“氣包車”在宜賓市的珙縣退役,宣告“氣包車”時代徹底結束。

但時至今日,全國的公交、出租甚至很多私家車依然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只不過變成了更方便、安全的壓縮天然氣了。你,是否見過這種背上頂包的公交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