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华社的“反娘炮”和人民日报的“顶娘炮”,该如何理解,你持哪种看法?

理智评天下


关于“娘炮”之争,已经上升到两大媒体间的争论了。

茶叔一看,全国最顶尖的媒体都站出来发声了,咱再跟着瞎掺和就真是班门弄斧了。

话又说回来,天下人管天下事。关于“娘炮”的问题咱们普通群众也大可以各抒己见,抒发一下对所谓“娘炮”的看法。

咱们不管反对还是支持“娘炮”,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娘炮”到底是什么意思?

根据反对者们的意见,大致可以总结出所谓娘炮的几个特点:就是举止、妆容女性化的年青男性。这部分人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某些娱乐界明星和网红为多见。

反对者们的意见很充分,他们认为,这些经常出现在娱乐节目和街头广告中的所谓“娘炮”给成长中的男孩子们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不但那些使成长中的男孩子们没有了阳刚之气,还刮起了一股学习女孩子化妆的阴柔之风。

那反过来说,什么样的男星才不是“娘炮”呢?恐怕反对者们也给不出一个具体的细化标准来。总不能举出一个像《三国演义》里面的张飞那样的形象来做代表吧?估计女同胞们一定会坚决反对。

在茶叔看来,所谓的“娘炮”之争,只不过是我们国人还没有重新建立起民族自信心的一种软弱表现罢了。是我们国人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种受害者心理综合症,内心深处还是受害者心理占据了上风,一直担心自己不够强大。

举个例子说,在我们电视台和网络频道播放的电影电视剧中,后宫剧、清宫剧、宫斗剧的确不少。难道就因为这些电视剧的拍摄和播放,就能说我们国家有君主复辟的思潮吗?又或者说我们国家有一夫多妻制的思潮吗?

就像《建国大业》、《建军大业》、《战狼》、《战狼二》、《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等一大批反映红色爱国题材的电影大卖特卖一样,不是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双赢的好成绩吗?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度担心,要对我们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有信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也许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真正的男子汉的精神是有担当、敢负责、能为家庭和社会、国家甘愿默默付出的精神。

从这个角度上说,茶叔觉得花木兰还挺符合这个标准的。不知道当时的人们会不会把花木兰叫做“爹炮”呢?

(茶叔原创作品,本文不得以任何形式摘编、转载或转化视频、音频等,违者必究。)


朴太铉


这问题对个人而言可能影响并不大,但唯一要上升的高度就是人性和民族危机意识,才能体现出问题所在!

这也好比上学时一班的女生只有几个人男生,几年下来终究会一点一点的同化人性,使男生变得柔弱,缺少点阳刚之气。我们可以包容这一部人,但是这股柔弱力量却变得放纵,逐渐侵噬着更多人,并且影响着更年轻一代,试想孩子们看着这样一群人长大,自己会变成什么样?诺大一个中国不能被这样的人性所侵噬而变得柔弱,试问有一天举国上下,大半男人都是弱不禁风的娘炮,受不了一点苦,没有一点阳刚之气,那么社会上很多事业和发展建设方面,都缺乏担当、勇气、魄力的人才!那整个社会会是个什么样?无疑和被鸦片侵蚀的国人一样懦弱。短时间可能不足以体现这点,但是长此以久10年、20年、30年以后呢?

我相信事情到一定阶段都有一它的发展道理,现在这么多人已经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点,是好事!说明大部分人在人性问题上,的一种觉醒,也意识到,已经到了该要、需要制止的时候了!如果这样的力量只是极少,不足以影响社会人性的病态,那么自然大部分人也是可以包容的!大多数人出来制止这种盛行的柔弱力量,也是自然之道,阴阳总要平衡,万事万物才会稳定发展!凡事过犹不及,等到整个社会人性都变得柔弱起来的时候,恐怕已经改不过来了,国家也就限入了危机!

比起“娘炮”,钢铁男算是相对比较直的,自然没有“娘炮”们更具异性亲和力,我想在支持的声音中可能会有一部分女性,但是就人性和民族危机意识方面还是男性更有前瞻性,因为男人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地方都承载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就人性和民族危机意识上,男人自然更强,看待的问题更久远!这也是问什么男人更多的关注国家政治和形势的主要原因。


吧啦吧啦CC


我最近发现,挺娘炮的人总拿一个理由说事:要包容,要允许多元化存在!这句话很忽悠人,听着似乎有道理,但是我请大家注意,这里面所说的多元化,里面应该是什么元素?文化元素再多,前题也必须是健康元素!健康文化再多我们也能包容!但如果是娘炮,不男不女这种病态的低俗文化元素绝不是我们要包容的!那是文化的毒素,有害国家未来,毒害当今青少年!百害而无一利。我想谁也不希望咱国家满是双性人!那是正常社会吗?我再举个例子,一杯水里,我们可以把所有对人体无害的东西掺进去,只要你觉得味道好,你就可以一口把它喝下去。但如果往里掺和一种元素:毒鼠强!这下倒是多元化了,可喝下去,人就得死!


在路上141912441


关于娘炮,新华社的观点是: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娘炮的人设正在毁掉年轻一代人的榜样。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而人民日报的观点则是: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娘不娘不是从外貌判定,而品行。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更何况开放的社会讲究多元化,我们应该尊重多元化的审美。

这两种观点,都有相当支持者。

说实话,现在确实是娘炮之风盛行,电视剧,电影以及娱乐节目,都充斥着小鲜肉,在社交媒体上,小鲜肉的人设正在成为青少年最为追捧的偶像。这种现象到底会不会让未来年轻的价值观扭曲呢?

这很难说。

早些年我们的青年偶像是战斗英雄,是雷锋,是王进喜,再往后,我们的偶像是歌星,影星,周杰伦、王菲、谢霆锋、李连杰、成龙、刘德华等等,现在年轻的偶像是鹿晗,蔡徐坤、吴亦凡。虽然娘化严重,但发文批判就能解决问题吗。一个时代年轻人喜欢什么,追求什么,不是平白无故的,一定是跟教育有关,跟社会有关,跟风气有关。这些小鲜肉的成长,被包装也是为了迎合当下人的口味,所以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这才是发人深思的。

换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偶像的自由,有自己喜好的自由,如果因为喜欢娘炮就被禁止,被抨击,那这是社会自由的退步。央媒有引导舆论的责任,但没有禁止的权利。

所以,观点激辩可以,但不要越位,不要认为的去干预。这才是一个现代社会该有的自由状态。


跳球


要是仔细分析两篇文章,您会发现,他们是殊途同归,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面对眼下“娘炮文化”泛滥、蔓延之趋势,我相信央视的认识应该统一的。但是,在全民一致反对这种文化的同时,央视又较为冷静的强调了一下审美多元化的意义,这完全是恰当和正确的。社会丰富多彩,审美自然需要多元化。对于性别附带的审美意义,本身会因为个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这个程度的不同,人们是可以接受的,也够理解的,也是大众审美多元化所必须得。这一点毋庸置疑,无可争辩。

但是,当性别附属的审美意义,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容忍,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进而泛滥,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审美底线时,当然会收到无情的抵制。娘炮文化典型例子。曾几何时,人们对于娘炮,、中性人的态度,并不反对,都是能够接受、容忍,其作为审美多元化的提现,丰富了审美的层次和内容。然而,这种文化泛滥到超出人们容忍限度时,等待的结果就是,彻底的反戈一击!不能说对错,只能说人们接受不了!

央视的文章,一方面作为反戈一击的力量,对于娘炮文化的泛滥做出回击,一方面又从审美多元化角度去控制回击的限度,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冲突。

倒是媒体,简单报道,片面理解,大肆渲染,鼓噪人们进行讨论。前提都错了,讨论有什么意义?!越走越远。


刘律师6447


新华社的反娘炮可谓十分及时,不知那些挺娘炮的媒体是有什么考虑的。大概他们都以为世界己经太平了,国家强大了,别人不敢欺负了。昨天还有一个鸟屎小国竟敢捋虎须,何况还有霉国。为什么娘炮盛行呢?那些奶油小生也可以叫做小鲜肉看日韩剧,看综艺节目迷上了,对主持人,主角的打扮和举止不知不觉摸彷,长此以往就渐渐丧失了阳剛之气,沦落到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软弱状态。先不说这会影响国家征兵大计。最担心的是会出现大批同性恋男士,甚至出现“人妖”!所以要抵制日韩剧及那些不健康的综艺节目是当务之急。媒体更不应该公开支持同情不男不女的着装和行为动作,给社会清风添堵,有违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手机用户乐文42


对于两个最大的权威媒体的原文没有看,只是从筒子们的贴文中知道了一些。

人民日报的"顶娘炮"立论是社会应多元发展,认为"娘炮"是社会多元发展的必然,社会应存包容心,娘炮只是表象,突出强调是"内涵",且举了梅兰芳为依据,以印证文章的正确性。

新华社是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中加入了其他元素,(娘炮)引发了全民讨论,而发的社评,新华社是从前瞻性的角度切入的,从少年强,则国强,忧心如果任其"娘炮现象"继续下去,可能会"少年娘,则国娘"。

人民日报"顶娘炮"是社会应多元,应包容,理解,但却没有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偶然因素,是在媒体的较长时期的一个舆论导向所产生出的。

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假以时日,男女不分,就成了众多国人所担心的男孩所具有的荷尔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兰花指🌸"。

如果说,娘炮的孕育平台出自媒体,那么,导致男儿自宫的《葵花宝典》就是今天的某些媒体的错误舆论导向。

新华社的社评就是看到了媒体的巨大能量,看到了"娘炮出世"不是什么社会发展的必然,而是媒体长年累月不断宣扬,推销"兰花指"们孕育出的"伪娘"。

即不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是人为的与社会伦理,大众普遍认知相反的现象。

媒体是"娘炮"的始作俑者,新华社看到了这一点,才有前瞻客观的社评。

人民日报从表象上认为娘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多元,应该包容,没有看到"娘炮"是媒体打造出的,是人为制造,任其下去,"少年娘,则国娘"并非杞人忧天。


pulaoda627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评论

随着开学第一课引起的争议,“娘泡”一词在网上大火。就在新华社痛批娘炮文化时,人民日报却出来为娘炮文化说好话: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贬损性的说法。提出:“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人民日报给出的答案是:“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人民日报的评论怎么了?如果这是作文考试的话,我们只能给他评零分。原因很简单:审题错误,离题万里。现在民间对“娘泡”“不男不女”大加鞭笞,是因为媒体舆论宣扬那种所谓的中性化柔美化的男性形象,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对性别认同的差错,进而酿成大量社会问题;更是因为媒体崇尚男性柔美,时间久了,更有导致民族血性丧失的可能。人民日报的评论此时出来和稀泥,是不恰当的,我们就是应该旗帜鲜明的反对娘炮反对伪娘反对不男不女。当前,我国学生中的男生群体女生化现象令人担忧,存在几大问题:幼教就是“娘子大军”;教师多是“稚嫩语言”;游戏活动“女性色彩”;父母关爱“溺爱无边”。男孩成长女性化本身就是一个重大错误,男人就应该是男人,女人就应该是女人,从来就没有公母人。哈韩哈日文化在中国流行,讲究中性美,追求柔弱,娘娘腔大行其道,这些都拜谁所赐?风靡于影视娱乐圈的明星效应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另一个更大的推动者,就应当是我国的各大电视台了。各种娱乐节目娘炮当道,各路嘉宾柔美为主,文艺节目、晚会大多看不到粗犷阳刚,潜移默化的诱导,在巨量的受众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负效应。《开学第一课》之所以遭到民众抨击,就是央视在逆民心所向。那么在此时,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竟然说:“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贬损性的说法”,这就是明显的不食人间烟火。民间的担忧不是“娘泡”的定义,而是对社会现状问题的反映。此时,民众要的不是包容,而是摒弃,我们要做的是阻断这股歪风邪气对青少年心身的毒害,网民对人民日报这个文章不予认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人民日报文章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说这是男性的外在形象,并以此来否定民间对娘泡的抨击,那么这究竟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内外兼修,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比较复杂,整句出自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乾隆送给陈家洛的玉上面刻着“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从整句看来,也与男性外在形象没有任何关联。“谦谦君子”出自《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而“温润如玉”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古人讲君子,讲的是内在的修为、学识,为人处事,讲的是内在气质。这个评论文章在引用这些词句之时,确实有提到内在美,可其着眼点却是希望引伸到外在美上,人民日报当老百姓没读过书吗?而《开学第一课》里的那些粉嫩的人偶,恰恰是只有文饰,满脸虚浮,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除了粗鄙还是粗鄙。确实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男人也确实需要修边幅。但在中国历史上,太过于注重外在形象的,没有几个人留下好的名声。而不修边幅的王安石,却青史留名。《宋史·王安石传》写道:“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便是说王安石生活非常节俭,衣服脏了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可这有碍王安石的形象吗?中国文学史书上,对男人的外在形象有过于重视吗?遍翻书籍,对男人应有的形象描写,大多是:血性、勇敢,刚毅,坚强,凶悍,威武,不屈,凌厉,沉着,担当,道义,责任,沉稳,宽容,而精致,文雅大多只是描写文人,这只是中国男性群体中的极小一部分。五大三粗,不修边幅,与大男子主义有必然关系吗?难道你们不知道吗?恰恰是你们笔下的那种精致、文雅的男人充任了历史上大男子主义的先锋,并扮演了历史上大多数的负面角色,比如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汪精卫。请问人民日报对男性形象的要求到底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你们引经据典,模糊界线,说的是什么荒唐腔。民众在担心“男孩成长女性化”,你们在为娘炮说好话。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在哪里呢?民众期望你们的社会与历史的责任与道义呢?面对“男孩成长女性化”的社会问题,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文章,非常令人失望。


龚航男


支持新华社!这是我写的诗:眉似月,目含情,兰花指,扶柳行。回眸一笑百媚生,纤腰楚楚撩人心。我军边防将何在,全凭芊芊俏郎君。魏晋南北风尤存,国破家亡泪满襟。


xingbenshan


对于故意颠倒性别的外表,不能简单地用"审美多元化"容忍,社会既然是男女性别的人组成,就应该在外表有显明的区别,而且其行为言论肢体动作都应有性别的表现;男阳刚,女阴柔,所谓阴阳之分。特别是男性日趋娘娘化,让阴柔代替阳刚,完全失去阴阳区别,已突破常理以及人类的惯性思维而被视为妖孽,为正常社会所不容!此种现像的泛滥完成是媒体重点宣扬所至!这几年对男变性人吹捧宣传,特别是对金星的宣传给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即男变女可以出大名赚大钱,由此娘娘化便成时尚。一些大型媒体,诸如上海,江苏,浙江卫视应对目前的娘炮负完全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