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的戰地電話線路是怎麼接通的?

溫唇sunshine187951144


二戰時候各國都是通過野戰電話系統搭建戰地電話網絡的,這種網絡最簡單的模式就是一根電話線加上兩個磁石搖把電話機的模式,複雜一點就需要一個20門或者40門的交換機了。


一根電線怎麼構成迴路了?很簡單了,另一頭接地就好了,大地是良導體就當做另一根線嘍。所以一般情況下,部隊進入陣地之後,普通士兵們開始挖掩體和交通壕,電話兵們就要開始忙碌的看地形和鋪設電話線了。


至於電話兵怎麼鋪設電話線,就看部隊的實力如何。


德軍初期比較有錢,多數電話兵有摩托車或者Kittkad這種小履帶摩托拉著一大卷電話線從團級指揮部出發向營級指揮部方向開始鋪設,當然有一根會通向師級指揮部,至於營連級別的指揮所基本靠著電話兵步行。為什麼?道理不復雜,當時一般情況下,一個團級的部隊展開的縱深大約是5公里左右,正面寬度也是5公里,如果靠著人步行揹負電話線卷,那麼就要花上兩個多小時,派出好幾個人。(一卷電話線有幾十斤重,而且長度也不足以到達,中間必須從同伴身上拿來備用的換一卷)。而營連級指揮所也就是相距一公里不到。按照三三制計算,團級指揮部的電話兵負擔有多大就可以想見了。


至於蘇軍比較窮(跟德軍比),摩托車有但是不多,但是多數時候用馬車,實在不成就只有多派人揹著若干卷電話線了。但是鋪設的架構基本也是一樣的。日軍也沒有好哪裡去。


電話線鋪完了,剩下的就是一頭接到電話線,另一頭接到交換機。當然這個交換機可不是今天的程控機,而是有人值守的那種,需要把插頭來回插接,具體什麼樣子可以看看老電影裡那些總機班的鏡頭。當然野戰交換機不可能那麼大容量也沒有那麼大,一般大小就是床頭櫃左右,一人揹著跑沒問題,還得有人揹著一個電瓶……


下級想用電話的時候就拿著話機上的搖把搖,帶動一個小發電機發出大約110伏的一個電壓脈衝,然後交換機那邊會振鈴,雙方通話時候交換機靠著電瓶,話機那頭靠乾電池。


一般來說,這種野戰線路是不會架空的,基本就是沿著路的方向直接鋪設在地上。打起來了確實可能也被炸斷,這時候就得派出電話兵查線續接。電話兵的傷亡也多數出現在這個時候,因為對方的炮火不會停,可是通訊就更不能停了。


曾經有過事例說,電話兵剛剛找到斷點,結果發現一頭電人,他立即想到這是上級在要電話,來不及接線就咬牙把兩個斷頭含在嘴裡,讓自己作為導體確保了通訊。


至於美軍野戰有線電話不是這麼重要,因為美國人土豪,無線電配發到了連級,朝鮮戰爭時候都到了排級單位。


千里巖


應"QZUSer226311847"邀答!

二戰時的戰地電話線路是怎麼接通的?

這是幾十年前的事情,提問這個話題,這輩人沒有經歷過,只能從網上查看或看電影中的故事,對於那時的電話線是怎麼接通的,我們就要圍繞這專業知識進行探討。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的通訊是十分落後的,一靠從敵人那裡奪,打下敵人的指揮部,不管電臺電話都要,俘虜一個通訊兵都能寶貝一樣對待,不斷奪取和武裝自已,如果一旦奪到電臺只有司令員可用,但那時雙方都有破譯密碼的能人,很不安全,解放戰爭中好多勝仗都靠了解敵情後取勝的。

隨著不斷打勝仗,連隊也武裝了普通的搖把式電話機,一般人只能人網上了解到實情,我不去查閱,因為我解剖過這種老式電話機,我老家還有幾臺、這種老電話的功能構造從抗日戰爭一直延用到九十年代,直到普及程控撥號。

戰爭中的通訊指揮部,看上去全是蜘蛛網樣的線,總部電話值班忙不開交,實際原理簡單,只要兩部電話就可互相接通對話。

材料:搖把發電機,我解剖過,還被一百多伏的電觸了一下,兩塊磁鐵中間是線圈繞的轉子,切割磁力線產生隨轉速變化的Hz,搖柄兩頭都有線路觸點,一搖彈簧前推觸點關閉話筒直接借兩根線輸出給對方話機振鈴,當對方拿起話機時轉換開關關閉振鈴,呼叫方手感到有短路後的吃力搖不動,就知道對方已接電話了。

雙方通話就是借用這兩根線相互轉振鈴與通話間的改變來完成的。

話筒是導電的碳精砂裝在陀螺形的金屬盒內,外層是薄膜,說話產生的聲波振動就變成交流信號通過兩線串聯輸出,進入3v電池,進入線繞變壓器初級,完成迴路,音頻變壓器產生放大信號,當雙方處於對話時,雙方的話機都同時把對話時產生音頻信號轉換輸送到兩根線上,就可互相對話了,如果首長要同時給多方下達命令就要指揮部通訊室插上插頭,【我這裡現在還在用】,如果只對一方講話,指揮員聯繫電話機接通。這種原理很簡單,隨便找點材料就可做出來。

戰地前線,首長要向各處下達命令,通訊兵要負責放暗線,沿路鋪放,如果一旦被對方偵察兵發現了電話線,那指揮部就危險了⚠️

為什麼電影中出現電話線被炸斷用雙手接,搖交流電時能通過雙手,導通,通話時把雙手吐上口水抓住兩斷線也能通話。

通訊兵是很危險的,一場仗打下來,敵人的炮火總會炸斷電線的,我家有人當過通訊兵,也帶回幾米電話線,是黑色的雙股鋼銅合一的,上百斤拉力不會斷,這種成大卷的線要靠通訊兵在敵情十分複雜中冒性命奔跑佈線,線斷了,冒著槍林彈雨也要去完成。

謝謝你的閱讀🙏!



許科雲



冰雹作為曾經的老兵,就題目中問題和大家來共同認識和了解一個特殊的兵種——有線通訊兵,直到今天在通訊設備設施發展迅速的現代戰場,有線通訊依然憑藉著其特殊的優勢存在著。可以說在人民軍隊的戰鬥序列裡,有線通訊兵最苦但也是體能最棒的。

二戰時八路軍電話線的連接了從總指揮部到各個師,再由師指揮部到團、營、連,可以說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通訊網絡,相對於無線通訊和電臺,有線通訊就變得更加的保密和牢固,所以直到今天各國軍隊依然沒有淘汰這個通訊方式。


有線通訊最大的優勢在於,不會被電磁或者電波干擾,能持續發揮其強大的通訊保障;相對於無線通訊,很難被敵方偵測到;具備一定的保密性,不易被敵竊聽;故障容易排除,尤其適應於固定陣地作戰中使用。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一個特殊的兵種,有線 通訊兵。有線通訊兵是一個很苦的專業,直到今天在我們的軍隊裡,說起有線通訊兵那都會偷來佩服的眼神,為何?

冰雹就和大家簡單說一下有線通訊兵的訓練。首先、爬杆是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能,野外作戰假設電話線很多時候需要高架,所以攀爬光滑的杆子就必須訓練;其次、大強度的體能訓練,往往有線兵要身背兩盤重約50斤的電話線,單盤長度500米進行五公里長跑;第三、進行500米收放線訓練,從開始打結固定到放線再到回跑收線,開會1000米,2分鐘之內完成;第四、千米綜合作業,這個訓練也被稱之為“洗桑拿”;第五、各類打結訓練;第六、眾多的理論知識訓練;第七、各類故障的排除;第八、班途架設,這個就是野外的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的電話假設。


看了以上相信大家就會有了一個很直觀的感覺,有線通訊兵依靠自己強有力的身體素質和軍事技能將一盤一盤的電話線連接起來,確保了各級指揮部的通訊暢通,使各類戰場信息得以上傳下達,從而保障了勝利。


冰雹藍天


都知道二戰時期八路軍的條件艱難,往往還都是打游擊戰,大多數通訊靠雙腿來跑,成規模的部隊有通訊兵揹著電臺來回跑,也有人使用信鴿通訊的。

我們從影視作品和抗戰歷史上,幾乎看不到拉電話線的軍人,但就是有這麼一群八路軍,在艱苦的條件下,利用僅有的通訊設備和一捆捆收繳來的電話線,串聯起了抗戰的通訊。

他們就是八路軍裡的電話兵。

可以說他們是戰場上最默默無聞,也最重要的一部分軍人,他們面臨的壓力往往是致命的。

日本人最痛恨的往往不是衝鋒在前的勇士,反而是奔波在戰場的電話兵,一旦抓到八路軍的電話兵往往就是殺無赦,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默默無聞的軍人是戰場上的信鴿,沒有他們軍與軍之間,前方與後方之間就會失去聯絡,就無法指揮作戰。

他們經常穿插在戰場上,揹著一捆捆電話線隨時架線,隨時保持戰場通訊的正常聯絡,電話雖然是手搖的,但卻是戰場上少有的高科技產品。

由此可見八路軍當時還是很重視科學的。

當然了,當時能夠配備電話的部隊畢竟是少數,更多的還是要靠雙腿跑著保持戰場的通訊正常。

不管結果如何,戰場上的電話兵以及通訊兵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李阿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的戰地通訊,就是有線電話和無線電。

距離較遠的部隊,比如師和師,旅和旅,一般採用無線電通訊。

常見的是無線電電報。

但當年的無線電報比較落後,容易受到地形和天氣的影響,導致通訊中斷或者收發失敗。

同時,因為敵人肯定會竊聽無線電報,還必須繁雜的加密和解密,效率不高。

所以,一線師旅一下的指揮,基本依靠效率更高的有線電話。

有線電話很簡單,其實就是拉電話線到團部、營部甚至連部。

這種通訊有很多有點:第一不會洩密,因為敵人無法竊聽有線電話;第二通話質量高;第三可以及時下達命令,沒有延時出現。

不過,缺點也是很明顯的。

打仗的時候,部隊不可能靠的很近,這就要電話兵人工拉出很長的電話線,有時候一拉就是幾公里。

電話兵工作辛苦尚且其次,一旦打仗,電話線很容易被炸斷,這就需要電話兵火線上架線。

這是極為危險的,甚至比通訊兵跑步傳達命令還危險。

因為通訊兵可以靈活選擇路線,繞過敵人火力點。而電話兵為了恢復電話線,明知道這裡暴露在敵人火力下,仍然必須佈線。

同時,敵人的狙擊手的頭號目標,就是電話兵。

所以,電話兵傷亡也是很大的。

舉一個例子:上甘嶺戰役時,秦基偉軍長通過電話與困守坑道的部隊通話。他剛說了幾句客套話,想鼓勵一些官兵,那邊電話兵毫不客氣地打斷他:“首長,別囉嗦了!揀要緊的說,先下命令吧!”一名電話兵敢和軍長這樣說話,不但搶白還說他囉嗦?為什麼這麼大膽?秦基偉自己的說法就可以解釋:“這個電話兵做得對啊!那時犧牲了很多電話兵,也很難保障電話長時間通暢。我們打電話,只能搶一句算一句。”


薩沙


簡單來說就是依靠最傳統的有線連接,再說的更清晰一點,就是二戰影視劇中,頻繁出現的手搖式電話機,這在二戰期間是很多戰場的主要通信工具。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電臺已經普遍推廣,二戰中期又出現了無線電步話機,部隊之間的通信已經開始向無線化發展,但畢竟在那個時代,電臺和步話機仍然屬於高檔設備,雖然大量裝備,但卻難以普及到基層部隊,即便二戰戰場財大氣粗的歐洲戰線,歐美部隊也難以將無線電設備裝備到最基層的單位,因此,有線電話仍然是二戰戰場的常用通信設備。



加上無線電臺畢竟屬於尖端設備,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才能使用,實際使用中又容易受到電信干擾、電信偵測、甚至密碼洩露,雖然設備高端保密性更強,但技術要求和風險性也較高,比起傳統實用的有線電話,後者更方便裝備在基層部隊當中。



至於如何接通,如果是大戰場,那有線電話的接通跟城市電話相差不多,各陣地的電話普遍接通到總檯通訊站,再由通訊總站分撥到接聽電話的兩個相鄰單位,有線電話的優勢在於方便,必要情況下甚至可以接通到班級單位,但在戰場上最大的缺陷是容易受到破壞,暴露在戰場地面上的電話線隨時有被炮火摧毀的可能,一旦通訊中斷,就只能派通訊兵延電話線路查詢,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這種維修模式對通訊兵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甚至在巷戰和對峙階段,敵方會專門對電話線進行破壞,然後等待殺傷前來維修的通訊兵,甚至在上世紀80年代的兩山輪戰時期,我軍前線部隊和偵察兵也經常採用此手段對越南通訊兵進行殺傷和抓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