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生“开学宝宝”对孩子健康有碍吗?

抢生“开学宝宝”对孩子健康有碍吗?

如何看待近日不少准妈妈扎堆剖宫产抢生“开学宝宝”这件事?

很显然,这是明显的“抢跑”行为。

社会上,孩子教育的竞争愈演愈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这种竞争一个很好的写照。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

抢跑,无疑是一种高效的策略,如果还被规则允许的话。

于是乎,各种提前教育的抢跑行为层出不穷,比如,提前识字,提前上幼儿园,提前上小学,跳级进中学等。

然而,以上这些抢跑,比起准妈妈们赶在开学季的9月1日前扎堆提前剖腹产的“抢跑”行为,那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众所周知,由于新学年开学时间在每年的9月1日。而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6周岁的儿童必须无条件接受小学义务教育。

这实质上就等于法定了小学入学年龄是每年9月1日之前年满6周岁。也就是说,8月31日23时59秒,与9月1日零时1秒出生的孩子,学年年龄上相差了整整一年。

这样,如果预产期在9月1日后不久的孩子,赶在8月31日前进行剖腹产提前出生,也就是相当于抢跑了整整1年。

而且,不同于田径赛事中抢跑行为会被罚重跑甚至被取消参赛资格,提前剖腹产的抢跑行为是被法律认可的“有效起跑”,为了更好地保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稍加动作,就可以合法的抢到一个学年,似乎的确是一种高效的抢跑。

剖腹产“抢跑”会危害孩子健康吗?

剖腹产已经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常规的生产方式。

近年来,很多准妈妈仅仅因为怕疼或其他很多原因都会选择剖腹产。

虽然,有一些研究认为,经阴道自然生产对孩子某些方面更有利。但是,总体上讲,自然分娩与剖腹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利弊差异。

另一方面,胎儿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时间谱,成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截止日期,而是分为几个大致的时间段。

婴儿出生能不能存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心肺结构和功能的发育程度。

在孕7周,心脏和肺脏初步成型,但是并没有功能。在接下来的第3至6月期间会继续发育。

到18至20周心脏出现规律性搏动,到22周可以用听诊器听到胎儿心音,即这时胎儿心脏具备了基本的泵血功能。

肺脏发育相对更晚,直到23至24周,才发育成型,2型肺泡细胞开始出现,并开始分泌对于今后促进肺膨胀维持肺泡表面张力至关重要的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因此,23周是肺发育的一个关键时间点。

但是,肺发育成熟需要等到7个月即孕28周,体现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基本发育成熟,而具备呼吸功能——自然条件下,这时出生的婴儿才具备独立存活能力,

这也是民间“7活”的生理基础。

因此,总体上,一般认为22周前出生的早产儿不能存活。原则上,24周之前的胎儿通常以流产处置。24周至28周之间在出生的早产儿由于肺功能仍然发育不全,需要依靠呼吸机来维持呼吸。28周后出生早产儿通常具备良好呼吸能力,因而一般会存活。

但是,胎儿真正全面的发育成熟需要等到孕37周。早于37周出生的婴儿称为早产儿。

早产又可以根据时间分为几个阶段:(1)晚期早产,指妊娠34周至36周分娩,约占早产中的70%;(2)早期早产,早于妊娠32周分娩;(3)极度早产,指妊娠25周前分娩,占所有早产的极少数。

如上所述,胎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越是发育成熟的胎儿出生后存活的机会越大。在现在医学技术发展之前,自然状态下通常7个月以后出生的孩子才可能存活。在良好的医学技术支持下,早产儿可以存活的时间已经大为提前,早产儿存活率也大为提高。

统计发现,现代医学技术支持之下妊娠期长度与存活率之间关系大致为:23周17% ,24周39%, 25周50% ,26周80% ,27周90% ,28-31周90-95% ,32-33周95% ,34+周存活率与足月宝宝几乎一样。

但是,早产儿的发育毕竟并没有完全成熟,早产不仅影响存活率,短期和长期的健康也可能有显著影响。

因此,剖腹产“抢跑”的时间不能早于37周。37周后,适时主动性选择剖腹产对孩子健康并不会有多少影响。

就是说,只要不早于37周,通过剖腹产抢生“开学宝宝”的行为,单纯从医学上讲没有什么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