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爲什麼一定要殺紂王?不是替天行道,而是爲了報仇

對於武王伐紂的歷史,喜歡歷史的一定都十分了解,就算不喜歡歷史,看過《封神榜》的人也十分清楚。無論是《史記》還是《封神榜》,這些都給我們一個觀點,那就是武王伐紂是因為紂王無道。《史記》在闡述武王伐紂的原因時這樣說道:“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武王還發布了討伐紂王的《太誓》,裡面列舉了紂王的種種罪行:“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這些罪行說起來不過是沉迷於女色,導致兄弟離異。但是這些和周國有什麼關係,因此這裡的“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不過是武王滅商的一個藉口罷了。

周武王為什麼一定要殺紂王?不是替天行道,而是為了報仇

周武王

牧野之戰,武王取得勝利,周朝軍隊全面開進商朝最後的首都——朝歌。這時候武王所做之事在《史記》和《逸周書》卻記載有意思的一幕。《史記》記載牧野之戰後,朝歌老百姓像迎接英雄回家一樣為迎接武王,“商國百姓鹹待於郊”、“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雖然紂王無道,但是現在老百姓卻歡迎周國侵略部隊到首都,這似乎不合常理。商族人絕對是不高興武王到來的,後來的武庚叛亂即可說明。而後,武王直接到達王宮,達到紂王自殺之處,做了一件十分打開殺戮的事情:“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到達紂王王宮時,紂王已經自殺,但是武王哪肯罷休,他先射了紂王屍體三箭,又將紂王的頭看了下來,掛在軍旗上面,最後還將兩位宮女也屍體也射殺,並砍下頭,掛在軍旗上。

這個事件讓我想起春秋時期伍子胥鞭屍楚平王的事件,原因在於楚平王曾經要滅伍家,只有伍子胥逃到了吳國。伍子胥是在報仇,同樣的,周武王呢,他也是在報仇。關於周族和商族的仇恨,一點也不必楚平王和伍子胥的仇恨少。

周族的祖先為后稷,早期是西羌西戎的一支,過著遊牧的生活。到公劉時期,周族則遷居於關中平原的豳,從遊牧部落轉化為了農耕部落,“周”名字就來源於土地的形狀,“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這也說明直到公劉時期,周族才形成。到古公亶父時,由於受到西戎的侵擾,周族在此遷徙,遷徙到了渭河的上游地位,後來此地被稱為周原。之後周部落的經濟迅速進步,開始只有村莊,後來逐漸興起了城鎮。而周也接受了商朝的分封,稱為了商朝的諸侯。

周武王為什麼一定要殺紂王?不是替天行道,而是為了報仇

岐山

而後,周族不斷強大。季歷之時,周朝對西戎的戰爭取得巨大勝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武乙時代,季歷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不久季歷又先後擊敗了燕京之戎、餘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吞併了鄰國程國。商朝開始感受到周族的威脅,於是採取聯姻的方式來籠絡周族,商朝將帝乙的妹妹嫁給了季歷,在《歸藏》和《周易》中,該事件被記載為“帝乙歸妹”。文丁時,商朝還封季歷為“牧師”。不過後來,商朝對周族的政策發生了轉變,開始從和親轉化為了武力。

商王文丁以封賞為名義,詔季歷入朝。不過季歷來了之後就被文丁軟禁,不久便殺害了。可以說,季歷是周文武之前最傑出的領袖人物,就這樣被商朝給殺害了,於是周族和商朝算是結上了樑子,世仇來源於這裡。

季歷去世後,姬昌繼位,由於這時期周國力量尚不足以和商朝對抗,因此姬昌選擇繼續臣服於商朝。不過紂王並不接受姬昌的臣服,他也效仿文丁,將姬昌詔到朝歌,並且軟禁到羑里。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間演化了《周易》。他的嫡長子伯邑考,也就是後來周武王的哥哥,親自到朝歌請求紂王釋放父親,並且自己可以作人質。但是伯邑考卻直接被紂王殺了,紂王將伯邑考做成的肉羹,並強制姬昌吃下。這可以說是周族和商族的第二個仇恨。

周武王為什麼一定要殺紂王?不是替天行道,而是為了報仇

周文王像

後來周國人用寶馬、美女賄賂商紂王,紂王才將姬昌釋放回國,並且分封姬昌為“西伯侯”。當然姬昌回國後並沒有買紂王的賬,他不久就稱王,和商紂王勢不兩立,史稱“周文王”。周文王回國後就大量吞併周邊的小國,勢力急劇發展,不過在準備滅商的時期,周文王就去世了。那麼滅商的任務只能由周武王姬發來進行。季歷是姬發的祖父,周文王是他父親,伯邑考是他哥哥,他們不是被商族殺了就是關過,因此武王對商王的恨絕對是沒齒難忘的。

瞭解了周族人和商族人世仇狀況,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周武王要對紂王進行鞭屍。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周武王要率領八百諸侯,千里迢迢從山西遠征黃河以北討伐商朝,並且想滅之而後快。這都是因為周武王想報仇,而什麼“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正是一個恰當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