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紀念館展出 犍陀羅造像與佛教藝術

佛陀紀念館展出 犍陀羅造像與佛教藝術


我們常見的佛教造像是從何時開始?又源自哪個國家?相信大多數的人並無確定的答案。因為佛陀入滅後到貴霜王朝(約1~3世紀),所謂的古印度文明已破壞殆盡,無從考察。直到1922年前後,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爵士在印度河流域發掘出兩座古代城址,以及後來的英國考古學家們相繼發掘調查,早期的佛教雕塑藝術才開始為世人所知。為了追尋這些答案,馬歇爾爵士在犍陀羅展開長達22年的佛像考古,而這些極為珍貴的犍陀羅考古資料、造像與照片在佛陀紀念館第二展廳的「與佛同行」展覽中一一為您呈現。

佛陀紀念館展出 犍陀羅造像與佛教藝術


佛像和菩薩像始於貴霜王朝,當時的佛教造像中心有犍陀羅及秣菟羅;在此次的展覽裡,我們會看到犍陀羅的佛立像、佛坐像、佛龕像、夜叉像及最具代表性的菩薩頭像。這件犍陀羅菩薩頭像,頸部以下殘失,頭部保存尚好。菩薩鼻樑高聳,頭戴敷巾。蓄髭鬚,眉間有白毫,神情安詳靜定,是典型的犍陀羅菩薩樣貌。另一件佛立像,帶頭光,五官輪廓清晰。左手平舉,推測原作無畏印。左手已佚失,原應位於左肩上方及破損頭光之處。厚重的衣紋流利順暢,深受希臘造像藝術所影響。

約翰‧馬歇爾爵士曾在1902年至1928年間在印度擔任考古調查總監,也在鹿野苑及桑奇遺址從事考古研究,並在桑吉遺址清理及修復五十一座建築物。馬歇爾爵士擔任總監期間,共收藏了4,910張照片,這些照片詮釋上世紀陸續遭受遺失、損壞或改變的重要佛教遺址,目前典藏在英國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而這次「與佛同行」的展區可看到精選的部分圖片。

佛陀紀念館展出 犍陀羅造像與佛教藝術


這些圖片包括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古城、印度那爛陀寺以及菩提伽耶大菩提寺等各遺址,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員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左證資源。塔克西拉古城位於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是公元五世紀中國法顯大師於《佛國記》中提及的竺剎屍羅;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稱為呾叉始羅國。塔克西拉古城除了三座古城外,還有法王塔、堯瑞安、布哈馬拉等多座佛寺遺址和佛塔群,佛教文物豐富,是研究印度河流域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寶庫。

佛陀紀念館展出 犍陀羅造像與佛教藝術


犍陀羅位於印度西北部(約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此地區與佛陀的生平史蹟雖無直接關聯,卻被視為早期佛教藝術創始之地,也是傳入亞洲各地的起源地。犍陀羅造像有著西方人的臉孔,並穿著羅馬長袍,可見其源自於印度佛教的靈感,並汲取西方古典的元素,具有南亞和希臘的藝術風範,實屬珍貴的佛教藝術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