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代琴童的心靈導師走了

中国几代琴童的心灵导师走了

盛中國 中國小提琴演奏家(1941年-2018年) 王紅強/攝

小提琴家盛中國去世,享年77歲;代表作《梁祝》影響幾代人,一生致力於用西洋樂器演奏推廣民族作品

據中國愛樂樂團雙簧管首席張正地昨晚微博稱: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病逝,享年77歲。在無數中國人的記憶中,小提琴這個樂器都是和盛中國這個名字聯繫在一起的,其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發行的唱片、錄像和演出影響了中國近四十年,整整幾代琴童,同時盛中國對中國作品的演繹和推廣影響深遠,不少樂迷表示當年都是通過盛中國第一次聽到了高雅的西洋樂器演奏中國樂曲,因此留下了感動又美好的回憶。

以《梁祝》聞名,被列入“世界最偉大藝術家”

盛中國的父親盛雪是著名小提琴教授,母親朱冰從事聲樂。他們養育了十一個孩子,其中十個以音樂為專業,共有九人拉小提琴。盛中國是他們的長子,自幼受中外音樂的薰陶和嚴格的藝術訓練。五歲開始隨父學琴,七歲第一次公開演奏,九歲時武漢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了他獨奏的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經典作品,向全國廣播,聽眾大為傾倒,稱讚他是“天才琴童”。

1954年,盛中國以最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60年赴蘇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留學,師從著名小提琴大師列·柯崗。1962年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賽中獲榮譽獎,受到比賽評委會副主席、小提琴演奏大師金·巴利斯特的好評。回國後,曾同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等合作,成功地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協奏曲並去澳大利亞等國演出。1964年回國後,在中央樂團任獨奏演員。

1979年,著名小提琴大師梅紐因來華訪問時曾與盛中國合作演出,並稱贊他是“我在中國演奏巴赫雙提琴協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1980年,盛中國出訪澳大利亞舉行獨奏音樂會,並與悉尼等四個城市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以及《梁祝》等作品。巡演成功後,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將盛中國的名字列入了“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列。

盛中國在國內外錄製發行過十多張唱片以及CD、12盒錄音帶,曾榮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獎。數十年來,他曾多次應邀到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許多國家以及港澳地區舉辦獨奏音樂會,並多次與國內外交響樂團和世界著名指揮、音樂家一起同臺演出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的名曲。

晚年仍一年演出百場,扶持中國曲目

直到晚年,七十歲高齡的盛中國與他的日籍夫人、鋼琴家瀨田裕子每年仍要在國內、國外演出100多場。盛中國生前說:“人不能不吃飯,但人絕對不是為了吃一口飯而活著的。人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覺得我在國外做所有的事情只有一個願望:展示中國的風采,讓他們感到我們國家非常美好,讓他們通過演奏家的一言一行,覺得今天的中國確實是一個令人矚目的國家。我欣慰的是,通過小提琴這個載體,我在國內外聽眾心中撒下了藝術的種子和對美的追求。”

盛中國對於中國的藝術普及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僅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唱片流傳於世,他在演奏會上也是格外青睞中國民族作品,例如馬思聰的《牧歌》、《春天舞曲》、《思鄉曲》;施光南的《瑞麗江邊》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針對西洋樂器、音樂在中國普及的情況,盛中國認為把手伸向西洋是對的,但更應關注和扶持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就像小提琴這樣的西洋樂器,也要儘可能地表現本民族的東西,具有民族魂。“人有靈魂,國家有國魂。國魂是從文化上體現的,所以要像辦教育一樣扶持它。”他感覺民族的東西託舉得還不夠高。

盛中國不僅是傑出的演奏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小提琴教育家。他的演繹非常注重音樂的整體性和情感性,並在演奏和教學當中灌注了他的教育思想:教琴首先是教育人。琴童們是從考級曲目的示範視頻中認識了盛中國,而盛中國卻始終教育我們,學琴練琴絕不是為了功利與外在的考級,而是出於一種美育的作用,使接觸到藝術的孩子成長為更好的人。

本版撰文/新京報記者劉臻 小R(樂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