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必讀《官術經》,官場生存的開悟之作,爲人處世的必知守則

《官術經》北宋王安石

《官術經》系古籍專家馬樹全先生有關傳統謀略學中最有價值的整理,為人,為官,處世有方。也就是“術”。該書是對中國官場文化關於“術”之思想精華的集成,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偽術、媚術、攻術、守術、褒術、貶術、柔術、變術,每一個“術”字,它都關乎一個人的勝敗榮辱:對於大人物來說,一個“術”字決定其是平凡還是偉大:對於一個平凡人來說,它決定其可成功還是失敗。晚清大學士曾國藩讚歎道:“官術第一,世之僅見!”

官場必讀《官術經》,官場生存的開悟之作,為人處世的必知守則

《官術經》讓你明白封建官場的為官之術向來是秘而不宣的,而為官者又是無術不成的,“官術”不僅是做官的學問,更是做人的學問.它對一個人的品德、學識、修養、智慧、才能要求是很高的,特別在“悟性”方面。它要求更高,如果為官者只有“感性”和“理性”,卻缺乏“悟性”,那麼他就難有大的成就。不在這諸多方面全面建構,便不是真正的為官之術;深入不到本質的“官術”,註定是膚淺的,也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

官場生存的開悟之作,為人處世的必知守則“官術第一,世之僅見!”

——曾國藩

變術:吉談可委婉.行事當思變

柔術:以柔能克剛,弱亦能制狂

貶術:奸邪貶無赦,誣陷亦要防

褒術:誇獎當橋樑,被贊做動力

守術:保全守為重,順從可避禍

攻術:明取要謹慎,暗攻多提防

媚術:小人好諂媚,君子揚其長

偽術:偽詐多惑人,明眼辯是非

官術經原文:

偽術卷

大偽欺天也,小偽欺人也。上惡憂,奸好詭。無誠人莠,偽者善言,智者矣偽。人惑功成,人識身危矣。

媚術卷

上明諱媚焉,下愚拒奉焉。求寵必自苦,違心必自損。誤人不諫,護己不逆媚上者欺下,示親者智強。事大言少,官現行斂也。

攻術卷

治患戒忍也,防患戒疏也。上不臨險,士不與亂。以勢壓狂,以情馭眾。君子明攻,小人暗較。人謬可擊,無謬可設矣。

守術卷

身正逾智也,神謙逾功也。君子明勢,智者識害。上心必察,官戒必知。直者難保,巧者不蹶。無貪無否,無用無折矣。

褒術卷

旌忠必治奸也,鑑善必苛查也。仁者犯險,德者不巧。;小人無善意,明主倚厚賞。外恭固內詐,內智固外愚。民怨者不褒,惠民者不朽焉。

貶術卷

上威在貶焉,下福在明焉。士必攝之,敵必驅之,忠必汙之,良必非之。貴不擔過,奸不顯跡。偽代其實,迫勝其刑也。

柔術卷

無柔則卻也,無爭則德也。賤以剛敗,貴以慢辱。除奸莫張,從俗勿犯。愚不識計,智不示惡。君子以柔治亂,小人以柔求利矣。

變術卷

善變者常榮焉,釋怨渣滓不困焉。君子不改其骨,小人不改其恥。惡習必禁,警語必迂。隱惡無幸,疑人無謀。察情知變,守道不變矣。

偽術卷

以偽裝愚弄世人的野心家

小人以偽術取得榮寵

不明智者總是好喜惡憂

慣好詭詐者多是奸人

純淨之人看重良知

醜惡之人的“誠信”偽裝

“慷慨激昂”的誣陷

讓小人擔“大任”

以假亂真的“精妙”偽術

偽術不可濫用

媚術卷

娛人心志是小人的招牌陷阱

被吹捧的快感

野心下的求幸之態

要憑良心做事

錯上加錯的諂媚

順從的安全者

相信諂媚會陷己於不測

強敵也會在諂媚下倒戈

一吐為快並非好事

高姿態惹的禍

攻術卷

事關根本的問題不能姑息

疏漏下的禍患

被攻擊的目標

盲目的策劃

以氣勢壓倒狂妄之人

太較真也是拖累

明白的暗示

不給小人留下口實

經不起煽風點火的破綻

被安排的過錯

守術卷

行善是最大的智慧

謙遜最易出功勞

不做無謂的抗爭

保住根本才是最明智的

機會是留意出來的

誘餌面前先保安全

正直的人更要懂得防守

委曲求全的智慧

貪心會讓人失去判斷力

故作愚笨的智慧

褒術卷

善行需要鼓勵

偽君子最難辨

“冒險”的仁義

德行重於智慧

偽詐的讚美不可信

以“厚賞”收服人心

外恭內奸的人最兇險

善心可以溫暖邪惡

平患民怨的犧牲品

仁德是不朽的

貶術卷

惡行不會長久

跟著正義前行

殘酷的“名節”之苦

陰招下無用的名望

死在讒言下的忠心

和小人沒商量的餘地

不明真相的替罪羊

隱形的奸計

“鐵證如山”的背後

小人的“親情”牌

柔術卷

小人面前要“留一口”

無爭必有得

以情克剛

傲慢毫無益處

對付小人更要講究策略

“異類”的悲哀

深藏不露的柔術

好心的背後

以柔治亂

無過也是功

變術卷

迎合人心的“不倒翁”

放下小怨,顧全大局

不變的傲骨

小人不惜親情

賢人不染惡習

牽強附會的巧言

罪惡要敢於承認

猜疑會失掉人心

清談誤國

喪心病狂的下場

公務員必讀,官場第一鉅著:《官術經》

《官術經》簡介

封建官場的為官之術向來是秘而不宣的,而為官者又是無術不成的,但是封建官場黑暗,現實殘酷,闡釋為官之術,官者可能會招來禍患,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官術”典籍甚少,卻求者甚眾的原因。“官術”不僅是做官的學問,更是做人的學問,它對一個人的品德、學識、修養、智慧、才能要求是很高的,特別在“悟性”方面,它要求更高,如果為官者只有“感性”和“理性”,卻缺乏“悟性”,那麼他就難有大的成就。不在這諸多方面全面建構,便不是真正的為官之術;深入不到本質的“官術”,註定是膚淺的,也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

官術經——偽術

偽裝,是在掩蓋真相的情況下求得利好的重要方法之一。與人交往,進行社會聯繫,免不了要發生交鋒,尤其是面對面的時候,偽裝便暗暗生出。自古擅長鑽營的人,多喜好偽裝,因此也才有了名目繁多的偽術。小人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最善於違背事實真相的“造假偽裝”,這是他們的標籤之一;君子在萬不得已的時候,也會選擇善意的謊言,來力挽狂瀾。偽術是必要的,但要分場合和目的,要分人,跟小人用不著客氣,對於工於心計的偽裝,大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然,也要善於識別小人的偽術,尤其是自詡為君子的小人,更要提防,這最容易讓人迷惑中計,不辨真偽。

故事案例:以偽裝愚弄世人的野心家

西漢末年,奸臣王莽把持朝政大權,日夜盤算如何篡奪漢室江山。

一次,漢平帝病重,王莽把禱告的文辭寫在簡冊上,到祭祀天地和五帝的地方,請求治好平帝的病。為了掩飾自己的野心,他公開說願意以自己的性命代替平帝去死。熟知他為人的大臣只能暗自嘆息,他們私下說:

“王莽虛情假意,不放過任何機會宣揚自己的忠心,他這樣做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啊!大漢江山越來越危險了。”

王莽急於篡位,他對心腹說:

“我的仁德天下皆知,難道還有什麼欠缺之處嗎?”

一位心腹小聲道:

“大人仁德已備,但這樣尚難令天下歸心,大人當謀奇計才是。”

王莽一愣,發問道:

“我該做的都做了,還有何事能增加我的人氣聲望呢?”

心腹回答道:

“仁德之事,雖然難為,但凡人皆可做到,這並不稀罕。大人要尊貴無比,必要上承天命,以示與眾不同。一旦有了天命依託,大人方算成功。”

王莽心知肚明,連連點頭。

不久,便有人上奏說:

“武功縣和孟通淘水井,挖出一塊白石,上圓下方,石頭上有紅色文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王莽忙將此奏書傳於群臣觀看,他故作嚴肅道:

“這樣的事我並不相信,讓你們知曉,我只是想聽聽你們的看法。”

群臣默不作聲,良久,一位工於獻媚的大臣說:

“此乃天意,又豈是我等凡人可以測度的呢?大人既有天命在身,就擔當起大任,方不負上天所託。”

王莽故作推辭,對眾臣說:

“這件事固是奇怪,但也不可盡信,你們還是不要外傳為好。”

有人將此事報於太后,太后說:

“這是惑亂天下,怎可實行呢?天命在漢,絕不是王氏。”

從此,符命大興,各種奇聞怪事一一而出,令人真假難辨。

太保王舜對太后說:

“天下歸心於王莽,連上天都連見異相,看來這是人力難以阻止的。太后不如順了天意民願,免生大禍。”

王舜連哄帶嚇,太后一時沒有了主見。在群臣勸諫之下,她只好同意讓王莽為“攝皇帝”,做了代理皇帝。

做了三年代理皇帝,王莽心猶不足,整日心事重重。有人猜出了他的心意,於是便私下安排符命之事。很快,廣饒侯劉京便上奏說:

“齊郡冒出一口新井,水流如注,色發五彩,這是大吉之兆啊!”

車騎將軍扈雲又奏報說:

“巴郡發現一頭石牛,白日安坐,夜裡遊走。”

太保屬官臧鴻再報說:

“扶風雍縣掘出一塊怪石,夜鳴人聲,似說天下當歸王氏。”

王莽喜氣洋洋,頓感精神百倍,他對群臣說:

“天降祥瑞,連呈異相,可見上天不滿漢室,當立新朝。我無德無能,無奈上天催迫,我雖不願意,但也不得不勉為其難了。”

王莽以上天弄人,加之大權在手,誰也不敢表示異議。王莽奏報太后知曉,他故作鎮定地說:

“太后一向敬天愛民,時下上天眷顧有變,太后也不可固執了。我順天而行,這也是我必須要做的事。”

始建國元年(9年)正月初一,王莽廢漢,建立了新朝。

官術經——媚術

諂媚,是為君子所不齒的行為。然而在社交場合中,諂媚也無處不在。諂媚之術的由來,源於人們善於聽取吹捧的受用心理,尤其是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的言語,入耳即欣喜,這是人之常情。媚術是邀功請賞的重要手段,贏得他人,尤其是對自己至關重要的人物的歡心,對自己的榮升和騰達很有助益,所以,媚術自古以來就橫行天下,任何一個時代都不乏使用者。當然,如果媚術是用來達到積極的目的,無可厚非,如果是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損毀他人,就是小人的嘴臉了。媚術除了可以固榮取寵以外,還可以保護自身。適當地取悅對方,這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完全對媚術不屑一顧,也是不可取的,因此觸怒他人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就不值得了。

故事案例:娛人心志是小人的招牌陷阱

仇士良作為唐朝後期的大宦官,幹盡了壞事,卻始終得寵。他專權二十多年,晚年因病退休時,他對前來送行的宦官們說:

“侍奉天子,寵信不衰,你們想聽聽老夫的經驗之談嗎?”

仇士良有此一說,實是有感從前這些小宦官曾就此話題多次向他求教所發。那時,他心有顧忌,才屢屢不肯作答;如今,功成身退,他不想再隱瞞什麼了。

仇士良為小宦官時,受盡了屈辱,稍有不順,便會受到比他資格老的宦官毒打。起初,他還有不忿;後來,一個老宦官對他說:

“你這個樣子,簡直像正人君子的行為了,怎麼能在宮中混下去呢?你不要氣憤,也不要感到不公,要忍耐下去,要像沒事一樣。為什麼我這麼說呢?因為我從前也有過你這樣的經歷,結果我不肯屈服,險些喪命啊!要想混出個人樣,這些遭遇都是難免的,你現在最該學習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如何贏得總管的歡心。”

仇士良不乏聰明,經此教訓,他牢記在心了。

漸漸,他的心思全都用在了逢迎總管之事上,多有創見,百無禁忌,終於爬上了高位,做了宦官頭目。

仇士良今日欲講真言,眾宦官盼望已久,俱是屏住聲息,生怕漏掉一字。仇士良躊躇滿志,遂道:

“皇上是我們的主子,侍奉他沒有妙法是不行的。一味地討好取悅,那是人人都能做的事,不足為奇。老夫以為,要想權勢不衰,還是要從根本上入手。怎麼辦呢?說來簡單,那就是引導皇上貪玩遊樂,不務正事,不讓他閒暇下來,否則,皇上閒時讀書,和有學問的大臣會面,那他的才智就深遠了,就不會聲色犬馬了,我們也迷惑不住他了。所以說,惑其心志最為關鍵,誘其享樂最不可廢,使其昏昏最為我用。如此一來,皇上的一切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還愁富貴不久長嗎?”

官術經——攻術

攻術,是一種出擊的手段。在事關根本的問題上,人們一定要有積極主動的精神,為自己贏得時間和迴旋的餘地。為此,有不少自私的人,為了一己私利肆意挑起事端,先行發難,來整治他們心目中的“敵人”。要提防他人的惡意攻擊,不能不對攻術有所察覺,這首先就要善於保護自己,不要輕易就情感外露而讓自己成為被攻擊的目標,不要被人抓住軟肋。對於狂妄之人,也不能妥協,運用智慧與其周旋,攻其不備,滅滅其囂張的氣焰。當然,整治他人不能單純依賴攻術,藉助仁慈之舉,效果會更好。攻術,作為為人處世的手段,不可不知,也不可濫用。

故事案例:事關根本的問題不能姑息

唐憲宗即位不久,一次,他召見宰相李吉甫,問他說:

“朕初登大寶,施政當以何事為先呢?”

李吉甫目現隱憂,他直言道:

“國事千頭萬緒,但依臣看來,還是以治吏一事最為緊要。”

唐憲宗心中一動,馬上說:

“卿之所見,深合朕意,卿不妨詳盡道來。”

李吉甫深受鼓舞,於是說:

“陛下雄心萬丈,志在實現國家的中興,可國以人為本,治國必先治吏。恕臣直言,時下官吏貪汙成風,冗員眾多,有令不行,這都是禍患的根本,不先從此處抓起是不行的。朝廷若依仗他們,焉能成就大事呢?”

唐憲宗被觸動了痛處,他站起身來,大聲說:

“朕志在改革朝政,平服藩鎮,實要從吏治下手啊!若所用非人,再好的策略又有何用呢?”

唐憲宗決心整頓吏治,那些守舊怕事的官員紛紛上諫,他們對唐憲宗說:

“陛下初立,萬事當以穩定為要。吏治有失遠非一日,若陛下操之過急,恐事與願違,反致天下動盪,官吏離心。”

唐憲宗聽罷無語,一時變得猶豫起來。

他們說的並非毫無道理,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地方官吏很多以剝奪百姓為事。肅宗、代宗以來,朝廷選授地方官吏多不慎重,往往委以藩郡,任其自選。德宗皇帝深居宮中,寵信權臣,任由他們任用私人,遂使吏治更為敗壞了。

李吉甫見唐憲宗有了動搖,心急如焚,他反覆勸諫說:

“陛下若為了一時之安,自可讓那些貪官汙吏橫行下去,可這終要斷送大唐的國運。難道陛下要以江山社稷來換取他們的媚言嗎?”

唐憲宗臉色幾變,出語道:

“卿一心為國,直言如此,朕為一國之君,又有何懼!”

自此,唐憲宗方鐵下心來,頒佈和實行了一系列整頓吏治的具體措施。

首先,朝廷提高了州、縣官的權力,加強州、縣官任免權限的管理,注意發揮州、縣官的作用。又明確規定,州、縣長官的任用,直接從中央有關部門推薦,吏部要“精加考核,必使詳實”。廢除年終本道節度使巡視檢查州縣的制度,州刺史不得擅見本道節度使。這樣,就加強了中央與州刺史的直接聯繫,削弱了蕃鎮對州縣的控制,在選才用人上掌握了主動權。

其次,朝廷加強了對地方官吏的考查和監督,定期派出使郎官、御史檢查地方官治狀。且明確要求,使臣所歷州縣,其官員治狀、閭里疾苦、水旱災傷,都要一一奏報,如所奏不實,嚴加懲處。憲宗還發布敕書,規定觀察使、刺史薦舉之人,不能擔任本州府縣令。被薦舉官吏到任後犯罪,薦舉者要追究連帶責任。

官場必讀《官術經》,官場生存的開悟之作,為人處世的必知守則

第三,朝廷精兵簡政,裁汰冗員,州縣可並者並之,吏員可省者省之,入仕的途徑可減者減之。

另外,唐憲宗還特別要求各級政府部門提高辦事效率,對那些任職不守職責的人,一經查出,便予以重懲;對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絕不寬恕。

唐憲宗整頓吏治的結果,使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唐朝國勢重新振興。

官術經——守術

守術,好比抵禦外侵的盔甲。形勢總在變化,要懂得適勢而守。防守不是懦弱,是捕捉時機,一飛沖天的前奏。人不可鋒芒過露,這必然會招致他人的攻擊。面對無謂的攻擊,坦然地不為所動,或者以謙遜的態度讓取鬧之人接受自己,達到按兵不動,卻駕馭時勢,這是防守的最高境界。委曲求全歷來就為人們接受,這也是一種防守。失一時小勢,得長遠大勢,這是很有價值的。採取守勢雖是難堪,卻可使自己保全,為成就大事贏得時機。不願防守而只會進攻的人,缺乏對大勢的認識,防守乏術,最易招致禍患。

故事案例:行善是最大的智慧

西漢顯貴最久的家族,非張安世莫屬。終西漢一朝,張氏家族屹立不倒,成為歷史上一個鮮有的特例。

張安世本是著名酷吏張湯的兒子,張湯死後,漢武帝憐其遭人暗算,便對張安世著意提拔,加恩眷顧。他歷仕三朝,深得皇上信任,雖是朝廷重臣,卻從不敢驕狂自恃,反是如臨深淵,凡事小心謹慎。

他的兒子認為他怯懦,張安世便開導說:

“你的爺爺因太剛而死,許多權臣又因野心太大而亡,這個教訓不能不吸取了。我如此行事,一則為我,二則也為你們後代著想啊!如果身居高位,便意得志滿,驕奢淫逸,四處張揚,那豈不是自尋死路嗎?日後你自然知道我這樣做的好處了。”

張安世確是一個有心之人,凡事都用盡心機,即使有的做得看似沒有必要,他也考慮再三,不敢疏忽。每當和皇上商量國政作出決定之後,他必稱病不朝,掩人耳目。一待政令頒佈之後,他還故作不知地派人去丞相府探問詳情。如此一來,當真瞞過了群臣,沒有人知道他參與決策的事。

霍光死後,有人奏請皇上讓張安世接任大將軍之職。張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憂,向漢宣帝極力推辭。漢宣帝不準,他便勉強接受,卻從不以大將軍自居,為人處事倒比從前更加謙恭了。

有人向漢宣帝報告說:

“張安世辱沒大將軍的威名,實不堪任;有此卑微的大將軍,當是我朝的恥辱。”

漢宣帝痛斥了那人,正聲道:

“張安世掌大權而不攬勢,居高位而不顯揚,何人能及?如此大賢大德之人,朕最是放心,實是我朝的大幸。”

張安世身兼選賢拔能的大權,這本是能給他帶來利益的肥差,可他卻從不讓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薦舉的結果。有人聞得風聲向他送禮致謝時,他也拒不接受,不承認此事,以致常有人誤會他尸位素餐,不任其事。

張安世對家人的要求尤其嚴格。兒子為光祿勳,他認為父子俱為顯貴,不宜同朝為官,便請求將兒子調離京城。

張安世的侄子張彭祖曾和漢宣帝一起讀書,他的哥哥張賀對漢宣帝又有救命養育之功。張賀死後,漢宣帝追封他為恩德侯,張彭祖被封陽都侯,孫子張霸被封關內侯。對此,張安世多次謝絕,反覆陳情;辭退不掉時,他便只受其名,卻將俸祿上交國庫了。

更為難得的是,張安世生活儉樸,夫人竟是親自紡織,家中僕人耕種土地,自給自足。他總是教育兒孫要戒除驕氣,不可恃勢凌人,如有犯者,他必親自動手,予以嚴懲。

如此經營,苦心孤詣,張安世富貴久長,禍事不招,自不能說是幸運的緣故了。

官術經——褒術

誇獎和讚美別人的同時,也容易讓自己受人愛戴,這就是褒術廣受歡迎的原因所在。溢美之詞,人人渴求,是認可,也是激勵向前的動力。褒術作為為人處世必備的能力之一,不可小視,歷來,褒術都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靈丹妙藥”,真心實意的褒獎是化解嫌怨的方法,善解人意的褒獎是贏得信任的最高手段。但是,褒術要看對象,願意接受的人,泛泛的褒獎就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防備心強的人往往難以動心,這就要把握好一個度,說不到點上,起不到作用,當然,過了,也跟不及一樣,甚至適得其反。值得注意的是,褒術往往成為小人的使壞伎倆,他們表面上讚美人,其實別有用心,另有奸計,是收買人心,還是陷人於不義,都是要用心提防的。深諳褒術的訣竅,可以使自己更受歡迎。

故事案例:善行需要鼓勵

唐高祖時,大臣皇甫無逸剛正無私,對皇上亦有直諫抗上之舉。唐高祖李淵起初有些氣惱,他當面對皇甫無逸說:

“你自以忠臣自居,舉止卻無君臣之禮,難道就不怕以此招禍嗎?”

皇甫無逸臉上無懼,道:

“臣若貪生怕死,媚上徇私,自不會進諫直言了。陛下善斷明辨,自能知曉是非,臣之所為,盡力而已,從不考慮個人安危。”

李淵並不滿意他的作答,私下,他對秦王李世民抱怨說:

“為君者最忌犯上之人,那個皇甫無逸無禮狂傲,朕一定要殺了他。”

李世民聽之一顫,他進言說:

“皇甫無逸是個奸臣嗎?”

李淵搖頭,說道:

“他雖不為奸,卻讓朕大失顏面,豈不可恨?”

李世民一笑,忙說:

“既不為奸,兒臣就放心了。父皇顏面有損,因此便要殺他,難道只要討父皇歡心,無論忠奸,父皇都要重用他們治理天下嗎?”

李淵一怔,看著李世民道:

“你要為他求情不成?”

李世民痛聲說:

“皇甫無逸聰明絕頂,一心為國,想不到竟因不甘媚上獲罪,兒臣實為他感到痛惜啊!似他之人,若想讓父皇高興又有何難?想是他不願違心罷了。父皇殺他是易,兒臣只怕從此再無忠臣為國效力了。”

李淵心頭一震,臉色漸漸平和下來。李世民見此,又進言道:

“自古賢臣難求,他們雖有些傲慢,卻也不是大失。對待他們,父皇只需稍加禮遇,賜其名分,他們便能竭心報效,自比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好駕馭多了。賢臣都是棟樑之材,國之瑰寶,父皇不可用俗禮待之。”

李淵出口一嘆,久久方道:

“你所言甚是,朕是一時氣憤罷了,你以後還要提醒朕啊!”

皇甫無逸嚴於律己,嫉惡如仇,自有奸人多方誣陷他。一次,皇甫無逸受命巡視益州,一個叫皇甫希仁的人趁機上奏李淵,誣告說:

“皇甫無逸的母親尚在洛陽,他害怕其母被王世充所害,所以派我聯絡王世充,和他交好。”

李淵初聞此言,將信將疑,他將此事告之李世民,憂心說:

“天下未定,人心難測,若皇甫無逸通敵屬實,實為大患。”

李世民一眼便識破了皇甫希仁的奸計,他對李淵耐心說:

“皇甫無逸身正無邪,遭人誣陷是常有的事。陛下若輕信小人的讒言,大錯便鑄成了。此時,陛下應斬殺皇甫希仁,以絕小人之望;皇甫無逸感念聖恩,報國之心更會殷切。”

李淵於是下令將皇甫希仁斬於順天門,他又對群臣詔告說:

“朕依靠忠臣治國,豈會因小人一言而令忠臣寒心?皇甫無逸剛正勤勉,朕對之信賴無二。”

李淵又命人將此事告諭皇甫無逸知曉,對他多加稱讚。皇甫無逸感動非常,他涕淚不止道:

“有這樣的明君,臣何其幸啊!縱有萬死,臣敢不效命?”

李淵的舉動也讓其他大臣暗生敬佩,他們拼死效力,再無人發一句怨言。

官術經——貶術

貶斥他人之道,也是一種為自己開脫的妙法。貶的有理,自然贏得了主動權。毫無疑義,對罪惡之徒一定要加以貶責,這是維護正義的必然方法。惡人的惡行和惡果,是玷汙社會風氣的毒瘤,必須要加以整肅,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是對正義的褻瀆。當然,貶術也常常被小人用來詆譭中傷良善之人的,從歪曲善行入手,這是小人的慣用伎倆和無恥的嘴臉。不防貶術中的陰招毒招,就容易在小人的陷害中敗走麥城。另外,人要明辨是非,多加查證,用事實說話,不能因為小人對他人的貶斥之言就對良善之人起了疑心,這必然是不能留住人才的。

故事案例:惡行不會長久

五代時期,杜重威在後唐的軍隊只是一名下級軍官。

一日,後唐駙馬石敬瑭去軍營視察,杜重威趁機極力巴結,還暗表忠心說:

“大人雄才偉略,小人仰慕已久,日後如有差遣,當效犬馬之勞。”

石敬瑭野心勃勃,正到處蒐羅自己的死黨,眼見杜重威主動投靠,他便有意將杜重威收至門下。

一個瞭解杜重威的人對石敬瑭說:

“看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只要看他平日的行為就可以了。杜重威官雖不大,但官架十足,講究排場,不敬他的士兵總會遭到他的打擊報復。遇有好事,杜重威從不相讓,挖空心思去爭奪,不惜行奸使壞。總之,杜重威只重名利,缺少道義,大人要重用這樣的人,還需慎重啊!”

石敬瑭也不是個善類,他看好杜重威儘可利用,便說:

“做非常之事,當用非常之人,何必拘於人品呢?貪名好利者一旦以名利誘之,他們任何事都肯做呀!”

石敬瑭於是多方提攜杜重威,為了讓他死心塌地,還把自己的胞妹許他為妻。

杜重威成了石敬瑭手下的干將,當石敬瑭滅唐建晉自稱皇帝時,杜重威第一個站出來擁護。

石敬瑭是以割讓燕雲十六州、向契丹自稱兒皇帝為條件才當上皇帝的,石敬瑭為天下人所不恥,有人便勸杜重威說:

“石敬瑭的醜行惹得天下憤怒,你追隨他不會有好結果。你現在有兵有權,應該替天行道,帶頭起兵討伐他。”

杜重威表面答應,私下卻將那人殺死,他還向石敬瑭表功說:

“陛下代唐,乃天意民心,臣殺此人,略表寸心。如有人抗拒天命,請陛下命我出征,定不負陛下。”

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聚集境內十萬兵反晉,石敬瑭急命杜重威迎敵。杜重威心中竊喜,他對部下說:

“皇帝新立,正是我們建功封爵的時機,為了我們自己也要拼命啊!只要能獲勝,你們可用各種方法,不要顧忌人們的非議。”

由於安重榮的士兵缺乏訓練,杜重威很快就打敗了他。為了邀功領賞,杜重威竟將安重榮的部將全部斬首,並殺百姓萬餘人,假充反軍的首級。

杜重威的暴行令人髮指,他的一位至親苦勸他說:

“名利對你真的那麼重要嗎?你為此不惜殺生害命,難道不怕報應嗎?做人平安最好,你就不為日後著想?”

面對至親的聲聲責問,杜重威沒有一點慚色,他無恥地說:

“我的榮華富貴都是恃此而來,我還管那麼多嗎?世上的惡人也不是僅我一個,他們不是活得都很好嗎?”

杜重威在成德軍節度使任上,把官府中的錢糧全都掠到自己府中。他對百姓極力搜刮,致使百姓不堪其苦,紛紛逃往他鄉。

有人據此彈劾杜重威,石敬瑭卻不予理睬,他只對手下的大臣說:

“杜重威有謀反的跡象嗎?”

大臣不敢妄言,只是搖頭。

石敬瑭如釋重負,於是說:

“杜重威忠心於朕,朕就放心了。在朕看來,他貪財好利都是小事,你們就不要抓住不放了。”

大臣爭辯道:

“杜重威如此貪婪,說明他是個典型的小人,其忠心也會變的。陛下現在不整治他,難保日後他會忠於朝廷。”

石敬瑭仍對杜重威信任,只是口頭訓誡了杜重威幾句,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石敬瑭死後,杜重威的野心膨脹,想要當中原之主。

此時,契丹已改國號為遼,耶律德光稱帝。耶律德光為了吞併後晉,大舉入侵。杜重威為了個人富貴,偷偷派人前去遼營請降,後晉隨之滅亡。

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建立了後漢,杜重威遂又向劉知遠稱臣。劉知遠看透了杜重威的小人面目,不顧他的搖尾乞憐,把他和他的三個兒子一併斬首,陳屍街頭。

官術經——柔術

爭鬥必有損傷,成大事者應該剛柔相濟,特別是要重視以柔克剛的效用。柔和能化解他人的敵意,減少不必要的糾葛。柔和的外交,能收斂自己的鋒芒,減少他人的戒備心理和排斥心理,從而在內在上慢慢瓦解需要攻破的障礙。這個世界上堅不可摧的東西往往是最柔軟的東西,空氣和水,沒有人能摧毀,致力於摧毀的人反而會傷害自己。為人處世上,更要重視柔術的強大功力,即便是和姦人勢不兩立,有智慧的人會在不露聲色中置敵於死地。當然柔術並不一定是用來對付他人的手段,還可以是保護自身的方法。柔順的人、謙和的人往往更受人歡迎,也更容易贏得信任。要想在社會上立足,並且能屈能伸,不可不懂柔術的力量。

故事案例:小人面前要“留一口”

東漢章帝時,孔子的後人孔僖和崔駰一同在京城太學讀書,學習《春秋》。

一次,二人讀到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所滅的故事時,孔僖扔下書感嘆說:

“這樣的故事是很多的,正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啊!”

崔駰在旁接道:

“不錯,從前孝武皇帝十八歲做天子,武帝尊崇信任聖人的思想學說,親賢人,遠小人,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名氣就超過了文帝和景帝。後來,武帝放縱自己,對小人的假話反倒十分相信,以致折損了武帝的威名。”

隔壁房間的梁姓儒生和鬱姓儒生聽到了他們的議論,於是插話說:

“如此說來,武帝也是狗了?你們這是誹謗先帝啊!”

鬱姓儒生為了邀功求賞,暗中將孔僖、崔駰上疏告發。孔僖為此申訴說:

“孝武皇帝政績的好壞,顯見於漢代的史冊。臣只是據實談論書上記載的事實,而不是憑空捏造,臣並不是誹謗先帝。現在,許多人都甘當小人,因為小人的假話聽來好聽,能給他們帶來好處,其實,這才是陛下要極力防範的。小人掩飾真心,不吐真言,他們看似言語得體,不偏不倚,不過這只是假象罷了,依靠小人治國一定失敗。臣不是小人,臣缺乏的只是偽裝,如果因為這個給臣治罪,那麼小人一定會感到高興。”

章帝看罷孔僖的上疏,立即下詔不追究此事,並任命孔僖為蘭臺令史,掌管書奏。章帝召見了孔僖,對他說:

“朕沒有責罰於你,並不是因為你言語無失,而是因為你是聖人之後,一時的小錯尚可寬恕。你口口聲聲討伐小人的虛偽,可否詳述其情呢?”

孔僖說:

“小人不可信任,只在他們全無真心,言行不符。陛下若不能及時識破小人,必會為其所惑,這樣,受損的就是整個國家了。”

章帝接過話題,訓誡道:

“小人之言固不可信,但君子之言也要少些偏激。你以後也要慎言為妙,免得給自己帶來禍患。”

孔僖事後反省,自責不已,他對崔駰道:

“我們天天憎恨小人,罵他們虛偽,可事實上卻是小人得勢,你想過這是為什麼嗎?”

崔駰困惑道:

“這實是一個難題,我曾百思不得其解,你有答案了嗎?”

孔僖點頭道:

“是皇上啟發了我啊!皇上訓誡我要慎言,少些偏激,而小人似乎正是這樣做的。小人話語不多,從不輕易表明自己的觀點,難道這不是一種聰明嗎?你我險遭大難,是不是在此不夠聰明呢?”

崔駰面現憂色,他搖頭道:

“你這樣想就錯了,難道你要學習小人的伎倆嗎?小人雖然得勢,但不是人間正道,我們不能改變自己啊!”

孔僖立覺慚愧,他馬上說:

“你說得對,我們的君子身份不可改變,否則,就是離經叛道之徒了。”

孔僖堅定了自己的方向,只是在進諫上和緩了一些,不像先前那樣言辭激烈,咄咄逼人。章帝見孔僖有了可喜變化,誇讚他說:

“你不學小人的花言巧語,猶能讓朕聽了開心,這不是更好嗎?說真話也不能太隨意了,應該讓人容易接受才是!”

從此,孔僖更加用心,縱然是面對小人,他也保持謙和之態,不說無理的話。孔僖日益受人尊敬,人們都說他不愧是聖人的後代。

官術經?——變術

形勢會不斷變化,人心也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處理事情和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要懂得變術,一來適應形勢,二來保護自己。尤其是在大局面前,更應該打破常規,勿因小怨而耽誤大事。機動靈活的處世之道歷來為人們推崇,僵化呆板的行事思維是社交的大忌,這就提醒人們要懂得變術的優勢所在。君子利用智慧,讓變通為自己贏得空間;小人使用伎倆,讓變化偽裝自己迷惑世人,因此,不但要有君子的聰慧頭腦,更要提防小人的醜惡嘴臉。

故事案例:迎合人心的“不倒翁”

裴矩是官場上有名的不倒翁,他一生侍奉過北齊、隋文帝、隋煬帝、宇文化及、竇建德、唐高祖、唐太宗,歷經三個王朝,七個主子。最難得的是,他竟在他們手下都很得勢,備受寵信。

在隋煬帝手下時,裴矩察言觀色,掌握了隋煬帝好大喜功、貪圖享樂的本質,於是,他對症下藥,千方百計鼓動他開邊擴土,發動戰爭。為此,他還自告奮勇,深入西域諸國考察,寫成一本《西域圖記》獻給隋煬帝。

此舉果然令隋煬帝大為高興,不但重賞於他,還每天相召,詢問西域狀況;又升他做了黃門侍郎,全權負責西北地區和西域各國的事務。

隋煬帝到西北巡視之時,裴矩煞費苦心地說服西域各國的酋長,盛裝相迎,極盡奢華。有人不解,對裴矩說:

“此舉花費甚巨,皇上要是怪罪下來,事情就不好辦了。”

裴矩胸有成竹,他說:

“皇上素喜排場,講究威嚴,如果我們吝於金錢,無有威儀,皇上就會感到有失天子體面。皇上的心思我們若不能體察,皇上才真會降罪呢!”

果然,隋煬帝到時,一見各國酋長佩朱戴玉,拜謁道旁;當地百姓濃妝豔抹,人群如潮,立時龍顏大悅,喜不自勝。他嘉許裴矩辦事得力,升他做了銀青光祿大夫。

裴矩又奏請隋煬帝將各種雜技玩耍藝人,全都召到東都洛陽,讓西域各國酋長、使節觀看;他還建議在洛陽街頭設篷建帳,盛排酒宴,讓外國人白吃白喝。

隋煬帝問他此舉有何用處,裴矩竟道:

“天朝大國,皇上威名,不如此就顯不出天國富庶,不如此就顯不出皇上聖德。”

如此荒唐之舉,正好合了隋煬帝極好虛名之心,他連聲贊好,嘆道:

“你處處留心,皆合朕意,真是忠臣啊!”

隋煬帝賜錢四十萬,又賞他多種寶物。

後來,裴矩在唐太宗手下為官,他又針對唐太宗痛恨貪贓受賄、善於納諫的心理,及時調整了逢迎之法。

一次,唐太宗故意派人給人送禮行賄,掌管門禁的一個小官收受了賄禮,太宗要將他正法。裴矩故作義正辭嚴地加以阻止,大聲為其辯解道:

“陛下引誘在先,陷人以罪,與禮不合,臣以為萬萬不可。只怕此例一開,治貪無功,卻損陛下的英明瞭。再說,收取一點小賄,便要治人於死,也是罰之過重,於法有違。”

唐太宗認為裴矩忠直,從此也十分信任他了。

官場必讀《官術經》,官場生存的開悟之作,為人處世的必知守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