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證券保險給老百姓感覺都是什麼樣,神祕、高大上、躲著走?

金融行業三駕馬車銀行、證券、保險給人的感覺都是怎麼樣的呢,一提到你是幹啥的?我是銀行的,老百姓的反應是,哇塞,厲害,體面!你是幹啥的?我是券商的。哎呀,神秘,高薪。你是幹啥的?我在XX人壽!扭頭走了...可以看出大家對這三個行業的態度,羨慕、佩服、芥蒂。但這三個行業真如老百姓印象中一樣的嗎?

有一句話:一人幹保險全家不要臉,大家一聽彷彿自己的印象得到了印證一般,幹保險的確實不要臉。其實這是這段話的一部分,後面還有兩句,叫一人幹證券全家跟著騙,一人幹銀行全家跟著忙。話糙理不糙,金融行業哪有想象的那麼高大上。

銀行證券保險給老百姓感覺都是什麼樣,神秘、高大上、躲著走?

先說說銀行,銀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速發展,經歷了輝煌的膨脹期,那個時候銀行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詞,誰家有個人在銀行彷彿就當了公務員一樣光宗耀祖。的確,那個年代銀行很少,工作壓力不大,掙的反而很多,那時候還沒有銀行理財,更不可能有出表呀同業呀之類的業務,客戶經理還不叫客戶經理叫做信貸員,物以稀為貴,銀行少銀行自然是甲方,大家各自守著自己那塊陣地快樂的生活著。這種生活一直持續了很久,很多銀行看到自個挺賺錢,就開始多分行支行,雖然支行間競爭給了自己人點壓力,但是行業還是很優質的,一直到了12年,某行行長公開表示,現在經濟形勢不好,百業待興,唯銀行業金雞獨立。當時智能手機剛開始抬頭,互聯網較為普遍,各大媒體網友對其口誅筆伐,但也難以動其分毫。結果到了13年,政策變了,高汙染,高庫存企業一限貸一去庫存,銀行的日子一下緊吧了很多,但也還過得去。但不知來自何方的神秘力量一直沒停止對銀行的進攻,金融口放開,三方理財入市,互聯網金融崛起,給銀行的衝擊力那是一波接一波。加上銀行本身飽和了(你站在大街上某個主幹路口上轉一圈看不見一家銀行算我輸)日子非常不好過。有的人還說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某些銀行相比較一般行業掙得還是要多一點,但是整體的合規管理要求性價比並不高。但老百姓反應一定是慢的,銀行那個裝著空調,櫃檯裡坐著可愛小姐姐的大房子依然讓老百姓滿覺得,唉?還不錯呢。

銀行證券保險給老百姓感覺都是什麼樣,神秘、高大上、躲著走?

再說說券商,上世紀到本世紀初銀行業突飛猛進的時候,券商也沒閒著,在銀行員工們90年代朝自己對象炫耀著自己8000塊錢年終獎的時候,券商員工早就拉著小姑娘拿著80000年終獎出國過年了。花無百日好,人無歲歲紅,證券行業發展到今天也已經不能靠股票佣金活著了,為啥呢?14年大牛市讓很多人賺足了錢,券商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來駐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降價,降什麼價,佣金唄,於是就有了股票佣金從14年的千1左右降到了現在的萬2。別看證券公司和銀行似的杵的滿地是,一大半不掙錢的。所以大部分券商想要轉變思路做點機構企業業務,發個債,來個ABS,出個表,做個IPO豈不是爽歪歪,但這哪有這麼容易的呀,幾個億業務憑啥給你,為了拿業務喝酒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很多券商喝酒水平絲毫不亞於某些股份制銀行。但結果多差強人意。現在小編都記得山東某AAA級公司就一個發債業務7家券商一個酒場跟著喝的場景。

另外插一句,現在大學生找工作要慎重,因為國營證券公司營業部並不是正式編制,是三方派遣,正式編制非常難搞,而且流動性也很強,所以請謹慎。

銀行證券保險給老百姓感覺都是什麼樣,神秘、高大上、躲著走?

最後一個是保險,保險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及,保險是個好產品,但賣保險的人有點問題,而且體制讓人比較反感。這個行業想要規範的話首先要從行業門檻入手,證券、基金、會計都有比較嚴格的考試,保險從業為何如此草率呢,就因為簽署的是代理合同?保險公司業務人員(非內勤、組訓、技術等之外的)簽署的都是代理合同而非勞動合同,說白了就是代理它家的產品。如果是應屆畢業生的話應該謹慎,如果去保險公司簽署代理合同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入職,學校要給你派遣都找不到單位。

銀行證券保險給老百姓感覺都是什麼樣,神秘、高大上、躲著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