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華社的「反娘炮」和人民日報的「頂娘炮」,該如何理解,你持哪種看法?

理智評天下


關於“娘炮”之爭,已經上升到兩大媒體間的爭論了。

茶叔一看,全國最頂尖的媒體都站出來發聲了,咱再跟著瞎摻和就真是班門弄斧了。

話又說回來,天下人管天下事。關於“娘炮”的問題咱們普通群眾也大可以各抒己見,抒發一下對所謂“娘炮”的看法。

咱們不管反對還是支持“娘炮”,首先要弄清楚這個“娘炮”到底是什麼意思?

根據反對者們的意見,大致可以總結出所謂娘炮的幾個特點:就是舉止、妝容女性化的年青男性。這部分人以我們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某些娛樂界明星和網紅為多見。

反對者們的意見很充分,他們認為,這些經常出現在娛樂節目和街頭廣告中的所謂“娘炮”給成長中的男孩子們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不但那些使成長中的男孩子們沒有了陽剛之氣,還颳起了一股學習女孩子化妝的陰柔之風。

那反過來說,什麼樣的男星才不是“娘炮”呢?恐怕反對者們也給不出一個具體的細化標準來。總不能舉出一個像《三國演義》裡面的張飛那樣的形象來做代表吧?估計女同胞們一定會堅決反對。

在茶叔看來,所謂的“娘炮”之爭,只不過是我們國人還沒有重新建立起民族自信心的一種軟弱表現罷了。是我們國人在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一種受害者心理綜合症,內心深處還是受害者心理佔據了上風,一直擔心自己不夠強大。

舉個例子說,在我們電視臺和網絡頻道播放的電影電視劇中,後宮劇、清宮劇、宮鬥劇的確不少。難道就因為這些電視劇的拍攝和播放,就能說我們國家有君主復辟的思潮嗎?又或者說我們國家有一夫多妻制的思潮嗎?

就像《建國大業》、《建軍大業》、《戰狼》、《戰狼二》、《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等一大批反映紅色愛國題材的電影大賣特賣一樣,不是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贏的好成績嗎?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過度擔心,要對我們的國家文化、民族文化有信心,“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也許就像有人說的那樣,真正的男子漢的精神是有擔當、敢負責、能為家庭和社會、國家甘願默默付出的精神。

從這個角度上說,茶叔覺得花木蘭還挺符合這個標準的。不知道當時的人們會不會把花木蘭叫做“爹炮”呢?

(茶叔原創作品,本文不得以任何形式摘編、轉載或轉化視頻、音頻等,違者必究。)


樸太鉉


這問題對個人而言可能影響並不大,但唯一要上升的高度就是人性和民族危機意識,才能體現出問題所在!

這也好比上學時一班的女生只有幾個人男生,幾年下來終究會一點一點的同化人性,使男生變得柔弱,缺少點陽剛之氣。我們可以包容這一部人,但是這股柔弱力量卻變得放縱,逐漸侵噬著更多人,並且影響著更年輕一代,試想孩子們看著這樣一群人長大,自己會變成什麼樣?諾大一箇中國不能被這樣的人性所侵噬而變得柔弱,試問有一天舉國上下,大半男人都是弱不禁風的娘炮,受不了一點苦,沒有一點陽剛之氣,那麼社會上很多事業和發展建設方面,都缺乏擔當、勇氣、魄力的人才!那整個社會會是個什麼樣?無疑和被鴉片侵蝕的國人一樣懦弱。短時間可能不足以體現這點,但是長此以久10年、20年、30年以後呢?

我相信事情到一定階段都有一它的發展道理,現在這麼多人已經明顯的感覺到這一點,是好事!說明大部分人在人性問題上,的一種覺醒,也意識到,已經到了該要、需要制止的時候了!如果這樣的力量只是極少,不足以影響社會人性的病態,那麼自然大部分人也是可以包容的!大多數人出來制止這種盛行的柔弱力量,也是自然之道,陰陽總要平衡,萬事萬物才會穩定發展!凡事過猶不及,等到整個社會人性都變得柔弱起來的時候,恐怕已經改不過來了,國家也就限入了危機!

比起“娘炮”,鋼鐵男算是相對比較直的,自然沒有“娘炮”們更具異性親和力,我想在支持的聲音中可能會有一部分女性,但是就人性和民族危機意識方面還是男性更有前瞻性,因為男人在任何時代、任何民族、任何地方都承載著保家衛國的責任,就人性和民族危機意識上,男人自然更強,看待的問題更久遠!這也是問什麼男人更多的關注國家政治和形勢的主要原因。


吧啦吧啦CC


我最近發現,挺娘炮的人總拿一個理由說事:要包容,要允許多元化存在!這句話很忽悠人,聽著似乎有道理,但是我請大家注意,這裡面所說的多元化,裡面應該是什麼元素?文化元素再多,前題也必須是健康元素!健康文化再多我們也能包容!但如果是娘炮,不男不女這種病態的低俗文化元素絕不是我們要包容的!那是文化的毒素,有害國家未來,毒害當今青少年!百害而無一利。我想誰也不希望咱國家滿是雙性人!那是正常社會嗎?我再舉個例子,一杯水裡,我們可以把所有對人體無害的東西摻進去,只要你覺得味道好,你就可以一口把它喝下去。但如果往裡摻和一種元素:毒鼠強!這下倒是多元化了,可喝下去,人就得死!


在路上141912441


關於娘炮,新華社的觀點是:熱捧“小鮮肉”、渲染“娘炮風”的娛樂造勢傳遞出讓人擔憂的傾向,娘炮的人設正在毀掉年輕一代人的榜樣。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的“人設”

而人民日報的觀點則是:重質不重形,魂到品自高,娘不娘不是從外貌判定,而品行。外形不是問題的關鍵,內涵才更深刻地決定著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更何況開放的社會講究多元化,我們應該尊重多元化的審美。

這兩種觀點,都有相當支持者。

說實話,現在確實是娘炮之風盛行,電視劇,電影以及娛樂節目,都充斥著小鮮肉,在社交媒體上,小鮮肉的人設正在成為青少年最為追捧的偶像。這種現象到底會不會讓未來年輕的價值觀扭曲呢?

這很難說。

早些年我們的青年偶像是戰鬥英雄,是雷鋒,是王進喜,再往後,我們的偶像是歌星,影星,周杰倫、王菲、謝霆鋒、李連杰、成龍、劉德華等等,現在年輕的偶像是鹿晗,蔡徐坤、吳亦凡。雖然娘化嚴重,但發文批判就能解決問題嗎。一個時代年輕人喜歡什麼,追求什麼,不是平白無故的,一定是跟教育有關,跟社會有關,跟風氣有關。這些小鮮肉的成長,被包裝也是為了迎合當下人的口味,所以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呢?

這才是發人深思的。

換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選擇偶像的自由,有自己喜好的自由,如果因為喜歡娘炮就被禁止,被抨擊,那這是社會自由的退步。央媒有引導輿論的責任,但沒有禁止的權利。

所以,觀點激辯可以,但不要越位,不要認為的去幹預。這才是一個現代社會該有的自由狀態。


跳球


要是仔細分析兩篇文章,您會發現,他們是殊途同歸,不存在根本性的區別。面對眼下“娘炮文化”氾濫、蔓延之趨勢,我相信央視的認識應該統一的。但是,在全民一致反對這種文化的同時,央視又較為冷靜的強調了一下審美多元化的意義,這完全是恰當和正確的。社會豐富多彩,審美自然需要多元化。對於性別附帶的審美意義,本身會因為個性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是,這個程度的不同,人們是可以接受的,也夠理解的,也是大眾審美多元化所必須得。這一點毋庸置疑,無可爭辯。

但是,當性別附屬的審美意義,遠遠超出了人們所能容忍,社會所能接受的限度,進而氾濫,嚴重影響到人們的審美底線時,當然會收到無情的抵制。娘炮文化典型例子。曾幾何時,人們對於娘炮,、中性人的態度,並不反對,都是能夠接受、容忍,其作為審美多元化的提現,豐富了審美的層次和內容。然而,這種文化氾濫到超出人們容忍限度時,等待的結果就是,徹底的反戈一擊!不能說對錯,只能說人們接受不了!

央視的文章,一方面作為反戈一擊的力量,對於娘炮文化的泛濫做出回擊,一方面又從審美多元化角度去控制回擊的限度,應該說,沒有什麼問題,也沒有什麼衝突。

倒是媒體,簡單報道,片面理解,大肆渲染,鼓譟人們進行討論。前提都錯了,討論有什麼意義?!越走越遠。


劉律師6447


新華社的反娘炮可謂十分及時,不知那些挺娘炮的媒體是有什麼考慮的。大概他們都以為世界己經太平了,國家強大了,別人不敢欺負了。昨天還有一個鳥屎小國竟敢捋虎鬚,何況還有黴國。為什麼娘炮盛行呢?那些奶油小生也可以叫做小鮮肉看日韓劇,看綜藝節目迷上了,對主持人,主角的打扮和舉止不知不覺摸彷,長此以往就漸漸喪失了陽剛之氣,淪落到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軟弱狀態。先不說這會影響國家徵兵大計。最擔心的是會出現大批同性戀男士,甚至出現“人妖”!所以要抵制日韓劇及那些不健康的綜藝節目是當務之急。媒體更不應該公開支持同情不男不女的著裝和行為動作,給社會清風添堵,有違社會主義道德規範。


手機用戶樂文42


對於兩個最大的權威媒體的原文沒有看,只是從筒子們的貼文中知道了一些。

人民日報的"頂娘炮"立論是社會應多元發展,認為"娘炮"是社會多元發展的必然,社會應存包容心,娘炮只是表象,突出強調是"內涵",且舉了梅蘭芳為依據,以印證文章的正確性。

新華社是央視的《開學第一課》中加入了其他元素,(娘炮)引發了全民討論,而發的社評,新華社是從前瞻性的角度切入的,從少年強,則國強,憂心如果任其"娘炮現象"繼續下去,可能會"少年娘,則國娘"。

人民日報"頂娘炮"是社會應多元,應包容,理解,但卻沒有看到這種現象的存在,不是偶然因素,是在媒體的較長時期的一個輿論導向所產生出的。

媒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假以時日,男女不分,就成了眾多國人所擔心的男孩所具有的荷爾蒙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蘭花指🌸"。

如果說,娘炮的孕育平臺出自媒體,那麼,導致男兒自宮的《葵花寶典》就是今天的某些媒體的錯誤輿論導向。

新華社的社評就是看到了媒體的巨大能量,看到了"娘炮出世"不是什麼社會發展的必然,而是媒體長年累月不斷宣揚,推銷"蘭花指"們孕育出的"偽娘"。

即不是社會發展的自然產物,而是人為的與社會倫理,大眾普遍認知相反的現象。

媒體是"娘炮"的始作俑者,新華社看到了這一點,才有前瞻客觀的社評。

人民日報從表象上認為娘炮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多元,應該包容,沒有看到"娘炮"是媒體打造出的,是人為製造,任其下去,"少年娘,則國娘"並非杞人憂天。


pulaoda627


如何看待人民日報評論

隨著開學第一課引起的爭議,“娘泡”一詞在網上大火。就在新華社痛批娘炮文化時,人民日報卻出來為娘炮文化說好話:我們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貶損性的說法。提出:“男性氣質是什麼?究竟怎樣才是男性應有的形象?”人民日報給出的答案是:“其實,關於到底什麼是男性應有的氣質,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中國傳統所推崇的男性畫像,從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緻、文雅的一面,而那種五大三粗的個人形象、不修邊幅的生活習慣、大男子主義的做事方法,歷來受到人們的摒棄。“重質不重形,魂到品自高”,這樣的認識應該說是主流。”人民日報的評論怎麼了?如果這是作文考試的話,我們只能給他評零分。原因很簡單:審題錯誤,離題萬里。現在民間對“娘泡”“不男不女”大加鞭笞,是因為媒體輿論宣揚那種所謂的中性化柔美化的男性形象,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對性別認同的差錯,進而釀成大量社會問題;更是因為媒體崇尚男性柔美,時間久了,更有導致民族血性喪失的可能。人民日報的評論此時出來和稀泥,是不恰當的,我們就是應該旗幟鮮明的反對娘炮反對偽娘反對不男不女。當前,我國學生中的男生群體女生化現象令人擔憂,存在幾大問題:幼教就是“娘子大軍”;教師多是“稚嫩語言”;遊戲活動“女性色彩”;父母關愛“溺愛無邊”。男孩成長女性化本身就是一個重大錯誤,男人就應該是男人,女人就應該是女人,從來就沒有公母人。哈韓哈日文化在中國流行,講究中性美,追求柔弱,娘娘腔大行其道,這些都拜誰所賜?風靡於影視娛樂圈的明星效應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另一個更大的推動者,就應當是我國的各大電視臺了。各種娛樂節目娘炮當道,各路嘉賓柔美為主,文藝節目、晚會大多看不到粗獷陽剛,潛移默化的誘導,在巨量的受眾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負效應。《開學第一課》之所以遭到民眾抨擊,就是央視在逆民心所向。那麼在此時,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竟然說:“我們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貶損性的說法”,這就是明顯的不食人間煙火。民間的擔憂不是“娘泡”的定義,而是對社會現狀問題的反映。此時,民眾要的不是包容,而是摒棄,我們要做的是阻斷這股歪風邪氣對青少年心身的毒害,網民對人民日報這個文章不予認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男性氣質是什麼?究竟怎樣才是男性應有的形象?人民日報文章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是中國傳統所推崇的男性畫像”。說這是男性的外在形象,並以此來否定民間對娘泡的抨擊,那麼這究竟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氣質呢?“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只有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內外兼修,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而“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就比較複雜,整句出自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乾隆送給陳家洛的玉上面刻著“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從整句看來,也與男性外在形象沒有任何關聯。“謙謙君子”出自《周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而“溫潤如玉”出自《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從以上語句可以看出,古人講君子,講的是內在的修為、學識,為人處事,講的是內在氣質。這個評論文章在引用這些詞句之時,確實有提到內在美,可其著眼點卻是希望引伸到外在美上,人民日報當老百姓沒讀過書嗎?而《開學第一課》裡的那些粉嫩的人偶,恰恰是隻有文飾,滿臉虛浮,展現在世人面前的除了粗鄙還是粗鄙。確實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男人也確實需要修邊幅。但在中國歷史上,太過於注重外在形象的,沒有幾個人留下好的名聲。而不修邊幅的王安石,卻青史留名。《宋史·王安石傳》寫道:“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便是說王安石生活非常節儉,衣服髒了不洗,臉髒了也不洗,可這有礙王安石的形象嗎?中國文學史書上,對男人的外在形象有過於重視嗎?遍翻書籍,對男人應有的形象描寫,大多是:血性、勇敢,剛毅,堅強,兇悍,威武,不屈,凌厲,沉著,擔當,道義,責任,沉穩,寬容,而精緻,文雅大多隻是描寫文人,這只是中國男性群體中的極小一部分。五大三粗,不修邊幅,與大男子主義有必然關係嗎?難道你們不知道嗎?恰恰是你們筆下的那種精緻、文雅的男人充任了歷史上大男子主義的先鋒,並扮演了歷史上大多數的負面角色,比如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汪精衛。請問人民日報對男性形象的要求到底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你們引經據典,模糊界線,說的是什麼荒唐腔。民眾在擔心“男孩成長女性化”,你們在為娘炮說好話。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在哪裡呢?民眾期望你們的社會與歷史的責任與道義呢?面對“男孩成長女性化”的社會問題,你們又是怎麼做的呢?人民日報的這篇社論文章,非常令人失望。


龔航男


支持新華社!這是我寫的詩:眉似月,目含情,蘭花指,扶柳行。回眸一笑百媚生,纖腰楚楚撩人心。我軍邊防將何在,全憑芊芊俏郎君。魏晉南北風尤存,國破家亡淚滿襟。


xingbenshan


對於故意顛倒性別的外表,不能簡單地用"審美多元化"容忍,社會既然是男女性別的人組成,就應該在外表有顯明的區別,而且其行為言論肢體動作都應有性別的表現;男陽剛,女陰柔,所謂陰陽之分。特別是男性日趨娘娘化,讓陰柔代替陽剛,完全失去陰陽區別,已突破常理以及人類的慣性思維而被視為妖孽,為正常社會所不容!此種現像的泛濫完成是媒體重點宣揚所至!這幾年對男變性人吹捧宣傳,特別是對金星的宣傳給社會傳遞了一個信號,即男變女可以出大名賺大錢,由此娘娘化便成時尚。一些大型媒體,諸如上海,江蘇,浙江衛視應對目前的娘炮負完全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