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在軍事上有最大失誤的是哪場戰役?

我說真話但不違法


比較明顯的失誤是,“鷹日計劃”中,希特勒對倫敦轟炸策略的變更。持續了一年多的“鷹日計劃”雖然讓英國備受打擊,但是也消耗了大量德國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基於英國先進的雷達技術,和本土作戰優勢,德國每次行動的損失都是英國的一倍以上,而且,在改為“夜襲倫敦”以後,讓本來就強勢的英國皇家空軍在白天有了修整和喘息的機會,為後來盟軍的反攻養精蓄銳。

1940年7月,德國軍隊發動的法蘭西戰役結束,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等國全都被德國征服,整個西歐只剩下英國還在抵抗。這時,希特勒向英國示意,不著急打,可以坐下來談談。希特勒認為英國在歷史上一直是世界強國,殖民地遍佈全世界,不一定征服得了。況且德國的主要敵人是蘇聯,對英國先嚇唬嚇唬,只要英國表示不再與德國為敵,把全球的殖民地分給德國一部分,就可以簽訂和平條約。不料,英國新任首相丘吉爾壓根不理希特勒那一套。

從地理上看,英吉利海峽是德國人無法逾越的進攻屏障,而且,餓死的駱駝比馬大,衰落中的“日不落帝國”幾百年以來的強勢作風和海權優勢仍然堅挺。同時,德國缺乏大規模兩棲作戰的經驗和能力。所以,希特勒放棄了登錄英國的“海獅”計劃,1940年的8月2日,向德國空軍下達了“鷹日計劃”的作戰命令,德國空軍全線出擊,對英國本土開始了一輪強烈的轟炸。

然而納粹德國沒有充分意識到,英國在空戰中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英國掌握甚至壟斷了當時還鮮為人知的雷達技術,裝備了比較先進的雷達系統,組建了雷達部隊。1940年7月,英國全國共建有雷達站51座,其中東南沿海地區有38座,形成了嚴密的雷達警戒體系。二戰中英國的雷達指揮總部,一群女兵根據定位信息,把地圖上的標誌推來推去。


但反觀德國,他們對雷達的認知非常有限,也沒得到高層的足夠重視,40年初,甚至德國的防空部隊也都不瞭解雷達具體到底是個什麼東東。直到經歷了慘重的損失以後才開始下大力氣搞雷達科技。比如幾年後的1944年諾曼底登陸作戰,全程都充斥著電子對抗(下圖)。

咱們再回到1940年,雷達技術的領先讓英軍掌握了先機,英國通過雷達的早期預警和調度,以少擊多,德國飛機在歐洲大陸一起飛就被雷達跟蹤定位,空戰戰場成了半透明的,所以,幾乎每次空戰中,英國皇家空軍的損失都遠小於德軍。而且,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強大的軍工能力可以迅速補充飛機的戰損,跳傘的飛行員也基本會降落在本土,飛行員一旦被擊落逃生可以很快得到本國的救助,回去換架飛機接著打。

而且,德國轟炸機是遠程奔襲,必須得伴有成倍的戰鬥機一路護航,所以,德國空襲動用了大批轟炸機和戰鬥機,而本土作戰的英國空軍幾乎全是戰鬥機,所以德空軍的規模和成本都遠遠大於英軍。

此外,德國的飛行員只要飛機墜落就回不去了,英國損失的是飛機而德國損失的是飛機加飛行員,打著打著就耗不起了,最後只能放棄轟炸英國的計劃,但是德國的有生力量和戰略資源已經被英國消耗了大半。每次的襲擊,德國都要付出成倍的代價,就算勝了,也只能說是“慘勝”。

比如,在不列顛空戰時,英國是空地聯合抗擊德軍,有主場優勢,所以德國空軍是同時和皇家空軍、防空部隊交戰。


英國二戰時期的早期預警雷達陣地

於是,求勝心切的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就又想出了一招,即:改變戰鬥目標,對英國倫敦發起夜晚空襲,認為這樣不但能有效打擊英國本土,還能增加英國老百姓的恐慌感,讓英吉利人民精神垮掉,主動投降。於是,1940年的9月7日,德國開始大規模的夜襲倫敦。

然而,在大轟炸中,雖然倫敦、考文垂、伯明翰、曼徹斯特、利物浦、普利茅斯等幾個大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火海中,受到嚴重損失,人民傷亡慘重。但是,因為德國是晚上對英國城市進行無差別轟炸,反而給了英國白天修整備戰的喘息機會,這樣作為戰爭有生力量的英國空軍卻保存了下來,轟炸不僅沒能有效摧毀英國的戰爭潛力,沒有擊垮英國人的抵抗意志,反而充分激起了英國人民的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英倫三島,甚至英殖民地的各族人民空前團結,納粹淪陷區的各種精英和專業人才也紛紛加入英軍,彌補了空戰中的人才損失。

法國著名作家、外交官羅曼·加里的自傳體小說《童年的許諾》裡面的男主人公就是在法國淪陷後與同伴相約,冒著生命危險私自駕駛飛機,越過海峽投奔了英國,在之後的空戰中還立了大功。
轟炸中,在倫敦地鐵站臺上過夜的市民,仍然笑對鏡頭。
廢墟上用瓷器淡定的喝下午茶
一夜的轟炸後,送牛奶工人在廢墟上精神飽滿的按時工作。

比如,在1940年7月至10月不列顛之戰的最關鍵階段中,德軍出動飛機共約4.6萬架次,投彈約6萬噸,被擊落各型飛機1733架,被擊傷943架,損失空勤人員約6000人。英國空軍損失飛機915架,飛行員414人,英德雙方飛機損失比0.527:1,飛行員損失比0.069:1。

到了1941年10月,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鷹日計劃”,開始專心實踐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正是英國的堅持抗戰,和蘇聯一起把德軍拖入了致命的持久戰,而且成為日後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跳板,讓德軍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困境。因此,到了二戰的相持階段,德國四面臨敵,從挪威到北非,廣大的東歐、蘇聯佔領地,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到處都需要分配空軍,空軍的動能分散各地,但是此時的空軍已經不比開戰之初了,富有經驗的飛行員也非常短缺,加上燃油供給出現危機,制空權自然難以確保。沒有了制空權,地面的裝甲部隊幾乎就等於在“裸奔”。

所以,“鷹日計劃”的不列顛空戰,看似轟轟烈烈,實際上是德國戰爭潛力的一種巨大消耗,在戰爭初期就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縱觀二戰的德國每一次的軍事行動,希特勒幾乎是參與了每一場戰役的軍事會議。

在起初德軍橫掃西歐的階段,他與參某本部以及軍事指揮員的意見還是基本一致而沒有大的不同意見。


敦刻爾克海灘的英軍

但隨著以後戰事的發生,他與德軍將領的不和意見也越來越大,甚至於古德里安等人不得不指責他瞎干涉瞎指揮等,以致在戰後所有的德軍將領都把戰爭失敗的責任都一股腦的推在他身上。

其實這是不公平的,希特勒所發動的戰爭固然邪惡,但就其戰略戰術水平的分析來說,有些地方還是可圈可點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推進時,他命令暫停一下對莫斯科的進攻,轉而命令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圍殲蘇聯基輔方面軍,這件事情從戰略層面上講的話應該是正確的。

德軍將領雖然一再反對和不服,但事實的正確與否應該是來自於對手的評價。

蘇聯元帥朱可夫在率軍攻打柏林之前,前鋒部隊已挺進奧得河,距離柏林僅六十多公里,只一天的路程。

但朱可夫元帥卻命令部隊停止前進,轉而掉頭攻打側翼的九十萬德軍部隊,待解決這股敵人之後柏林方面的德軍已經完成了防禦工作,以致使得蘇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但在戰後對這一事件進行評估時,科涅夫元帥和朱可夫元帥一直認為這次行動是對的。

這與當初希特勒命令暫停對莫斯科的進攻轉而圍殲基輔蘇軍如同出一轍,從而說明希特勒還是有一定的戰略思維的。

希特勒在進行西歐戰役時,總體上來說與德軍將領的意見還是沒有大的分岐和不同,比如慧眼賞識隆美爾、採用曼施坦因的計劃越過阿登山區從背後進攻法國等。

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希特勒與德軍將領的分歧越來越嚴重,自莫斯科戰役開始一直到蘇軍打進德國境內。


轟炸倫敦

最嚴重的一次是東普魯士戰役時與古德里安的爭執,當時氣得古德里安眼睛通紅一步步逼向希特勒!

從莫斯科戰役再到斯大林格勒戰役,繼而後來的庫爾斯克大會戰,應該說希特勒對每一場戰役都進行了或多或少的干涉。

不管正確與否,在當時這也是不得已而採取的步驟。即便是錯的,但在當時來說至少是對的,因為除此之外實在是沒有很好的其它選擇!

但如果說希特勒犯得最致命的最嚴重的一次錯誤,應當是英法聯軍敗退敦刻爾克的海灘之時。

這本是一次聚殲英法聯軍有生力量的一次最好機會,應該說就是因為莫名其妙的一個愚蠢命令,致使英國首相丘吉爾緊急啟動“發電機”計劃,將三十多萬英軍部隊搶過英吉利海峽。

再次是攻打英國的“海獅計劃”半路夭折就進攻蘇聯,如果當初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英國,就會避免了後來的英美戰略轟炸機轟炸德國、就會避免了英美盟軍諾曼底登陸、就會避免了英美盟軍強度萊茵河、就會避免了阿登戰役。

想想看,就因為沒有解決英國問題,耗費了多少德國的軍力?

就因為沒有解決英國問題,致使英國成為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或許德國的海軍不夠強大,但他有出色的空軍部隊,如果拿出用於東線戰場三分之一的力量,拿下英國應該是沒問題。

如果拿下了英國,就不會出現美軍參戰的可能,那時全力以赴進攻蘇聯,估計應該是能解決蘇聯問題的。

所以我認為希特勒犯的最大的戰役失誤就是沒有根除解決英國問題!


東西方不敗i


從軍事角度而言,希特勒最大的失誤應該是在1942年南翼的整個夏季攻勢,即斯大林格勒方向和高加索方向上的作戰。理由如下:

1942年的德軍東線德軍的實際控制權已經徹底落入了希特勒的手中,所謂的陸軍總司令部已經徹底淪為希特勒的‘’參謀部‘’,失去了對重大戰略問題的決定權。而希特勒不止在全局把握東線的戰局,而且親自負責了兩大方向上進攻的一個,即兼任了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司令,而且對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作戰也進行了嚴厲的干預,主力的第6集團軍實際是在接受希特勒的直接指揮,B集團軍群司令部基本形同虛設。所以這場戰役實質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



這場攻勢最終以德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因為在此之前儘管德軍會遭遇重大損失,但基本都取得了一定的戰果。而1942年德軍經過了一年的苦戰,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部隊,而且最終退回了其原來的戰線,既沒有達到殲滅蘇軍主力的目的,也沒有佔領新的戰略要地。更為重要的是1942年是東線最關鍵的一年,德軍的素質優勢很大,蘇軍仍舊沒有從初期的慘重損失恢復過來,部隊作戰能力很差,假使德軍能在1942年再次重創蘇軍,那麼對於蘇軍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尤其在士氣方面。相反的是蘇軍經過一年的艱苦防禦和後期的戰略大反攻,部隊整體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尤其在士氣方面,指揮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希特勒對於整個南翼戰局的把握存在重大失誤,即沒能認識到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的孰輕孰重。高加索地區的德軍A集團軍群必須依靠斯大林格勒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掩護,如果B集團軍群戰敗撤退,那麼A集團軍群的後路就整個暴露給蘇軍,只能被迫撤退。而假使A集團軍群戰敗撤退,那麼有B集團軍群在側翼的掩護,A集團軍群的後路得到保證就可以安然撤退。所以一旦斯大林格勒的戰事陷入危局那麼整個德軍南翼就有崩潰的危險,德軍必須放棄在高加索地區的深入,轉而將A集團軍群主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地區,恢復態勢,如此即使戰線有所收縮,也是完整的,蘇軍無法包圍殲滅德軍主力。而希特勒始終都不願意讓A集團軍群撤退回援,直到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徹底崩潰,A集團軍群后路即將被斷,才最終下令撤退,但敗局已定,為時已晚。

所以僅就軍事角度而言,在希特勒第一次親自指揮的大型戰役中,也是德軍同蘇軍實力差距很小的的情況下,德軍遭遇了嚴重的挫敗,東線陷入相持的階段,這對於資源匱乏的德國來說是致命的。


小小狼王


第聶伯河會戰。

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失敗以後,蘇軍在烏克蘭地區集結數百萬兵力,大規模進攻德南方集團軍群防線。

此時曼施坦因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為應對烏克蘭危如累卵的局勢,他苦心為德軍思考下一步作戰方案,主體戰略即放棄一城一地得失,運用德軍優勢集結精銳裝甲集團軍機動兵力,消滅蘇軍冒進集團。這和哈爾剋夫反擊戰類似,但這是戰略層面的計劃。

曼施坦因這個計劃符合德軍目前的實際能力和現實情況,庫爾斯克會戰失利,意大利局勢危急,德軍兵力捉襟見肘,已喪失主動權。然而,希特勒完全不同意這種方案,他主張堅守已有防線,在整個第聶伯河地區構建黑豹防線,儘管最高統帥部將數量龐大的裝甲師和航空兵分配到這一地區,但有限的機動兵力被分散到整個防線,局部地區難以集結足夠的反擊力量。

烏克蘭會戰,德軍野戰集團在蘇軍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下損失殆盡

然而最糟糕的是,1944年,為了穩住已有防線,防禦蘇軍在烏克蘭地區的瘋狂進攻,整個蘇德戰場的德軍核心裝甲力量和航空兵都被部署到這一地區,中央集團軍群被嚴重削弱,就在烏克蘭地區德軍守在防線後等著蘇軍再一次進攻時,蘇軍將注意力集中在了白俄羅斯,巴格拉季昂行動開始……


Ihowooooo


莫斯科保衛戰,計劃兵分三路直取蘇聯首都莫斯科,德國中央坦克集群,擔當中路先鋒,直取莫斯科,由於速度過快,裝甲之父的古德里安的中央坦克集群,提前半小時到達莫斯科郊外三十公里處,古德里安的望遠鏡看到了莫斯科紅場和克里姆林宮,他馬上致電希特勒是否直取莫斯科,快速拿下蘇國都,蘇聯就完蛋了,但希特勒致電古德里安停止前進,左右兩益跟不止,必須等待,這是他犯下的兵家之大揀,應該下令直搗黃龍莫斯科,蘇聯就不戰而亡。


血染的功勳


敦刻爾克戰役(沒能徹底全殲英法聯軍,為日後反攻建立條件)不列顛空戰(損失大量優秀戰機和飛行員以及大量資源)庫爾斯克戰役(德蘇決戰)


_92190397


蘇德交戰之初,沒有及時最大限度利用初戰勢如破竹之勢,一戰下而下莫斯科城,讓整個蘇聯抵抗力量陷於群龍無首,遂個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結果讓嚴重失敗的蘇聯始終以國家的統一完整的形式處於有效的有組織的抵抗,並接受源源不斷的美英軍援,迅速轉變有效的戰略防禦與反攻戰略資源,使得蘇軍愈戰軍隊愈多、武器彈藥愈充足,最終全面展開勝利大反攻。


高友峰1


不列顛之戰是最大的失誤,沒有佔領英國,也沒有迫使英國屈服,空軍反而損失極大。當西線不能速決,閃電戰的優勢發揮不出來,一進入相持階段,資源特別是石油產量跟不上,不得不發動對蘇聯戰爭,奪取北高加索油氣區,對蘇聯戰爭是以戰養戰的需要。英國的抗爭精神如同東方不屈的中國一樣,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鬥志。至於後來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錯誤戰略下的產物,失敗是早晚的事兒。


九霄劍氣


都說沒解決英國是錯誤,可是德國海軍的實力沒法解決,靠空襲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今天,美國空襲完還得派地面部隊,何況當年?最大失誤是連續戰爭,如果修生養息一陣,先建歐洲帝國,在擴張,沒準歷史就該寫。


冬之鷹1


我個人的傾向是,希特勒犯的最致命、最嚴重的戰術性錯誤是敦刻爾克之戰,陸軍沒有對英軍有生力量進行最後一擊。至此,以後的所有戰役都留下最大的隱患,進而陷入兩線作戰。

德軍得意忘形,沒有繼續發揮它最具優勢的坦克陸軍,犯了嚴重的戰術性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