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雒城屡兴屡废,梁思成看到的雒城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图为东门炮楼。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山门悬山顶,中有“龙居古刹”几个大字,左右各有一道券拱形侧门,连接拦马墙。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广汉西城门,重檐歇山顶的门楼,券拱上写着“驱除倭寇”四个大字,城墙上“万众一心”美术字也清晰可见。

金轮场,百姓赶场都在檐廊下进行。晴天不被太阳晒,雨天不被大雨淋。客栈、青楼、茶馆、酒楼、油房、药铺、铁匠铺一家连着一家,商贾、文人、香客、游客、贩夫络绎不绝。

6月9日,“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展在成都博物馆揭幕。

由梁思成、刘致平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拍摄于70多年前的广汉古城照片被展出。这组照片尘封多年,被意外发现,它的意义在于:“复活”了一座有血有肉的中国传统城市。

2017年,成都作家萧易应邀整理、复原这组照片,并推出《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 1941年的广汉》一书。

书中写道,当年梁思成两至广汉,这也是他停留时间最长、拍摄建筑最多的县城之一。他拍摄的560张照片,还原了古中国城市建筑的“标配”与世俗生活。

走过170个县城进行调研的梁思成,为何对广汉念念不忘?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营造学社在俸氏祠只拍下了一张照片,一个小男孩正走向宗祠,木门上威武的门神正在保家护院,墙上还绘有壁画。

1两到广汉 梁思成拍摄大量古建筑

1939年,内迁昆明的营造学社开始了筹划已久的川康古建筑调查。梁思成一行来广汉前,已走过都江堰、雅安、芦山、乐山、夹江、新都等地,他们沿途考察了大量古建、崖墓、汉阙、石窟。这也是营造学社最后一次长途考察。

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2月,是以保护和研究古建筑为宗旨的民间学术团体,云集了诸如梁思成、刘敦桢等著名学者,通过他们的走访与调查,将尘封的中国古建筑重新纳入国人视野。

这次田野调查中,梁思成仅在广汉停留了4个小时,拍摄了文庙、会馆等几个重点建筑。随着日机空袭而来的警报声长鸣一小时,梁思成一行不得不匆匆离开。然而惊鸿一瞥,梁思成或许没想到,自己与这座西南小城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1941年,内忧外患,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倡议以新式体例重修广汉县志。戴季陶本身是四川广汉人,他找到梁思成所在的营造学社,请他们拍摄一套完整的建筑影像资料。1941年6月下旬,梁思成再次来到广汉,在这里度过了整个夏天,留下了一整套建筑物的照片达560余张,拍摄古建筑数量七十余处,并进行详细测绘。

广汉因此成为营造学社停留时间最长、拍摄建筑最多的县城。

与第一次重点拍摄建筑不同的是,由于这一次的主要目的是修缮广汉县志,重点是城市本身,研究古老的建筑如何融入现代城市建设。所以除了古建筑的照片,梁思成一行几乎将广汉城的大街小巷拍了一遍。

“城池、文庙、会馆、牌坊、寺庙、宗祠、民居,可以说将广汉所有特色建筑都拍完了。”萧易介绍道。

由于历史原因,古老的城市建筑不复存在,当年营造学社拍摄的七十余处古建筑如今只有文庙、龙居寺等少数几个建筑保存下来。

庆幸的是,几年前,央视编导胡劲草拍摄《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一个包裹,里面放着五百多张黑白照片——这正是当年营造学社在广汉拍摄的全套照片,它们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城隍庙钟鼓楼,晨钟暮鼓,钟鼓楼也是城市、祠庙、会馆中常见的礼仪性建筑。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成都到广汉的路上四座牌坊鱼贯而立,根据梁思成的记载,它们均为清代节孝坊。

2影像还原 古代中国的城市“标配”

如果要选出每一座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建筑,医院、学校、商场、车站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一定会在榜单上。然而在古代中国,又有哪些必不可少的城市“标配”呢?营造学社的这套照片或许能直观回答这个问题。

蜿蜒的护城河,围起一座四方形的城池,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四条主街。街上牌坊林立,商铺鳞次栉比,文庙、城隍庙是城市的中心建筑,开元寺、牛王庙、药王庙、文昌宫沿着城墙分布,而湖广会馆、四川会馆等则隐藏在大街小巷中。

“以前的城市是这样的,城池、庙、会馆、牌坊、宗祠、民居,这些要素构成城市的各个单元,是城市的‘标配’。”萧易解释说。

同时,这五百余张照片不仅展示了广汉,同时也展示了古中国城市的模样。通过这些平面而零散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古老中国城市的布局,进而感受到当时的世俗民情和城市生活。

过去的科举时代,文运是读书人的头等大事,所以当时无论大小城市都设有文庙。据可考资料显示,自唐代开始,文庙就在中国城市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广汉文庙,地处雒城西南,与房湖公园相连。荷花池畔,棂星门恢宏壮丽,高8米、面阔14米,中门正脊有一莲花宝顶,两侧对称排列六根望柱,通体雕刻蟠龙,中间门额镌刻“棂星门”三个烫金大字,枋身雕刻“白鹤闹松”“喜鹊闹梅”“蟾宫月兔”“精卫填海”等图案近百幅,令梁思成一行大为赞叹。

中国传统文庙棂星门,一般建制四柱三开间,但广汉文庙的棂星门,却是六柱五开间。见多识广的刘敦桢赞叹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其棂星门六柱五开间,甚特别。”

除了读书,收成、生育、家畜、健康等都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娘娘庙也是当时妇女常去的场所之一。在中国,女性神灵皆可称为“娘娘”,比如王母娘娘、妈祖娘娘、女娲娘娘等等。而广汉的娘娘庙供奉着眼光娘娘、天花娘娘、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等。

眼光娘娘,司眼疾,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凡有个老眼昏花,就要去给眼光娘娘上香。天花娘娘,顾名思义掌管天花、水痘和麻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中,凤姐女儿巧姐得了天花,就在屋里供奉天花娘娘。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都和生育有关,妇女祈子、生育都离不开对这两位娘娘的祭拜。人生了病,要去药王庙;家中牲畜生了病,则要去牛王庙;久不下雨,要去龙神祠;求财则去五显庙。

牌坊,则是中国古代褒奖贞烈、尊崇孝悌之礼仪,也是最有故事的建筑。广汉有牌坊五十二座,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忠臣、良吏、善人、烈妇、孝子、耆老的身影。

古人一生中要经历的生老病死、求学婚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这一张张老照片中尽显,构成古中国城市的影子。正如萧易所写:“与其说营造学社拍下了广汉,倒不如说为今天留下了古代城市远去的背影。”

在现代城市中,以成都为例,庙、坊众多,由于历史原因,如今都只留下一个名字,只不过是公交到站时所报的那一声地名。

梁思成第二任夫人林洙,在萧易《影子之城》一书《序》写道:“几十年前,我们的城市还遍布各色各样的建筑,却在历史与城市建设中接二连三消失了。今天已很难在城市中看到成片的古建筑,感受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3林洙回忆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梁思成曾匆匆走过170多个县市,以勾勒出中国建筑史轮廓。在那些匆忙的路程中,或因经费问题、或因时间问题,留下惊鸿一瞥的遗憾。但广汉这一座西南的小城,却实实在在成为梁思成生命中难忘的回忆,成为他余下数十年所怀念的宁静时光。

那些肃穆的文庙、华丽的会馆、热闹的祠庙、清净的寺院,以及数不胜数的宗祠与民居,带着梁思成的记忆,被定格在营造学社的相机之中。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也曾说,晚年梁思成常跟她谈起四川的广汉。“先生说到这里,常常很激动,我知道,这座小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林洙回忆说。

雕龙画凤,兽脊螭檐,那些古老建筑,无疑是梁思成及营造学社所痴迷的对象。只是,在冰冷的建筑之下,这座遥远的古城为何会让梁思成念念不忘,甚至在他晚年的时光中,不止一次地向妻子提起?“建筑本身对应的是文化的空间。”萧易解释道,也许在冰冷而沉默的泥墙之下,梁思成感受到的,是生活在这种城市的人和文化的气息。

2017年冬天,萧易同三星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到北京拜访林洙。林洙向他回忆起梁思成在世时对广汉的念念不忘。“思成曾说,古城广汉里有许多的宗祠,这说明广汉人尊重祖先,他们也更加坚定。”

值得一提的是,萧易所撰写的《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邀请到了林洙作序。

序言中,林洙详细记录了这段对话。“在整理广汉的资料时,我发现一个特点,广汉古建筑的宗祠比重极大,有的满条街都是,而且建筑质量极高,外表华丽,内部整洁、严肃。满墙都是祖先留下的祖训,教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我曾就这个问题问过梁先生,梁先生对我的问题也很感兴趣,他想了想,严肃地说:‘对!这是广汉的一大特点,说明广汉人民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能促进整个宗族的团结。为什么广汉比周围的县都发达、繁荣,原因就在于此。’”

的确,旧时广汉所有的宗祠数不胜数,而在营造学社所拍摄的图片之中,就有当时陈氏祠、李氏祠、黄氏祠、王氏祠、透龙祠等的痕迹。在萧易的书中,人们也能窥得一二,他细细描述到这些宗祠的特点:“李氏祠、陈氏祠门前有高耸、华丽的牌坊门,在附近低矮的房屋中拔地而起,堪称道德的纪念碑;黄氏祠门前有对威武的狮子,人称‘黄元帅府’,诸如‘叔度遗风’‘惇叙堂’等匾额,再现了源远流长的家族历史;王氏祠是少见拥有戏台的宗祠,令王氏族人出尽了风头;透龙祠檐下‘翰林院庶吉士’牌匾,暗示张氏后人曾入翰林院学习,这在科举时代是莫大的荣耀。”

遥远的雒城里星罗棋布的古老宗祠,哪怕到现在已难觅踪迹,但是在梁思成的记忆中,它们代表着这座城市对于先人最深切的悼念和淳朴的敬重之心。所以,这座小城为何能让梁思成念念不忘,因为其建筑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一样意义深刻。

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梁思成为何钟爱广汉?

奎星阁建在南门 城 墙上,如文笔高悬,汉州八景之 一 的“奎楼文笔”即是此处。

4生活窘迫 但对古建筑痴心不改

这珍贵的560张照片,还原着在烽火岁月中,居于西南的小城,是怎样一副古老的面貌。但是,人们通过这组照片,可以看到广汉的历史风尘,看到巴蜀的人文景观,却看不到镜头背后的拍摄者,在当时已经是如何困苦的境况。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正是成立于1930年的营造学社的成员,无疑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的贡献,但在当时,他们的生活一度穷困,对古建筑的研究也已进入暂停阶段。烽火岁月中,生活尚且不易,学术研究更是步履维艰。

萧易说,在被应邀为广汉拍摄一套完整的建筑影像资料之前,其实梁思成和营造学社早已生活在窘迫之中,当时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研究经费,来支持对古建筑的考察及研究。甚至连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生活,也是很大的难题。“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阶段,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他们没有经费,生活极为困难,梁思成要四处奔走,才能使得学社基本运营下去。而且当时他夫人林徽因肺病加重,一直躺在床上,最窘迫的时候,梁思成甚至想用自己的皮带,给林徽因熬汤。”

哪怕是在如此困苦的条件下,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依旧用图纸完成了所属会刊第七卷的印制。“你想,都已经那么困难了,还在坚持做古建筑调查。没有经费,他们就先选取周边的古建筑做研究。”

在萧易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民国时期的中国正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古代城市开始改变模样,梁思成曾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痛惜地写道:‘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毁逾半,芜杂可哂,充满非艺术之建筑。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那时的古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小城广汉或许已是为数不多的标本了。”可见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研究拳拳真心,以及对它们保护传承的渴望,在当下看来依旧情真意切。

数十年的岁月长河中,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宗祠文庙、会馆民居,大多已经湮没于尘土之中。但是,这批照片所承载的记忆,在当下愈发为人们所深思。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博物馆所举办的《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展览,也选择在这一天开展。由此想来,在这样一个宣扬文化遗产保护的节日,用展览将梁思成以及营造学社当年与广汉古建筑的背后故事娓娓道来,似乎也是在用先人的行动,无意中激励着后人的步伐。

“这组照片的意义,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营造学社留下了一座古城的影像。而是通过这些,我们后人可以了解中国以前的城市布局,了解建筑与人、城市的关系。营造学社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了古城广汉,是广汉的幸运。但是在冥冥之中,这也是营造学社留给中国人的一笔财富。”萧易评价道。

原标题:560张照片“复活”古老中国小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