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请把戒尺还给老师!


我的呼吁:请把戒尺还给老师!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令不少家长惭愧,让众多老师泪奔!

故事说,今年秋期的开学典礼上,郑州某中学的一位家长发表了一个震撼性演讲,题目是:请将手中的戒尺交给老师!

演讲完,这位家长送给老师一件特殊的礼物:一把戒尺。

家长说,一把戒尺,心中有戒,行有所止,把教育孩子的权利交给老师,请老师放心大胆管理。作为家长,绝不护短,绝对配合。

“戒尺”,“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嘛。

我的印象当中,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

邹韬奋是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他少年时,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宽的竹板,一想不起来,父亲就要打一下,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偷向灯光中一照,红肿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非常心疼,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的案头上,也放有一把戒尺。鲁迅因给久病卧床的父亲抓药,拿着庸医给开的药方,为寻一味“十年陈米”的药引子上学迟到,被寿镜吾老先生用戒尺打了手掌。之后,鲁迅就用小刀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以此来警示自己,从此上学再未迟到过。

中国古代、近代, 老师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在学校要拜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 在家还要拜天地君亲师的神位,老师是有一把戒尺的。

竹木制成的戒尺,握在手上沉甸甸,其硬度不亚于一块钢板。学堂里的规矩很多,也很严。平常,先生坐在书案后边的高脚椅子上,除了读书声外,听到下面有异样的声音,戒尺就会在桌上震几下,那“啪啪”声不亚于县太爷审案时的“惊堂木”,只要戒尺一响,顿时鸦雀无语。

这只是戒尺的牛刀小试,关键是戒尺的大作用,就在于它的惩戒。蒙童(学生)一旦犯错,这时的先生就不是慈眉善目的主了,一声断喝:“手伸过来!”

“干嘛呢?”

犯错打手心,不得商量!

于是,一双小手怯怯地、弱弱地伸了过去。先生的一只左手握住了小手的指头,把小手垫高,右手举起戒尺,“啪啪啪”,左三下;“啪啪啪”,右三下。

顷刻间,学生手心就会红肿一片,一阵疼痛钻心,但还泯住嘴,不能哭出声来,否则戒尺打得更重,同时,还要遭其他学堂的耻笑。

这样的教育方法延续了几千年,培养了无数的饱学之士、国家栋梁。孟子、李白、苏轼、欧阳修……哪一个没有挨过老师的戒尺?哪一个不是在戒尺下长大的?哪一个不是在戒尺的训导中成才成名的?

此方法屡试不爽,我们又为什么要放弃这种有效有节的好方法而不用呢?

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发布这样那样的文件、条款、规范,不能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能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等,这无可厚非。

特稿哥以为,体罚学生当然不好,看到媒体曝光某地体罚学生的过激行为,谁都会不开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嘛!但是,“严禁”也未必都对;写进教科书里,就更不应该了。这样,无异于在为调皮学生撑腰,让不幸碰到这类学生的老师难堪。

俗话说:鞭子不响,学问不长。为什么孩子犯了错家长能打,但作为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老师为什么不能有分寸的、小小的惩戒一下?特别是小学生,对于那些屡教不改、屡犯不止的孩子,是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你再春风、再化雨,再苦口、再婆心,再循循、再善诱,能起多大作用?

为什么不换一种更有效、更起作用的方式呢?

这种方式,就是惩戒!

那么“惩戒”到底是什么?古代的《辞海》中说:“惩治之过,警戒将来。”现代《教育学》解释:“惩戒是指施罚,让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损伤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看来,惩戒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功效,还是很明显的。

教育离不开惩戒,它与说服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会出现很多做了坏事还理直气壮的人;一个没有惩戒的教育,就会出现很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还理直气壮的学生。

近些年,教师被请下了与“天地君亲”并列的神坛,教师扮演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角色土崩瓦解。现在,在很多家长看来,教师仅仅是帮助孩子成功的“工具”,这把工具不好使,就告你。于是,一些媒体对某些“体罚”学生的事件不断炒作,更因为“体罚”与“惩戒”难以区分,使很多学生及家长抓住教育的这根软肋 。于是,很多教师的教育手段从“体罚”学生的一个极端走到了不敢给学生一点点“惩戒”的另一个极端,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就这样在无形中被剥夺了。

因此,要把教育从这个极端中纠正过来,除了要在全社会中树立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惩戒”的观念外,更重要的是国家应制定出具体的惩戒学生的标准,把它与“体罚”区分开,让教育者乃至全社会都知道什么是“体罚”,什么是“惩戒”。这样,教师才能理直气壮地拿起“惩戒”的武器教育学生。

那么,怎么惩戒?当然是“戒尺”啦!

特稿哥发现,人们其实并不厌烦“戒尺”,看看网络上,戒尺已经重出江湖,悄悄在线上热销。这些戒尺多数为竹制品,规格也大致相同,正面刻着《论语》《诫子书》《三字经》等古代训诫语录,背面刻着尺度。既有几元一根的普通戒尺,也有高达数千元的“土豪款”。

大文豪鲁迅故里的三味书屋,是鲁迅接受启蒙教育的旧学堂。你会发现,三味书屋外面出售的旅游纪念品中,就有戒尺。

特稿哥认识的一位学生家长,在送孩子如学时,认真地说:“孩子,妈妈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还有,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学生家长,直接向老师赠送戒尺。

这说明,人们正在接受“戒尺”。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中说,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有惩戒,甚至是严厉的惩戒,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的一代。

钱文忠讲到,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大意是,允许教师在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

说白了,就是可以适当地揍。

大家都说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墙上,都经常悬着一把戒尺。据说,孩子表现不好,按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必须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才允许执行。

目前,我国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对学生不准惩戒、不能惩戒、不敢惩戒的无原则让步,造成了学生的自私自利、胆大妄为、不守规矩、不懂感恩、不思进取、不懂敬畏……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是不尊重教育规律、顾此失彼的行为。

一把戒尺,一份严厉;一把戒尺,一份忠告。戒尺可以让学生不能再得过且过,可以让学生做一位所有作为的人。

因此,特稿哥以为,戒尺还没有到下岗的时候,戒尺和教鞭都应该回归“教具”角色,更应是教师的“标配”。

不要怕“戒尺”滥用,戒尺只是一个符号,是教师尊严的符号,是教育公正的符号,是学生要调皮的时候心中会想到符号。当然,有关部门可以像制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那样,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制定一个“戒尺使用规范”。

特稿哥呼吁:请把戒尺还给老师!(特稿哥 李万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