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兩宋的建盞爲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水吉鎮位於建陽區東部中心,南浦溪中游。地理位置在東經118`14'--118`25',北緯27`31'--27`30'之間,海拔142米。東部漳坊鎮,西以尤嶺童遊鎮銜接。南與小湖鎮毗鄰,北連回龍鄉。土地面積273平方公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大部分為低山丘陵。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5C--19C之間。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水吉高速口

為什麼這樣一個平凡的小鎮,會被大家所熟知,尤其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水吉是建窯的所在地,也是建盞的發源地。建盞是漢族傳統名瓷,黑瓷代表,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窯址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南面約7.5公里處,地屬後井村和池中村。窯址所在地三面環丘陵,西面有河流注入南浦溪。已發現的地點有蘆花坪、大路後門、營長墘(社長埂)、源頭坑、牛皮侖、庵尾山等,總面積約10.4萬平方米,是宋代黑釉瓷器主要產地。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建盞一直進入歷史文獻,一直續寫著它的成就。宋人祝穆撰撰的地理類書籍《方輿勝覽》中記載:“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黃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又君謨《茶錄》‘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等。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學者根據宋徽宗《大觀茶錄》、南宋程大昌《演繁露》等文獻,推測建窯燒製的“供御”、“進琖”款建盞鼎盛期,主要在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到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年間,將近60年,古代已經可以衍生三代人。

《宣和遺事》記載:“(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內賜宴……又以惠山泉(產於無錫)、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產於建安縣吉苑裡[今建甌]的北苑貢茶中一種),賜蔡京飲之”。說明徽宗時期,建窯兔毫盞就是進貢宮廷的貢品。

以上文獻,無不記載了建盞尤其是兔毫中的存在,並且產自水吉,成為貢品,為世人所重。那麼,水吉為什麼能夠出產建盞?建盞為何選擇水吉呢?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水吉鎮航拍

早在日本大正(1912至1926年)初年,日本人山本由定曾到水吉調查,研究所得出版了《天目茶碗考》。1935年6月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也來到建窯遺址,並僱傭村民挖掘了大量珍貴標本運去美國,現收藏於密西根大學美術館,成為西方研究發現建窯第一人,所著《天目瓷考察》在日本出版。

建國後,著名學者馮先銘、葉文程等古陶瓷專家及數十個專家學者考察過建窯。發掘報告、研究成果散見於各文博、考古刊物及學術專著。近年來,葉文程、林忠幹、謝道華等專家學者出版了《建窯瓷鑑定與鑑賞》、《中國古陶瓷標本·福建建窯》、《中國福建古陶瓷標本大系·建陽窯》等研究專著。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老龍窯遺址

目前大家對於水吉孕育了建盞這一神奇的瓷器有了共同的認識

一、周圍有足夠的燃料,能應對大規模燒瓷的能量消耗;

二、有適宜的地理環境,即有傾斜度但是斜率不會太高的山坡,以便建造一定規模的龍窯;

三、有便利的運送渠道,即發達的交通以供外銷,南浦溪滿足了這個條件;

四、最關鍵的一點,要有原材料,即含鐵量高,能形成析晶的胎土、釉料。這點正是池中村泥土的特點,含鐵量高達8%。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水吉附近地圖

為了探究這一謎題,針對以上的四點,我們實地走訪了整個水吉。

其一,水吉地屬丘陵地帶,而建窯所在的後井村四面環山,山上有大量的亞熱帶植物,就算現在被開發成大量農田,但依然保持著茂密的植物,為龍窯燒製提供了大量的燃料支持。

其二,後井雖然多山,但都是屬於丘陵地帶,整體的海拔都不是很高,這樣山體自上而下,有一定的傾斜度,因為龍窯建造都是依託于山體自上而下,這樣的山體條件為建造龍窯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蘆花坪茂密的植被

其三,宋代點茶成風,加上皇室推崇,讓建盞在宋代時期風靡全國,這對建盞的產量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便利的運輸條件顯得尤為重要。建盞在宋代的運輸主要靠水路和陸路,一是通過南浦溪入江,二是翻越閩北大山,南浦溪就在水吉旁邊,這為建盞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渠道。

最後,建盞的燒製離不開原料,建盞的含鐵量是所有瓷器當中最高的,所以我們稱建盞的胎為鐵胎,而這恰是因為水吉後井擁有大量的含鐵量高達8%的紅壤土,同時還有草木灰等釉料,這一泥土特質是其它地方所不具備的,這也成為水吉盛產建盞最關鍵的因素。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含鐵量很高的紅壤土

當然這是建盞誕生在水吉的地理因素,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因素。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空前繁榮,從最有名的《清明上河圖》上就能瞭解到當時從朝廷到市野民眾的生活有多麼的豐富。經濟發展使得民眾有了更好的精神追求,所以在宋代喝茶成風,而宋人喝茶用的是點茶,到後來在點茶的基礎上有了鬥茶。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宋代鬥茶圖

“鬥茶”也稱“茗戰”,就是比賽茶葉與點茶技藝的高下。鬥茶之風始於五代,宋代時極為流行,從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無不熱衷此道。蘇東坡就曾對盛行嶺南惠州一帶的“鬥茶”有“嶺外惟惠俗喜鬥茶”的記述。

鬥茶從最初以評比茶的品質為目的,後來就廣為流行,成為民間百姓的一種遊戲。鬥茶前先要將茶末碾碎過篩,茶末越細越好,這樣入水後才能漂浮起來,也容易產生湯花並聚集起來,從而“盡茶之色”。

追求奢華的宮廷鬥茶,重視“浮”和“色”。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為次,同時要求鬥茶用的茶粉要經過精碾細篩的工藝,必須要細。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鬥茶效果圖

注重茶的內在品質的民間鬥茶,則注重茶的“香”和“味”,不計茶湯色白色綠而注重茶之香、味的品鑑。

鬥茶的輸贏主要是看茶麵湯花的色澤、均勻度以及茶盞與茶湯相接處的水痕。湯花均勻、色澤鮮白為上品。湯花長時間緊貼盞壁而不退散,是為上好,稱為“咬盞”,而湯花散逸較快,則稱“雲腳渙亂”。

而鬥茶除了茶葉和技法的好壞外,最重要的就是器皿。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大觀茶論

趙佶創作的茶道詩書一直都流傳至今。《大觀茶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有這麼幾句: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這茬直立,易以取如。意思是說:茶盞的釉色以青黑為寶貴,有條理通達兔毫紋為上品,因為它能煥發茶葉絢麗的光彩。茶碗底部一定要比較深並有些寬度,底部深則茶在茶盞中能夠有一定厚度,彷彿直立在盞中,易於點擊出差表面的湯花。

這短短的一段話,充分說明了作為黑釉茶盞代表的建窯建盞與鬥茶結合是多麼合適。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宋代鬥茶技法

所以建盞誕生在水吉除了優良的地理位置,也是時代選擇的結果。直到朝代更替,蒙古人捨棄了北苑,改武夷山茶為貢茶,還用建盞。直到朱元璋時期,國弱民窮,朱元璋說,我們太窮,喝不起龍鳳團茶,用不起建盞,還是好好種田吧!

風靡兩宋的建盞為什麼會誕生在水吉小鎮?

龍窯燒窯

就這樣建盞在風靡兩宋之後,走向衰亡,水吉也隨著建盞的消逝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現在,水吉的匠人們重新點起窯火,復刻宋代技藝,傳承建盞工藝,讓這一消失了近800年技藝重新展現是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