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贺瑾

——从热门影视剧看清宫生活细节

总第1377篇

上一期档案故事,我们聊到了乾隆的真爱问题。这一期,我们继续来聊聊乾隆。如今的清宫剧越来越多,今年刚好是乾隆的丰收年,那我们就把乾隆多聊几期。如今的影视剧制作越发精良,观众们也越来越有才,不仅会看热闹更爱看门道,所以就出现了更多的质疑声。影视剧中乾隆时期宫中的生活细节对吗?这一期就从真实历史档案的角度给大家分析分析。

咬唇妆

真的是清朝就有吗?

《延禧攻略》中的妃子们都很喜欢如今非常流行的韩式咬唇妆,其中以高贵妃更甚。那么不把嘴唇涂满的咬唇妆的鼻祖难道不是韩国,而是从我国的清朝流行起来的吗?其实它的流行在我国还要更早!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流行咬唇妆了,只是各个朝代的形状不甚相同。汉代的唇妆,崇尚上窄下宽,类似三角形或梯形;魏晋时期,男女都爱美,唇妆上风格大胆,比较像扇形;唐代的嘴唇画法,最受欢迎的是蝴蝶型,这从我们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女俑就能看出来;宋代崇尚女性清新文雅,所以椭圆唇妆更受欢迎;明朝的唇妆与唐朝类似;到了清朝,咬唇妆发展到最夸张的地步,涂抹的范围很小,呈花瓣形。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所谓化咬唇妆的要领,就是嘴唇不要涂满,古人常说满则溢,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可见电视剧中的咬唇妆并不是空穴来风。另外,有观众质疑,电视剧中的唇色也深的令人费解。其实在古代,化唇妆有一个非常文雅的名字,叫做“点唇”,所用材料是胭脂,因胭脂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点绛唇”、“点樱桃”和“点檀唇”,也就是我们今天流行度非常高的姨妈色、鲜红色和豆沙色。看,古代人不比我们现代人审美落后。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关于咬唇妆,古代还有很多有名的诗词,比如《美人春游诗》中的“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南歌子》中的“揉蓝衫子杏黄裙,独依玉栏,无语点檀唇”。

青花瓷是乾隆帝喜爱的吗?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清宫剧,除了宫斗和服化,剧中的花瓶和茶具,也是十分精致唯美,值得细细观赏的。但是我们看到最近比较热播的剧中,乾隆宫中的瓷器摆设,多以清新典雅的类型为主,其中《延禧攻略》中还有一幕女主角拿了成套的青花瓷茶具清洗。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乾隆爷的品味当真是这样吗?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乾隆帝在位60年,爱画爱诗爱工艺美术品,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不少收藏,还有一些流落在民间和海外,最近也频频拿来拍卖。《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这份档案详细记录了当时的画院处、如意馆、玉作、珐琅作、牙作、绣作、镶嵌作等皇家作坊每天承做的各类活计情况。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市面上的藏品)

乾隆元年玻璃厂:三月三十日太监毛团传旨:着将红色、黄色玻璃小瓶做二件。腰圆小盒做一件。红色、黄色、绿色小鼻烟壶做几件。

乾隆元年大器作:十月二十九日司库刘山九、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红漆彩金穿花凤碗十六件。传旨:着镶银里。

乾隆六年匣作:十一月十三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等交亮蓝玻璃花瓶一对,盛假果玻璃碗二件,亮红玻璃胆瓶一对,酒黄玻璃花觚一对,葫芦盖罐一对,葫芦壶一对。传旨:着配木胎糊锦座。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市面上的藏品)

从目前可以见到的实物,以及这些档案资料的记载上来看,乾隆喜欢大红大绿大蓝大粉,而且配色非常大胆,喜欢各类花朵、鸟类,而且能欣赏的造型都非常夸张,钟爱葫芦形,这与他父亲雍正有很大的不同。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左:雍正 右:乾隆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乾隆爷怎么用膳?

乾隆皇帝,25岁登基,日理万机,后宫佳丽三千,但还是足足活到了89岁,在中国历史的200多位皇帝中,是活得最长的。据说乾隆帝的饮食十分讲究,记录乾隆膳食有专门的档案资料——“节次进膳底档”和“照常进膳底档”。档册记录:乾隆每日寅正三刻起床(档册记作“请驾”),御膳房即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有时不用早点,即于卯时(上午5点到7点)用早膳。就乾隆十九年五月十日早膳记录:卯正三刻进早膳,菜色是肥鸡锅烧鸭子云片、豆腐、燕窝火熏鸭丝、肥鸡火熏炖白菜、鹿筋炖肉、清蒸鸭子等八荤,竹节卷小馒头、孙泥额芬白糕等主食三到四种,珐琅葵花盒小菜、酱王瓜、苏油茄子等小菜八种,外加粳米膳、野鸡汤。中午点心多用“八珍糕”(用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薏米、炒芡实等制成的糕,在中医上有补脾健胃的功效),每日随着熬茶送进,乾隆帝很喜爱这点心。晚膳均在未正二三刻(也就是中午两半左右),菜蔬多与早膳大同小异。“晚向”(似宵夜)有时用酒膳,有时用果饼,有时用炉食(如猪油酥火烧、奶酥油光头、香油鸡蛋麻花等)。膳档中,“豆豉炒豆腐”常见,除了各类豆腐外,乾隆还特别喜欢吃鸭子,不仅乾隆,清朝的皇帝都爱吃。从膳档可以看出,乾隆吃饭完全符合了我们现在的营养师的理念,荤素搭配、类多量少,一天主餐只有两顿,午点和宵夜也很节制,对比中医上所述人体各个器官运作的时间表,可以说乾隆的饮食安排是非常合理的,这大概也是乾隆长寿的原因。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据野史记载,乾隆喜欢下江南除了因为江南美女多,还因为清朝的皇帝自康熙以来都爱苏州菜。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其第四次南巡期间,有个叫张东官的苏州厨子,做的菜很合乾隆的口味,乾隆不仅传旨赏银子,而且还把这个张东官带回皇宫的御膳房。从这以后,苏州厨子张东官给乾隆爷掌勺整整20年。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除了皇帝以外,清朝的皇帝还给后宫的妃子们谋福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典故”大家都知道。《延禧攻略》里也演到了乾隆为皇后在宫中种了许多荔枝树。荔枝树种没种过史料没有记载,但是当时宫中确实是有荔枝的,这荔枝是由福建进贡的。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据闽浙总督满保、福建巡抚黄国材的奏报记载:荔枝盛产于福建地方,小树插桶内种植者,官民家中旨有,其味不亚于大树所产者,此等小树木载船运至通州甚易,并不累及官民,亦无需搬运人夫。是以将臣衙门种植桶内之小荔枝树,于四月开花结果后,即载船由水路运往通州……于六月初,赶在荔枝成熟之季,即可抵达京城。

那么进贡的荔枝数量有多少,够不够宫中食用呢?在雍正年间,雍正七年福建总督高其倬的荔枝进贡单,此次他进贡荔枝树四十桶,共计鲜荔枝四百七十九个。进贡单详细开列了每桶的果实情况,可见官员是多么地郑重其事:第一号二十五个 第二号十八个 第三号九个等。最后开列了护送荔枝进贡的人名名单:“差外委千总吴俊麟,兵丁陈世伟、何朝风,花匠王文。”同时福建巡抚刘世明进荔枝四十桶,共计鲜荔枝五百二十六个。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福建巡抚吴士功进鲜荔枝树五十八桶,共结二百二十个。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乾隆皇帝将新鲜的荔枝看做十分珍贵的东西,据史料记载六月十九日御茶房将荔枝三十六个,新荔枝四个,共四十个随早膳毕呈上览过。乾隆皇帝精心地将这四十个荔枝分赏给后宫的嫔妃们品尝。先恭进皇太后二个,又差御茶房首领萧云鹏送给抚养过他的温惠皇贵太妃(康熙之妃)和裕太妃(雍正之妃)每位鲜荔枝一个。剩下的赐皇后、令贵妃、舒妃、愉妃、庆妃、颖妃、婉嫔、忻嫔、豫嫔、林贵人、兰贵人、郭贵人、伊贵人、和贵人、瑞贵人,每位鲜荔枝一个。(我的妈,一个荔枝,怎么吃!)

除了荔枝以外,乾隆还十分喜爱哈密瓜。据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陕甘总督杨应琚进哈密瓜三百个。恭进皇太后哈密瓜二十个,差总管马国用进讫。给温惠皇贵太妃哈密瓜四个,裕太妃等位哈密瓜六个。剩下的赐皇后哈密瓜八个,令贵妃哈密瓜四个,舒妃,愉妃,庆妃,颖妃每位哈密瓜三个。婉嫔、忻嫔、豫嫔每位哈密瓜二个。慎贵人、林贵人、兰贵人、祥贵人、伊贵人、郭贵人、瑞贵人、和贵人、鄂常在、白常在,每位哈密瓜一个。

后宫粉黛有颜色之服饰

每次追清宫剧,大家总是被其中的服装惊艳到。尤其是发源于清代的旗袍,虽经过不断改良,至今依旧风靡。皇帝的后宫,自然是花团锦簇的,但是皇后与妃子,论身份地位品级,在服饰上会有什么不同吗?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首先,从头饰上讲起,后妃、公主、福晋、命妇在正式场合与大臣一样是要佩戴朝冠的,称之为冠服,以示庄严。据记载朝冠分为冬夏两种:冬以薰貂,夏以青绒,周缀朱纬。因为位份等级不同,所带朝冠镶嵌也是不同。从吉祥物分为:凤、翟、孔雀、簪花。从数量上有大小金凤八枝,大小金凤六枝,小金凤六枝,金孔雀六枝,簪花三枝。垂珠有五行二就与三行二就之分。垂绦分为明黄、金黄、石青。皇太后、皇后朝冠,顶三层,贯(三等)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二等)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皇太后为三等珍珠各一,皇后为四等珍珠各一,小珍珠各十六),上衔(三等)大东珠一。硃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二等)东珠各九, 猫睛石一,(小)珍珠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四等)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二等)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二等)东珠、(三等)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由此可见,朝冠不是你想怎么设计都可以的,那是按等级设置,各有规格的。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博物馆藏品)

再来说说衣服,在《延禧攻略》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皇后衣服上竟然有绣龙的,这是不是一个错误?不是的,据记载,后妃的吉服褂,就是现在的晚礼服,又叫龙褂,就是绣龙的。但是龙褂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子福晋、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等所穿就叫吉服褂而不叫龙褂。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皇后的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都是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二团;下摆装饰八宝、寿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纹;袖子行龙各二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摆袖口无纹饰。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摆加水浪江牙、寿山、立水纹。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那么正式场合穿绣龙的服饰,日常呢?后妃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绣图呢?花朵是常用的,在花朵之中“牡丹”更是常用,因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如牡丹、蝴蝶组合寓意「富贵无敌」;与石榴花、菊花、梅花、海棠组合寓意「富贵长寿,多子满堂」;与海棠、月季一起还寓意「富贵满堂,富贵长春」;搭配五色祥云、团寿字、桃子(桃花)又寓意「富贵长寿」;与龙、鸾鸟、鸳鸯、凤凰组合的「凤戏牡丹」;与瓶(博古纹)组合的「富贵平安」;独立的牡丹团花或缠枝牡丹,则有「富贵团圆」、「富贵万年」之寓。如此多样的形式可见牡丹纹样在清代服饰中受重视程度。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后妃的服饰在颜色设置上又有什么不同?据记载就龙袍来说,皇后、皇贵妃是明黄,贵妃、妃是金黄,嫔以下为香色。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乾隆朝日记收账》中,载了乾隆很多妃嫔的遗物,其中就有她们的衣服。

庆贵妃遗物:石青缎绣五彩八团金龙有水天马皮褂一件

石青缎缀绣五彩八团缉碎珠龙黑狐肷褂一件

石青缎绣八团金龙上身羊皮下接银鼠褂一件

石青缎上身羊皮下接银鼠皮褂一件

石青缎绣五彩八团金龙有水褂一件

石青缎绣五彩八团金龙绵褂一件

石青缎缀绣八团金龙袷褂一件

皇贵妃(令妃):

月白金寿字缎绵衬衣一件

月白漳绒袷衬衣一件

月白缎单衬衣一件

月白缎织花卉袷衬衣一件

月白纱单衬衣一件

月白绫绵衬衣一件

皇贵妃:

藕荷纱镶领袖单袍二件

藕荷缎袷衬衣二件

藕荷纱绵衬衣一件

藕荷缎镶领袖袷袍一件

藕荷纱镶领袖绵袍一件

藕荷纱镶领袖单衬衣一件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从这些遗物清单中可以看出,乾隆后宫的妃子钟爱的颜色为石青色、月白色(其实是我们现在说的浅蓝色)、藕荷色,还有常用的黄色。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妃子们的耳洞和指甲

在《延禧攻略》有这样一幕,选妃时,一位秀女说,“要遵循老祖宗的传统,一耳三钳。”我们仔细观察《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这两部剧,可以发现,果然许多后妃都是一个耳朵上串了三个耳洞,这是什么典故呢?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据载,清朝满洲宫内的规矩,满族女孩儿出生后,一耳穿三孔,戴三钳,称为“一耳三钳”,富者用金、银、翠、玉为质,贫者以铜圈充之。历史上乾隆尤为看重“一耳三钳”,即一耳穿三孔、戴三钳。这一风俗从乾隆四十年直到清末都一直被遵守着,光绪《大婚典礼红档》还记录了大婚典礼时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东珠各二”的冠服。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皇后和令妃的真实画像)

据载,乾隆四十年选秀女时,乾隆皇帝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清代,金环镶东珠耳饰,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耳饰,清宫剧中后妃们长长的指甲套也十分精美、种类繁多。

拒载,古代中国地位很高的男人、女人都留起长的指甲,显示他们无须劳动,男士则显示他们的雄性力量及身份地位。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档案故事」关于清宫剧中的那些误会

(博物馆藏品)

影视剧中,后妃们的指甲都以金银为主,事实上,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宫贵妇们还爱在金银上做文章,比如镶珠嵌玉或者用当时非常流行的景泰蓝指甲套,以保护他们精心留饰的指甲。

如今的影视剧虽然在剧情上总有戏说的成分,但在制作细节上却越来越认真,许多剧组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查找档案,用史料为影视剧佐证,也就更好地为观众还原了当年的情景,档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档案是什么?档案是保存历史的载体,也是故事,是可以流传的宝藏,我们专注档案事业,善于挖掘历史,也愿意讲有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