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证券保险给老百姓感觉都是什么样,神秘、高大上、躲着走?

金融行业三驾马车银行、证券、保险给人的感觉都是怎么样的呢,一提到你是干啥的?我是银行的,老百姓的反应是,哇塞,厉害,体面!你是干啥的?我是券商的。哎呀,神秘,高薪。你是干啥的?我在XX人寿!扭头走了...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三个行业的态度,羡慕、佩服、芥蒂。但这三个行业真如老百姓印象中一样的吗?

有一句话:一人干保险全家不要脸,大家一听仿佛自己的印象得到了印证一般,干保险的确实不要脸。其实这是这段话的一部分,后面还有两句,叫一人干证券全家跟着骗,一人干银行全家跟着忙。话糙理不糙,金融行业哪有想象的那么高大上。

银行证券保险给老百姓感觉都是什么样,神秘、高大上、躲着走?

先说说银行,银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经历了辉煌的膨胀期,那个时候银行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谁家有个人在银行仿佛就当了公务员一样光宗耀祖。的确,那个年代银行很少,工作压力不大,挣的反而很多,那时候还没有银行理财,更不可能有出表呀同业呀之类的业务,客户经理还不叫客户经理叫做信贷员,物以稀为贵,银行少银行自然是甲方,大家各自守着自己那块阵地快乐的生活着。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很久,很多银行看到自个挺赚钱,就开始多分行支行,虽然支行间竞争给了自己人点压力,但是行业还是很优质的,一直到了12年,某行行长公开表示,现在经济形势不好,百业待兴,唯银行业金鸡独立。当时智能手机刚开始抬头,互联网较为普遍,各大媒体网友对其口诛笔伐,但也难以动其分毫。结果到了13年,政策变了,高污染,高库存企业一限贷一去库存,银行的日子一下紧吧了很多,但也还过得去。但不知来自何方的神秘力量一直没停止对银行的进攻,金融口放开,三方理财入市,互联网金融崛起,给银行的冲击力那是一波接一波。加上银行本身饱和了(你站在大街上某个主干路口上转一圈看不见一家银行算我输)日子非常不好过。有的人还说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某些银行相比较一般行业挣得还是要多一点,但是整体的合规管理要求性价比并不高。但老百姓反应一定是慢的,银行那个装着空调,柜台里坐着可爱小姐姐的大房子依然让老百姓满觉得,唉?还不错呢。

银行证券保险给老百姓感觉都是什么样,神秘、高大上、躲着走?

再说说券商,上世纪到本世纪初银行业突飞猛进的时候,券商也没闲着,在银行员工们90年代朝自己对象炫耀着自己8000块钱年终奖的时候,券商员工早就拉着小姑娘拿着80000年终奖出国过年了。花无百日好,人无岁岁红,证券行业发展到今天也已经不能靠股票佣金活着了,为啥呢?14年大牛市让很多人赚足了钱,券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驻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降价,降什么价,佣金呗,于是就有了股票佣金从14年的千1左右降到了现在的万2。别看证券公司和银行似的杵的满地是,一大半不挣钱的。所以大部分券商想要转变思路做点机构企业业务,发个债,来个ABS,出个表,做个IPO岂不是爽歪歪,但这哪有这么容易的呀,几个亿业务凭啥给你,为了拿业务喝酒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很多券商喝酒水平丝毫不亚于某些股份制银行。但结果多差强人意。现在小编都记得山东某AAA级公司就一个发债业务7家券商一个酒场跟着喝的场景。

另外插一句,现在大学生找工作要慎重,因为国营证券公司营业部并不是正式编制,是三方派遣,正式编制非常难搞,而且流动性也很强,所以请谨慎。

银行证券保险给老百姓感觉都是什么样,神秘、高大上、躲着走?

最后一个是保险,保险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及,保险是个好产品,但卖保险的人有点问题,而且体制让人比较反感。这个行业想要规范的话首先要从行业门槛入手,证券、基金、会计都有比较严格的考试,保险从业为何如此草率呢,就因为签署的是代理合同?保险公司业务人员(非内勤、组训、技术等之外的)签署的都是代理合同而非劳动合同,说白了就是代理它家的产品。如果是应届毕业生的话应该谨慎,如果去保险公司签署代理合同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入职,学校要给你派遣都找不到单位。

银行证券保险给老百姓感觉都是什么样,神秘、高大上、躲着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