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

《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

壯族(壯文:Bouxraeuz,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佈區。主要聚居在桂西的左、右江和紅水河流域,即百色、河池、南寧、柳州 4 個地區。壯族歷史悠久,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幹欄式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 。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

《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局部一

服飾:

壯族的服裝,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繡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繡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繡花鞋,喜戴銀首飾;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

《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局部二

文化藝術:

壯鄉素有“歌海”之稱 ,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壯族民間歌手的典型代表。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曆三月初三為最隆重,方圓數百里的男女青年都身穿節日盛裝,雲集一方,對唱山歌,少則幾百人,多則上萬人,使美麗的壯鄉成為歌的海洋 。“歌圩”還是娛樂和青年男女社交戀愛的場所 。在三月三歌節上,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歌圩期間,還舉行還要舉行搭綵棚、擺歌臺、拋繡球、碰紅蛋、擇佳偶、放花炮等娛樂活動。這期間,各家各戶吃五色糯米飯。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準備。吃五色飯、五色蛋,是預祝五穀豐登的意思。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

《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局部三

壯錦是壯族的傳統紡織工藝品,與湘繡、蜀錦齊名,圖案精美、織工精細,享譽海內外。銅鼓是中國青銅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壯族祖先創造的北流型、靈山型、冷水衝型銅鼓,被稱為銅鼓藝術高峰期的代表 。迄今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銅鼓就有300多面。銅鼓聲音洪亮,在古代是傳遞信息、發佈號令的重要工具,也是權力和財富的標誌 。在廣西左江干流及支流明江地區連綿數百里的懸崖峭壁上,分佈著 80 餘處戰國至東漢壯族先民創作的崖畫,各種人物、動物、器物的繪畫多達1770餘幅 。這些畫面氣韻生動,表現了征戰、狂歡、樂舞、祭祀等內容,被統稱為“花山崖畫” 。這些崖畫形成了極為珍貴的人文景觀,世所罕見。

何雨春老師彩墨畫作品 II 民族情繫列——壯族三月三處處是歡歌

何雨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培訓中心書畫高研班副主任、創作課程導師(主講導師),

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創作基地副主任、國畫藝委會秘書長,

何雨春中國彩墨畫工作室導師、人物畫專項工作室導師,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理事、藝委會秘書長,

東方彩墨畫院院長,

雲南大理大學客座教授,

北京石齊畫院特聘畫家,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