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腦海里的民間藝術

中國民間有許多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皮影戲和木偶戲。

兒時腦海裡的民間藝術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起源於西漢時期,在我國民間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兒時腦海裡的民間藝術

聰明智慧的中國人,將很多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中的人物用獸皮雕刻出來。通常,人們在皮革上刻好圖案,再用紅、黃、綠、黑等透明質地的顏料上色,這樣,表演時,在後背光的照耀下,皮影人物和和道具投在布幕上的影子就會顯得非常豔麗,晶瑩剔透。再配以當地流行的曲調說唱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將具有鄉土氣息的古老藝術代代傳承。

兒時腦海裡的民間藝術

和中國的其他劇種一樣,皮影人物也被劃分為生、旦、淨、醜等類別。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和兩手等幾部分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勃頸處和兩手處的杆子來使人物做出各種動作。

兒時腦海裡的民間藝術

皮影戲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在中國流傳區域非常廣泛,受各地民俗風情的影響,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比較著名的有陝西皮影、河北皮影、浙江皮影等。

兒時腦海裡的民間藝術

木偶戲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傀儡戲,起源於三國時期的木偶雜技表演。隋代開始用木偶表演故事,20世紀後,木偶戲的演出形式逐漸豐富,劇目也不斷增加。30年代後,木偶戲進入電影和電視。

兒時腦海裡的民間藝術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根據木偶的結構和演員操縱方式等的不同,分為提線木偶、託棍木偶、手套木偶等三種藝術形式。

兒時腦海裡的民間藝術

提線木偶是在木偶的頭、背、手臂、手掌等重要關節繫上細線,演員通過拉動細線來操縱木偶。託棍木偶是在木偶的頭部和雙手部位裝上操縱桿,頭部為主杆,雙手為側杆。表演時,演員手持杆子,舉起木偶來做出各種動作。手套木偶的脖子下面縫上布內袋,用來連接四肢,演員把手伸入布內袋相互協調,操縱木偶做各種動作。

兒時腦海裡的民間藝術

目前,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而當今,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使得皮影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究竟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皮影戲在中國的繼續發展?我們怎樣才能拯救這門璀璨的藝術,重新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