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簽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如何?

571226719


很多人覺得共和是大勢,無法阻擋,但君憲也是大勢啊,為何就一定無法實現呢?

也有很多人覺得除了簽退位詔書,隆裕也別無選擇,但往往成敗就在一念間。



袁世凱是個野心家,這沒錯,但1911年的局勢他也並不是100%有底氣,否則他為什麼只是一再勸說隆裕退位,還給出優待條件,直接逼宮不就完事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也用不著那麼文質彬彬嘛!

實話說如果慈禧還活著,絕不會讓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她不會傻到把大權全交到載灃的手裡,也不會傻到讓袁世凱滾蛋,更不會傻到弄什麼皇族內閣,甚至把滿人最後的寶貝疙瘩北洋第一鎮派到湖北去鎮壓革命黨。



我在另一篇問答中提到,慈禧如果再多活10年的話,絕對能夠以更穩健的方式推進立憲,更不會有後面的那些荒唐事兒。即便是在1911年的當口上,慈禧也絕對有能力轉危為安。

重組內閣,重新起用袁世凱,把鍋都甩給載灃和慶王,死死掐住小皇帝以博取朝野同情,讓袁世凱無地自容;然後死保國體,宣佈實行君憲,讓渡權力於內閣,但要談妥優待;內閣要重用漢族文人,滿漢各半,牽制袁世凱;放出消息,南北罷兵,令其結黨,組建議會,然後待民智漸開,軍隊遂開國家化,何至會有後來的軍閥割據,武人當政?



這樣一來,隆裕和溥儀的優待不變,皇太后和皇帝之尊不變,二人主動讓權,亦享虛君之美名於後世,這比光榮革命還要光榮,總強過被人轟下去吧?


達摩說


有兩種情況。

1.袁世凱成為曹操,然後剿滅南方叛亂,其實當年孫文的實力和北方比起來還是很弱的

2.形成南北朝,南方是中華民國,北方是清朝。孫文變成正式大總統沒袁世凱事情了

以上是我認為的結局,歡迎討論


喜歡玩阿魯巴


溥儀有個回憶錄:決定退位時他才是個6歲孩子,坐在隆裕懷裡,地上跪著個胖老頭(袁世凱)痛哭流涕。很明顯做出最後決定的是隆裕太后不是他。但請注意:此時實際情況正和現場情況相反,隆裕已把全部是旗人組成裝備精良的北洋第一鎮派往湖北前線,北京及回東北老家必經之路山海關已被老袁嫡系北洋第三鎮等部接管。(她姑媽慈禧要活著非抽死她,大清立國300年從來都是綠營做先鋒,八旗殿後,頭一次反過來了)城內彈藥庫等重要設施也在老袁手上,攝政王載灃等權貴已交權歸府。老袁表演再出色也改變不了逼宮的事實。由於此前隆裕垂簾聽政做事傷了老袁等人的心,對她已不再信任。想不簽退位詔書保全自己娘倆很難,只有一線希望。做決定時要召集大學士徐世昌等重臣一起開會,死掐懷裡孩子和大頭對哭。要點只有一條,完全放權給總理大臣職位就是不讓大位(虛君),強調保大位就是保國體是為大家好,爭取共鳴。之前全是載灃等人的錯,希望大頭不計前嫌,共度時艱。由於袁的實力主要在部隊,主政的徐等重臣若能從中說合或可轉圓。立憲後政治上會分化南方,經濟上六國財團會給南軍斷血,軍事上北洋碾壓南軍,勝算較大。歷史上孫文二次革命失敗證明袁世凱有實力力保朝廷,若清帝不退位,保皇派、立憲派包括民黨宋教仁等派系都會轉為議會鬥爭,革命派孫文無機會。國家也不會軍閥割據,生靈塗炭,武夫治國。一戰後日本和蘇聯也找不到有實力的中國代理人,日軍頂多海軍實力強,陸軍大規模入侵中國無機會。所以隆裕若聰明不為自己為社稷,為子民啥招都得用了,大頭有適齡孫女給溥儀定娃娃親都行,他若敢要,異姓王爺都得給,同時也要提醒他,他還不具備號令天下的實力,尤其在政務系統短板非常明顯,合作才能雙贏。但也有袁執迷不悟,不讓位就玩陰的把自己娘倆做掉的可能。

隆裕玩砸的具體過程:慈禧歸西后隆裕威不服眾導致皇族內槓,老總理奕劻一派被反腐出局心有不甘,配合洋人鼓吹立憲以圖再起。攝政王載灃加緊清除奕劻餘黨扶植自己兄弟佔位以保兒子的皇位,首抓兵權,掌軍的袁世凱意識到了危險棄官歸隱彰德,靜等時變。但他手下將領都對新主三呼萬歲載灃也辨不出誰包藏禍心,埋下隱患。隆裕跟自己小叔子藏心眼把財權給了自己妹夫載澤,載澤想上位玩了把大的-大清版的國進民退-鐵路收歸國有(富了朝廷,窮了地方,沒錢各地都得聽話求他載澤,朝廷集中力量辦幾件得民心的大事,自己順勢擠走載灃上位,一箭三雕)。設計挺好但執行遭遇反彈,東部津浦路動外資洋人起了戒心,質疑大清市場經濟地位,加緊扶持反對派給大清上眼藥,中部京漢路動內資使仕紳與朝廷離心離德,失控的輿論再加上最要命的一條:他不是我們領導,他是外國人,韃虜!(都當三百年部下了才發現?可見動利益比動靈魂難)西部盧漢鐵路在圖紙上實際一里沒修,但百姓集的份子錢花沒了,一充公,全露餡。保路運動爆發(四川巡撫鼓搗的),運動太大黑皮鎮不住場子,朝廷派湖北綠皮彈壓,大部隊一走,剩下的異己分子覺得有機可乘,打響了辛亥第一槍,賽點就這麼突然來了,再想彈壓,三呼萬歲的丘八們直接開了天價,只得召回他們老領導大頭穩定政局,沒想到大頭要的是董事長不是總經理,大清崩塌,靠槍桿子出政權重建金字塔在所難免!

其實隆裕的境遇遠不如咸豐死後慈安、慈禧兇險,當時英法聯軍進京,太平天國做大,內部肅順等八大臣逼宮,應對稍有失誤滿盤皆輸。但隆裕知識結構欠缺,決策力和組織力和慈安、慈禧比相差甚遠,還不懂取捨。比如蕭規曹隨效仿慈禧,姑媽咋用奕譞你就咋用載灃好了,實權只能是領侍衛內大臣(相當中央警衛局長)保自己母子平安就好。朝政他想說了算你就和重臣哭訴他欺負嫂子孤兒寡母,由於事實上皇帝是他親兒子他沒轍必須聽你的盡心幫你。這個套路慈禧對付小叔子奕譞、奕訢多少回了,看也看會嘞。袁世凱頂替死了的榮祿掌軍本來就是慈禧定好的,幹嘛要用年輕無閱歷的皇族替換大頭,他們是那塊料慈禧不早用了。袁家世受皇恩,溥儀又是提拔他的老領導榮祿的外孫子,關鍵是他和慈禧都怕戊戌變法派翻案,可以說不整他他是不會有二心的,這點慈禧看的很清楚。徐世昌(民國總統)和袁世凱是慈禧留給隆裕一文一武保江山的人,即使慈禧原定10年立憲由於民意影響提前舉行,讓奕劻去主持議會過度一下不直接裸退;由徐世昌組閣皇族不參與民意能接受。成立皇族內閣就是想專權還沒真本領,典型的給自己上眼藥。當年慈安、慈禧不就是打掉皇族肅順等人重用曾國藩、袁甲三、左宗棠、李鴻章等才轉危為安的嗎!再說讓徐世昌或議會推舉之人組閣,使自己母子避開風口浪尖,好了自己有份,壞了總理擔責,何樂而不為嘛!

以當時環境,議會打架比軍閥混戰強太多,以紡織品為代表的輕工業正向東亞轉移,政府抓住機會經濟騰飛是有可能的,之後利用一戰西方列強削弱之際國家崛起也順理成章。但這需要隆裕認清形勢,懂得取捨,因勢利導才行!可以說:自己沒能力還想集權的隆裕,被周圍各路野心家所利用,先是任人唯親,決策失誤導致眾叛親離後又手足無措,倉促交權,結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國民。國家最終陷入軍閥混戰,國力被小國日本超越,錯失復興良機!











憶微雨闌珊


溥儀,3歲繼位,6歲退位。雖只做了短短三年的皇帝。卻因為簽訂了退位詔書,得以在紫禁城立繼續生活並享受皇帝的待遇,每年從民國政府財政撥款200萬元用於溥儀皇帝及其後宮一干人等的開支。溥儀就這樣無憂無慮的在紫禁城又生活了十幾年。後來被辮子軍張勳復辟鬧劇一鬧,溥儀才徹底被趕出紫禁城。

倘若當初溥儀不簽退位詔書,其結局會如何呢?歷史又會走向何方呢?

毫無疑問,即使清政府能夠繼續續命,其延續國祚也長不了多久。袁世凱及其統領下的北洋軍,已經徹底的把控住了北京城及其周邊的治安和統治。可以說溥儀及隆裕皇太后都處於袁世凱的槍口之下。即使溥儀和垂簾聽政的隆裕皇太后不同意簽字,怕是溥儀的皇帝日子也做不久。畢竟此時的袁世凱已經和南方起義革命軍暗中達成協議,袁世凱勢必會搬走溥儀和隆裕皇后這兩塊絆腳石。為自己竊取中華民國大總統以及隨後的稱帝鬧劇掃清障礙。歷史的發展不會有大的改變。


歷史的客觀規律不容任何人阻撓,也不會因為某個人而改變。滾滾的歷史潮流淘盡無數英雄好漢,同時也見證了爾虞我詐的權利之爭。

如果溥儀真的不簽退位詔書,怕是開頭那張照片便不會存在了。剩下的只有最後這張照片了。


珞珈山的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隆裕太后是呆,白白讓溥儀退位讓出政權。

其實,這恰恰是隆裕太后的聰明之處。

1911年,國內局勢根本就控制不住。

洋人肆虐,從天津到北京都有洋人的駐軍,距離紫禁城不遠就是洋人的軍營。洋人囂張到如此地步,國家顏面早就全無,根本無法服眾。

全國民變,除了席捲全國的保路運動和革命以外,甚至連北京眼皮下的天津也發生兵變。人民都認為滿清無能,地方官員也不遠支持這個無能的朝廷,垮臺幾乎是必然。

軍隊窩裡反,唯一可以依靠的袁世凱窩裡反,率領北洋軍反咬一口,逼宮奪權。

國家財政崩潰,揹負著沉重的庚子賠款,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焦頭爛額,根本無以為繼。

現在對於隆裕太后來說,無非兩條路,第一就是死撐。

別看現在袁世凱演戲跪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哭,一轉眼就能把你這個太后暗殺甚至大卸八塊。

如果想要依靠兵力鎮壓袁世凱,旗人組成的第一鎮,已經被老袁忽悠去武漢對付孫中山。

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回來了,也不是老袁的對手。

再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把老袁幹掉了,那麼南方各省宣佈獨立支持革命黨又怎麼辦?

如果老袁不控制大局,讓其他來人亂來,說不定全國斬殺滿清權貴,連溥儀都保不住性命。

那麼唯一可行的,就是第二了。

體面退位,讓出權力,好歹得了一個優待條款,首先滿清皇族沒事,其次還能獲得不少的錢財,最後皇城內價值連城的寶物也不會被抄走。

隆裕太后其實也算不錯,她知道大勢已去,自己又是才能平平,就退位讓賢。

如果是慈禧太后,估計還要藉機流亡,跑到哪個省繼續武力對抗,發動內戰,到時候又不知道會死多少中國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隆裕太后對國家是有功的。


薩沙


清朝末年,對於清王朝控制下的整個中國未來走向大體有兩種: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派以袁世凱為首的君主立憲改良派。本來君主立憲的走向是最為明朗的,但隨著清廷主要掌權皇族的一再敷衍,其實際是阻礙君主立憲。這引起全國資產階級的不滿,為逼迫朝廷儘快君主立憲,發動所謂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初衷是逼迫清廷讓步,將君主立憲實際性的展開。

辛亥革命打響之後的幾個月內,南方革命黨派與北方清廷新軍進行了多次談判。其中尤為重要的一條談判內容就是皇帝是否退位,是否優待皇室。此時,

袁世凱作為清廷權力的實際掌握者,其控制的新軍與南方革命黨派軍事力量持平。在辛亥革命之後的數十天內,出現這樣詭異的格局。南方革命黨人推選黎元洪為大都督,成立中華民國。而北方仍為皇帝治下的清王朝。此時清廷面對的有兩條道路。

第一條:退位,確保優待皇室。歷史證明,溥儀宣佈退位,得到民國政府優待。只是後來溥儀為張勳所誤,試圖復辟,後被馮玉祥趕出故宮。

第二條:拒不退位,死磕到底。此時的清王朝,實際權力在袁世凱的掌控之中,清朝新軍力量不容小覷。假使皇室拒不退位,而袁世凱又政治立場堅決。那麼,後來的歷史走向只能是南北內戰。短時間內,南北雙方力量持恆,不會出現太大的政治變革,只能維持南方中華民國,北方清王朝的局面。

但隨著南方革命的成功,北方必受影響。長時間來看,北方早晚會出現一個北方版的辛亥革命。屆時南北雙方政治意圖吻合,也就重新統一,建立中華民國。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清王朝拒絕退位可以暫時延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步伐,但其決定不了歷史走向。即使不退位,也會淹沒在歷史進程中,自取滅亡。


君之所見


如果不退位的話,他就是一具屍體,然後對外號稱皇帝駕崩,沒人會去說什麼,也沒有人敢說什麼,這就是所有末代皇帝的命運!沒有兵馬,沒有支持者,皇帝不過是個穿著滑稽的瘋人院院長。

在說到溥儀這個人的時候我們就得先提到一個人,光緒皇帝。光緒是被人毒死的!而且毒死他的可能就是袁世凱,因為光緒每次提起袁世凱都是咬牙切齒,而且發誓要把袁世凱千刀萬剮,這使得袁世凱只能選擇毒死光緒。

當時,慈禧死後的第一時刻袁世凱勢力就選擇密不發喪,然後毒死光緒。但是對外宣佈則是說慈禧賜死光緒,並擁立溥儀即位。其他人都知道怎麼個回事,但是沒人會去說什麼,都是直接裝不知道,不然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在溥儀退位的時候,他只有六歲,根本就是個擺架子的,真正掌權的是隆裕太后,隆裕太后知道光緒怎麼死的,篡位的人又是袁世凱,不敢抵抗,簽下退位詔書是唯一的選擇。


優己


歷史當然是不能假設的,因為歷史已經有了確定的結果。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歷史事件當中的部分要件,以對當時的歷史進行合理的推理。比如溥儀皇帝在1912年2月12日宣佈退位的。

假設以下,如果溥儀當時堅持不退位,不簽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如何呢?

當然,如果隆裕太后當時堅持不讓溥儀皇帝退位的話,以當時南方革命黨的實力來看,他們是沒有足夠的實力打到北方去,直搗黃龍的。也就是如果溥儀皇帝堅持不退位的話,南方革命黨是拿滿清皇室沒有辦法的。

不過,問題很有可能就會出在袁世凱及其黨羽那裡,袁世凱如果在得知隆裕太后堅持不肯退位的消息後,他一定會氣急敗壞,甚至不排除他會鋌而走險,因為袁世凱當時至少能控制北洋六鎮陸軍當中的四鎮,而且,在全國各地,袁世凱還有大量的政治盟友,所以,袁世凱一定會繼續威逼利誘,使得隆裕太后就範。

所以,即使隆裕太后繼續堅持不讓溥儀皇帝退位,以袁世凱的能力,也會遲早使滿清皇室退出歷史舞臺的。


青年史學家


假設溥儀在馮玉祥的強大壓力下真就不簽退位詔書,那溥儀很可能被槍斃了。

在當時馮玉祥已經在故宮門口架上大炮機槍,就等著溥儀一句話呢,馮玉祥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溥儀趕出皇宮,而些大兵可不管別的,只要馮玉祥一聲令下,就會端著槍殺進故宮,可不管什麼皇帝大臣,那樣一來不僅溥儀性命難保,而故宮可能要遭到浩劫。

當時溥儀還算識時務,乖乖的搬出了故宮,可是這件事後果也很嚴重,因為馮玉祥這麼做表面上看大快人心,可也等於民國政府失信了,因為溥儀退位時民國政府確實答應了溥儀的一些條件就包括居住在故宮,馮玉祥代表民國政府這麼做確實是失信了。

溥儀被趕出故宮後,肯定對民國政府恨之入骨,後來土肥圓一拉攏溥儀就去東北當漢奸皇帝去了,這和被馮玉祥趕他出故宮是有一定關係的。

溥儀做為滿清的末代皇帝,其實對歷史影響不大,溥儀對日本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東北當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但是作用不大,其實溥儀就是不被趕出故宮對歷史也不會有啥大影響。


天宇的文史情懷


溥儀做皇帝的時候,內憂外患。內部有袁世凱逼宮,外面有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起義。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簽退位詔書,很顯然,溥儀就只有死路一條。

晚晴最厲害的部隊就是北洋水師,當時的領導權已經不在皇帝手中了,軍權掌握在北洋軍閥袁世凱手裡。假如溥儀不退位,袁世凱若發動兵變,紫禁城估計會被血洗一遍,清朝皇室搞不好一個不留。清政府即便能抵禦,也是兩敗俱傷,最後還是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推翻。所以,清政府面對袁世凱的逼宮,皇室元老們無可奈何,只好妥協,被迫簽署《退位詔書》。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清政府其實也知道,大勢已去,宣佈退位是最好的結果,畢竟有那麼多的優待條件。清政府也不傻,在中國歷史上,前朝被推翻皇帝基本沒有好下場。歷史證明,溥儀選擇退位是正確的,不退位絕對是死。

在清朝歷史上,清朝完全可以笑傲世界。但是,從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不斷的賠款,政府窮得響噹噹,連後來戊戌變法的經費都沒有,這樣的政府哪裡還有救。在戊戌變法的時候本來可以迎來一個轉折,可惜權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總之,清政府基本沒有希望了。

我們可以從側面來看,當時清政府的軍權掌握在袁世凱手裡,清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剝奪他的軍權。即便有能力剝奪袁世凱的軍權,清政府也沒有能力領導北洋水師。可以說,袁世凱逼皇帝退位,反而救了他們一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