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願所馮志國——心有所向,不畏路長

弘願律師事務所是年輕人的舞臺,我們將一如既往敞開胸懷,擁抱更多的優秀年輕法律人!心有所向,不畏路長,我們願意在法律服務行業去做更多的探索與思考。

—— 弘願所·馮志國

弘願所馮志國——心有所向,不畏路長

司考,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馮志國:談及司法考試,這是我們法律人都要經歷的一個關卡。

在零二年的時候,司法考試才剛剛開始,那個時候考試很難,通過率比較低,很多人都是用幾年的時間去考試。我們是到了律所以後才知道當律師必須要通過司法考試,有的同學考了一兩次後,覺得太難就放棄了,留下來的都是對法律有信仰的人,能夠留下來的人不多,真正能夠堅持下去的人更少。

當時為了準備司法考試,兩萬條法條和三大本的教材我都看了,習題也做了很多,重點法條我基本能夠很清晰地背誦下來。兩次司法考試的失敗也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所以當時準備司法考試,已經達到了全身心的狀態。我覺得那些能夠從司法考試走過來的人,尤其是考過了幾次的人,是特別特別值得尊敬的,司法考試的過程也確實值得人回味,雖然我現在執業十幾年了,但回憶當年司考的過程,我仍記憶猶新,而且過程是刻骨銘心的,這個過程的歷練,也對我之後的律師職業生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創辦律所,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

馮志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辦理的案件數量也是有限的,一旦案件量增多,如果不能有效跟進處理,就會影響案件的質量,也會影響律師的聲譽和口碑。隨著我業務量逐漸增多,在原來的律所無法團隊化發展,我一個人做案子,效率和質量遇到了瓶頸,所以我決定出來組建自己的團隊。

創業維艱,剛開始場地、人員和資金都是很大的問題。原來做律師很單純,你只需要把業務做好,把案件辦好就完成任務了,但是出來創立一個律所,作為創立者,律所的行政管理、團隊建設,還有業務開發都給我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但那個時候,都走出了這一步,那麼就沒有回頭路。律所總是要發展的,很多東西也是必須要改變的,所以最終我還是從湖北山河律師事務所出來了。

創立弘願所之初,我們只有三個人。一個是我同學,即我們所現在的一位執業律師,另一位是內勤,還是兼職的。我們三個人在兩室一廳的房間裡,開啟了弘願所的發展之路。當時我們所硬件設施差、人員配備不齊,但依然堅持過來了,隨著我們服務口碑的傳播,律所的發展逐步穩定。

弘願所,年輕人的平臺

馮志國:隨著律所逐步發展和壯大,年輕律師源源不斷地向我們弘願走來,那個時候我看到一個機會,年輕律師需要這樣的發展機遇,需要一個開放的平臺,所以當時我就有個願望想把它做成一個年輕人的開放平臺。

五年風雨兼程,我們從創立之初的兩室一廳搬到現在幾百平米的寫字樓,風雨澆灌和滋潤了我們弘願這支律師隊伍,才有了今天的弘願所。

最初的想法是為了業務的需要,後來我發現年輕的律師需要有人去培養,其實律師還有一個職責,就是社會職責,這些年輕的法律人需要先行者去培養管理他們,所以我當時又產生了念頭,就是把弘願所做成一個培養律師的新型律所,我們以開放、分享的理念廣納賢才,我們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去培養他們,讓他們在弘願所成長,我們未來的目標是把弘願做成一家專業化、團隊化、精品化的新型律師事務所。

對弘願而言,我們未來三年的目標,是想實現三個轉型。第一個轉型就是商業模式的打造,也是我們業務開發模式的構建要成形;第二個目標是律師團隊的建立和培養模式要構建成型;第三個目標是律所平臺的管理模式要基本成型,也就意味著未來律所管理對於我個人的依賴將逐步減小,最終轉向靠制度和管委會來推動律所管理及發展。

弘願最理想的目標就是實現團隊共享自治的狀態,由大家來共管這個平臺,所以我的目標是把弘願所做成大家的,實現大家的大夢想,成就我的小夢想,我也就知足了。

團隊協作高效率辦案

馮志國:縱觀這些年來律所及律師業務發展,很多都是傳統的模式,一個律師接一個案子,然後助理來做,但如今團隊化、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比如說,涉及到業務開發,我們會組織律所業務團隊,在前期做好大數據分析、情報收集和模擬溝通等工作,談判的地點和組成人員都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的。我們可以做到業務談判由團隊參與,成員分工具體明確的狀態。我們每個案件的承接、代理方案的制定,庭前工作的準備,全部通過團隊案件工作會的形式完成。我們現在每一個案件可以做到庭前、庭後分析會,基於資深律師的指導、承辦律師法理分析與大數據分析的結合,我們把案件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拆解、分析和預演,從而找出不足,提前討論並制定相關解決方案。

在法律層面、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們都建議大家提出並共同分析,每一位律師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分析,尤其是資深律師會提出獨到且有建設性的意見,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案件質量和提升了客戶體驗。

其實,這就是我們這個行業的變革與發展,原來是一個人接,一個人辦,現在是一群人接,一群人辦。

律師與非律師結合

馮志國:我認為律師與非律師的結合,是區別於傳統律所最明顯的標誌。現在法律服務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個跨界的階段,所以法律+的模式將會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一個新趨勢。法律可以加很多元素,這些元素可以是IT工程師、知識管理專家、產品經理等等。法律服務行業發展到如今,它需要與其他方面相結合。

律所及律師一旦與非律師跨界結合,勢必會產生這個行業新的變革。

年輕人怎樣選擇律所

馮志國:時代的變化,也讓我切身感覺現在年輕人和當年的我們太不一樣了!當時的我們,更多的是希望選擇一個大的律所,高端平臺,希望選擇一個名師做指導,當然那個時候是傳統的培養模式,那麼在如今的新形勢下,我認為年輕律師首先應該選擇在哪學、學什麼,而並非單純只考慮律所品牌。

我認為律師事務所並非是第一選擇,第一選擇應當是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團隊,年輕律師應該選擇一個適合他職業規劃及發展的團隊,並儘快融入其中,這才是當代年輕律師的職業之路。

單兵作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必定是團隊合作的模式,團隊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所以我建議年輕律師應該及時關注行業趨勢及變化,選擇一個優秀的團隊並堅持下去,這算是我給年輕律師的一個建議吧!

管理者應該多走出去

馮志國:作為管理者,我們平常忙於處理各類案件和制定解決方案,所以能夠出去走走的機會並不多,但是無論多忙,我覺得作為律所的管理者應該出去走一走,建立對這個行業深度的理解及觀察。

比如,北上廣區域,這是我們國家經濟最發達的區域,這些地方的法律服務,引領著中國未來的行業發展方向,我們作為中部地區的律所,確實是應該多走出去,增強區域互動和交流學習,把先進的理念及方式帶回武漢,只有不斷地去學習與思維碰撞,才會有新思路新想法,才能打破傳統,緊跟時代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