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樓市「異動」和19大城市羣崛起:房價還會怎麼走?

8月,上海因為大尺度的搶人政策以及下調首套房利率烏龍站在媒體聚光燈下。

當前,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中國一線城市目前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時期:一方面高房價和教育資源短缺等大城市病正嚇退迷茫的年輕人,另一方面,一批二線城市崛起正成為人口流動的全新選擇。

年輕人是城市發展潛力最大的“新動能”,為崛起中的中國新生城市群帶來了最值得期待的市場要素。在這一背景下,上海搶人的焦灼,顯然並非來自於站在它身側的其它一線城市。

引人深思的是,中國的城市群建設在未來幾年將繼續提速,但在提前透支了房價增長後,二線樓市、乃至三四線樓市還會繼續矇眼狂奔嗎?而在二線樓市調控收緊、三四線樓市需求透支的環境下,一線城市的不安分能否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上海樓市“異動”和19大城市群崛起:房價還會怎麼走?

事實證明,上海不淡定了

近日,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定並公佈辦法,第一次提出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試點,探索建立對本科階段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可直接落戶的綠色通道政策。對於北大、清華這兩大高校應屆畢業生而言,上海戶口一下子變得唾手可得。

幾乎與大尺度落戶政策同時傳出的,是另一則更能牽動年輕購房群體神經的消息:8月9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調整了上海首套房利率折扣,從95折降至9折,而二套房利率維持基準利率上浮10%不變,向首次購房者釋放利好。不過幾個小時之後,上述兩家銀行紛紛闢謠稱利率並沒有下浮。

縱觀中國十幾年的房地產調控史,這樣的政策試探早已成了“套路”。是真是假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樓市中的不安分情緒已在暗中如野草瘋長。要知道,全國的首套房貸利率截止7月已連續19個月上漲,全國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在今年7月為5.67%,同比上升13.63%。

畢竟,銀根已經鬆動。日前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已經提出,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中央關於貨幣政策的基調,已經從“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變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但以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房價似乎已經被“關進籠子”。按照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8年6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數據,從同比看,70個大中城市中,4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持平,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由上月下降轉為上漲0.1%。

相比北上廣深而言,二線城市房價仍然高亢。數據顯示,31個二線城市在6月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6.3%和4.6%,漲幅比上月分別擴大0.9和0.2個百分點。

這或許意味著,一線樓市已經成功地用時間換來了空間,上海這樣的“不安分”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上海樓市“異動”和19大城市群崛起:房價還會怎麼走?

勁敵崛起,年輕人已離開北上廣深

在北京正式啟動首批積分落戶申報工作四個月後,上海落戶政策對於北大、清華應屆生大開綠燈,被媒體認為上海此次發起搶人大戰是在挖北京的“牆角”。

不過,如果僅僅將這次搶人舉動理解為京滬之爭,就小覷了這場從年初就席捲全國的搶人大戰的真正意義所在。

因為,這已經並非是北京、上海這兩大超級城市之間爭奪,而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傳統一線城市、面對著以杭州、成都、武漢等為代表的二線城市強勢崛起帶來的人口流動、資源要素的重新分配。

“北上廣深”不再是通往夢想的獨木橋。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本科畢業生在“北上廣深”就業的比例從2013屆的28.2%下降到2017屆的22.3%。除了應屆畢業生之外,畢業半年後曾在“北上廣深”就業的本科生在三年後離開的比例從2012屆的13.7%上升到了2014屆的21.7%。

二線城市從去年掀起的一波搶人大戰,為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出現的負增長提供了一個別樣的觀察視角:自去年年中開始,包括武漢、南京、杭州、成都、西安、長沙、青島等在內的多個“準一線”城市相繼推出人才新政。

人口的強勢湧入,最明顯的一個風向標就是當地樓市的變化。以西安為例,自2017年3月實施戶籍新政至今,落戶人口已超75萬,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1月-5月西安房價環比全部上漲,其中,4、5月份環比漲幅均達到1.6%。被業內認為是“已經透支了未來五年的漲幅”。

難以忽視的是,在今年下半年,隨著寬鬆政策釋放出來資金流動性,基建、棚戶區項目等將獲得相對寬鬆的資金支持。而無論是基建提速、還是資金流向高端製造業,都會在無形中刺激消費,從而間接給樓市帶來利好。

不過,二線城市的矇眼狂奔似乎已經,政策補漏成為他們上半年調控的主題詞。據中原地產統計,2018年1-7月份,樓市調控次數高達260次。剛剛過去的7月份,更是發佈了超過70次調控。

上海樓市“異動”和19大城市群崛起:房價還會怎麼走?

城市群重構,房價能不能先行?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步伐不斷提速進程中,人才作為開拓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地位隨之凸顯。對於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來說,這場與二線城市之間的人力資源爭奪戰才剛剛拉開帷幕。

過去十五年間,中國的城鎮化率從2003年的40.5%上升為2017年的58.5%。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人口持續湧入城市帶來的住房需求成為支撐我國房地產市場節節高升的關鍵要素。

同時,中國的造城運動正在打破城市之間的諸多邊界。2016年5月,國務院提出將在“十三五”期間建設19個城市群,其中就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等等,意在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而從目前的19大城市群規劃來看,在中國批量生產巨城過程中,依舊會繼續吸納新生力量湧入城市。有機構預測稱,到2030年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佈在19個城市群,約60%將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山東半島等七大城市群。

僅以城市群建設規劃來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人口紅利期還遠未結束。

此前的2015年,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中國樓市處於一個令後人錯愕的低點。整個201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銷售面積、銷售額、開發投資等多項主要指標出現同比增速回落。以當年的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例,達到了1%的低點。儘管在當年3·30政策強刺激下,全國性的樓市回暖也一直不曾出現。

巧合的是,與2016年19個城市群建設信號幾乎同時噴薄而出的是一波延續至今的二線樓市熱潮。從當年春天開始,一線樓市的需求大量湧入周邊的二線城市,南京、蘇州、廈門、合肥房價以兇猛的漲勢領跑全國, 連續數月房價領漲、地王頻出,令城中乃至周邊購房客為之瘋狂。

引人深思的是,中國的城市群建設在未來幾年將繼續提速,但在提前透支了房價增長後,二線樓市、乃至三四線樓市還會繼續矇眼狂奔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