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顶着“气包”的公交车 北京也曾有过 西南地区最多


聊起“气包车”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大部分人都会蒙圈。除去家乡是四川的朋友们,见过这个玩意儿的应该都是有故事的人了。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奇葩的车型在国内石油极度匮乏的1950-1960年代曾经在全国的很多城市短暂出现过,包括我们的首都北京。

“气包车”真正的名称叫做“常压燃气车”,也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压或者低温液化的处理的原始天然气或者瓦斯气,直接充装到车辆顶部的架子上由橡胶制成的大口袋里,再由软管经过阀门接到化油器代替汽油作为燃料的汽车。由于头顶一个大气包,所以大家形象的称它为“气包车”。

而汽油机的特性使得它可以使用一切可以燃烧的气体作为燃料,以天然气作为汽油机的燃料则只需要改装混合气装置及把点火时间提前即可,改装成本很低。当时的天然气价格非常的低廉,经济性很高,非常适合公交车这种短途车辆使用。但是,汽油机改烧天然气以后功率会下降大约30%。在老解放横行的年代,95马力发动机再降低30%,动力可想而知。


在建国初期的1950-1960年代我们国家的石油资源尚未被大规模发现及开采利用,90%石油依赖进口,价高不说,量还没有保证。北京的“气包车”存世时间很短,所以大部分人对它是完全没有概念的。而在四川它则是人尽皆知的。

1958年全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在四川打响,由于四川的地质怪相,仅在南充出现了3天时间的间歇性喷油后就偃旗息鼓了,在川南地区,更多的探井都喷出了天然气,以自贡、泸州、宜宾为最多。

正好天然气又可作为汽车的代用燃料,“气包车”在这个背景下在川南地区生根发芽,而当时全国的“气包车”99%都集中在了四川地区,尤其是川南人民对“气包车”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自贡地区,短途货运的“老解放”也有不少是顶着气包的“气包车”,因为燃气后功率下降的原因,当时的卡车司机们一看到陡坡就头疼,害怕爬不上去坡。


据说卡车之家五哥小时候乘坐“气包车”的时候,老远看见车顶上气包已经瘪了的车,那是打死也不上车,这车在前面加气站肯定要停车加气耽误时间,万一这要是差一点到加气站就没气了,还得集体下来推车,这花钱坐车还得推,这叫什么事儿啊。要想不推车不耽误时间,那就等下一辆气包依然坚挺的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包车”续驶里程短,动力不足的缺点越来越突出。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最终在2012年9月退出了历史舞台,全国最后一辆“气包车”在宜宾市的珙县退役,宣告“气包车”时代彻底结束。

但时至今日,全国的公交、出租甚至很多私家车依然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只不过变成了更方便、安全的压缩天然气了。你,是否见过这种背上顶包的公交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