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戶口的人打工叫農民工,城鎮戶口的人打工叫什麼工?

四海為家238370674


目前我國的農民工有2.4億多人,這些人的稱呼也一直都會有所變換。從一開始的打工仔開始到隨後的農民工,再到之後的進城進城務工人員,現在農民工官方稱之為外來務工人員。其實稱呼的變化也是農民身份的轉變,說明了農民對城市建設的重要性。但我們依舊要承認,戶籍差異還是存在的。


從改革開放之後,農民工就來到了城市生活的各個崗位,不管是在建築工地上還是工廠裡,不管是服務員還是保安,這些人對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正因為這些農民工的存在,才有了城市更加整潔的生活環境,才有了井然有序的城鎮建建設,才有了更加活力的城市經濟體。

當然城市戶口本身就沒有土地,他們自然會以打工為生,這些人自然也有一個響亮的名詞工人。這些人因為文化水平比較高,所以在各個工作崗位中多少都是個領導階級,他們指揮著農民工的工作開展。享受著更加豐厚的報酬,同時也會交納社保,生活福利大大增加。

相比之下農民的經濟收入比較低,同時還要面臨著拖欠工資的情況,這些人對社會的發展無疑是巨大的,但他們中很多農民都沒有交納社保,退休後的生活也沒有保障。他們年紀大了之後就會走到返鄉的途中,開始繼續種植土地。

當然現在國家明確規定在19年的時候將會取消城鄉戶口之間的差別,到時候大家都是居民。對此,你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農民工是對以前外出打工的農村人口的一種稱呼,後來逐漸演變成這是層次低,只能從事低端體力勞動的一群人的一種稱呼。

人們不管你是不是農村戶口,因為不可能去查戶口本,只要看你從事什麼工作,都會認為你是農民工,比如說搬運、裝修的小工等只會出苦力的人。

其實比農民工更早的時候,還有兩種稱呼,分別是打工仔和(盲)流。這兩種稱呼一般是在90年代以前,對於去廣東等地打工,或者到處打零工的一些農民工的不友好稱呼。

後來我們改成了進城務工人員,從進城兩個字就說明當時城鎮農村的區別還是有的,也顯示出了我們戶口性質的差異。

隨著人口流動群體的越來越大,再後來改成了外來務工人員,這樣的話就包含了外地城鎮或者農村的戶口,就不再區分戶口性質了。

現在不少地方稱之為新時代城市建設者,這個稱呼還算可以,承認了農民工的貢獻。我們政府也在逐漸採取措施,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待遇,落實了城市建設者的身份和地位。

至於一些其他的不好稱呼,其實也是一些水平很低人起的:比如鄉(巴)佬、遊民、弱勢群體、不穩定因素。

友好的稱呼,我們也經常聽到,比如:農民工兄弟。

還有一些非常正常,但是口語中不常用。如果語境不同,也會令人產生歧義的稱呼。比如:無產階級同盟軍,國家主人,公民。

至於城市的打工人員,其實各種稱呼也不少,比如:下崗人員、失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

現在我們的農民身份,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身份地位也在不斷攀升,尤其是土地的價值和宅基地的永久性,可以說,進可以入城,退可以回家,令不少城鎮的人員羨慕的很。

不管怎麼樣,我們對農民的稱呼也是越來越好的傾向,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之後回鄉創業,給農村帶來了不少清新的創造活力。未來農村會越來越好,農民身份也會水漲船高,過去的稱呼就不會再出現了。


暖心人社


擁有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成員身份的進城務工人員就叫“農民工”!你們城裡人叫得親熱一點還可以叫個“農民工兄弟”!我在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食堂門口看到這麼一副宣傳語:“讓農民工兄弟先吃飯!”就這麼一句話讓我心潮澎湃,激動了好幾天。


現在的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在逐年提高。私人企業裡把有技能的農民工叫作“師傅”,因為他們的技能能夠為老闆創造很高的利潤。老闆為他們繳納社保,有良心的企業還會為員工提供很多福利,其中包括對員工子女考上大學都能夠得到獎學金的待遇,為的是能留住這些優秀的技術農民工師傅。

在國有企業裡打工的農民工,雖說叫作“臨時工”,但是他們除了工資低一點,公積金少一點,其他的基本與城市“正式工”一樣。有的時候,甚至連過年的獎金都是一樣的。他們之間的差距在逐年減小,由原來的三分之一收入到現在基本是二分之一,進步還是蠻大的。


當然,城市裡也有打工的人員,他們大致是以下幾種類型:

1.原有的國有企業下崗再就業職工,現在沒有編制;

2.城市待業青年沒有考上編制的,暫時在企業裡打工的;

3.退休後返聘人員;

4.勞改後再就業人員,沒有編制的;

5.農村失地人員進城務工的,居民身份,沒有土地,只有打工為活的;

……


以上這些城市打工人員依我之見應該叫作“臨時工”或者是“無地打工者”。這不是我的個人偏見,因為現在在城裡“編制”觀念還是十分強,企業裡招了一個人,有人首先就問:“什麼工?”

“啊?臨時工!怪不得木有配電腦。”

閨女找到一個男朋友,父母就會問:“什麼工?”

“啊?臨時工?那就算了吧!”


公司財務室編好員工工資單上報集團審批,一般會在臨時工名字前加上一個“臨”字,這樣,領導一眼就看到了,該企業有幾個臨時工,有幾個正式工,工資總額控制就一目瞭然了。

其實,現在的城市打工人員還不如農民工。農民工在農村還有幾畝薄地,不管平時有沒有收益,反正擺在那裡又不給飯吃,待到有用之時,金錢多得木姥姥!我們浙江人雖然取消了農村戶籍,統稱為居民戶口,但是農村人還是農村人,土地還在那裡沒有收回,照樣在城裡打工賺錢。所以,我說,農民工比城市打工人員要好得多了!


現在不是上世紀了,有個城市戶口就等於有了金飯碗。當今社會,只要有本事,戶口已經不是事了。什麼城裡人?什麼農民工?只要有本事,你就是大爺!


拙燕銜泥


農民工是原本從事農活的人進城打工,由於沒什麼文化只能從事體力勞動,所以稱謂農民工,沒有歧視的意思哈,而城鎮的因為沒有土地,所以直接叫工人了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l


農村戶口的人打工叫農民,城鎮戶口的人打工叫什麼工?

首先老孃舅回答你,因為農民工是農業戶口,在農村有土地,即使進城打工當了工人,是農民還得叫農民工,改不了。而城鎮戶口的人,他沒有土地,只能去廠裡上班當工人,就因為這一點,他們就叫工人。

一、稱呼上的差別



農民打工簡稱“農民工”,即使你有本事,是企業主管,還是管理層人員,都逃脫不了這個稱呼,是社會對農民的一歧視,這是無法改變。而城鎮戶口人員要是當上企業主管,那麼他們就稱呼總經理、董事長、科長等,也叫領導。

二、待遇上的差別



農民工分好多種,有建築工地上的農民工,也是在企業上班的農民工。在工地上班的農民工待遇最低,幹活又苦又累,有的一年辛辛苦苦,到過年了老闆還拖欠工資,在工地上的農民工沒有養老保險。



進廠上班的農民工稍好一些,沒有天晴下雨,不過工資月月發。廠裡還給50歲以下的農民工,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到60週歲可以享城鎮待遇的養老金。這是國政策性的,企業不敢不給你保,如果不保可以舉報企業。不過超過50歲以後,企業是不會為你新投保的,只有保險過的人可以享受,這也是國家政策規定的。


三、工人有社保、有失業金,農民工沒有



而城鎮戶口的人員去廠裡上班,他一進廠就是工人,就可以參加社保,如果失業在家,國家還有失業金可以領,這跟農民工來說工人與農民差距是很大的。農民失業了,那你就回家種地吧,國家也不會給農民工發失業金的。



2018年城鄉一體化,再也沒有農民工和工人之分,但願農民工能得到社會正視,能和工人享受同等的待遇。你是農民工,你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了嗎?廠裡為什麼不給你保?歡迎大家一起來說一說。


月季正紅


看了幾個回答,都存在一些不夠事實和準確,所以我也答幾句!

第一,2017年,先後有30多個省市出臺了取消農業戶口的政策。農村土地確權後將全面取消農業戶口,希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農村人和城裡人享受一樣的待遇,能讓農民在教育、醫療、保險等方面得到保障。


第二,2017年以前,農民是農業戶口,在農村有勞作,城鎮居民有城鎮戶口,每月國家配給幾斤到二十幾斤的大米指標,只要每斤0.142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一斤大米。

第三,在城鎮居民中,(包括原農村戶口的人通過讀大中專學校,參軍提幹,或退伍後被招工等得到正式的國家幹部職工身份)有部分是正式的國家幹部職工,他們除了有糧食指標外,每月國家發給工資。他們的工作叫上班,通常稱做有工作的人。


第四,城鎮居民有部分是個體的小商小販,他們不是國家幹部職工,而農業戶口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不允許幹小商小販的。

第五,城鎮居民有少數的人不是正式的幹部職工而到國家或集體所有制單位打工,被稱作臨時工!而農民基本上是不可能當這樣的臨時工的!

改革開放後,正式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稱為在編或正編工作人員,不管是什麼人,不是正編的人到正式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打工稱為臨聘人員。到私人企業和農民進城打工,當然不是正式的幹部職工的叫做農民工。包括小城鎮到大城市打工的那些人,都叫農民工。

而城鎮戶口的人在本地打工,為臨聘或叫臨時工!


物理佬75957


農村戶口的人打工叫農民工,城鎮戶口的人打工叫什麼?。農村農民工萬歲對農民工這個詞,感覺是新生事物,他是從民工中演變而來的。

從新中國成立,農民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主力軍。有工,農,商,學,兵之說。農民的最高榮譽感就是農民老大爺,工人叔叔。農民在各行各業的稱呼排行老大。



在八十年代前,國家無論有多大的工程項目,首先調動的是農民參加建設,自帶口糧,不要國家一分錢的報酬。工程完工後,農民回各自的家鄉,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國家為這些農民定調為民工。農民的宗旨就是我是一塊磚,那裡需要上那裡搬。農民是國家的主任,無私奉獻,打下的糧食無吃不喝交送給國家。外出打工進義務不要一分錢。哪個年代都叫農民老大爺,那個年代農村外出打工,都叫民工。


那個年代,城鎮戶口和農村人一塊在工地,幹同樣的活,都叫工人,因為城鎮戶口的生活費國家按月發放,每月有幾十塊錢的工資。所以叫工人。

現代的農民工,也就是從八十年代以前的基礎上轉變來的,現在打工給的有報酬。成了農民工,當然性質也變了,都叫農民老大哥。現代城鎮戶口人打工,我想也不叫工人了,叫社保工人。60歲後照樣有退休金,和過去的工人差不多。

無論過去叫民工,還是現在叫農民工,性質還是沒有變,到老了還得靠兒女扶養,沒有退休養老金。


農村農民萬歲


非常的驚訝!本以為每個人都知道回答這個問題。沒想到!萬萬沒想到!居然沒有人知道城鎮戶口的人打工叫什麼工。

《工人》、這個親切的稱呼居然被許多人遺忘了、真不該呀!

碼頭工人、建築工人、鍊鋼工人、石油工人、煤礦工人、鐵路工人……。










小芳雜談


這個定義的問題很大。

很多考上清華、北大的高材生畢業後留在北京打工,他們有些戶籍沒有遷到北京的,也是農業人口的戶籍,那他們是不是農民工?


使用“農民工”這個詞,是為了加強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

農民工這個群體有幾個特徵:農業戶籍;體力勞動;規模龐大;收入偏低;勞動保障低;食宿環境不好;子女上學難。

之所以各地媒體和相關部門對他們關注度很高,是因為他們在城市的基礎建設上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同時,也因為群體龐大、遷移頻率高等等問題,導致當地無法對他們提供像城鎮居民那樣同等的福利待遇。

所以,社會各界才會不斷探討,到底應該怎麼安置他們,怎麼給他們應有的回饋。

不存在與“農民工”特徵對立的群體

一旦存在,就是極端的二元化表現。但是在職業這個層面,它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所以不可能出現一種對立性的稱呼。比如有人說職工,要知道職工是企事業單位或是機關的工作者,這類群體除了勞動保障高之外,一部分工人和民工的整體狀況是一樣的。

而我們社會目前嚴格區分的類型,只有白領和藍領,一種腦力工作者,一種是體力工作勞動者,兩者的收益取決於技術水平。如裝修行業的高精尖技術工人,有很多人的月收入都可以輕鬆破萬,同時不可否認這個行業更多工人是純體力型的,比如扛水泥、扛沙。而在白領階層,底層的腦力勞動者也只是一個城市的基本工作,如筆者所在的煙臺,一般企業的行政入門工資只有2.5k,而轉正大多是3k,4k工資的行政極少見。

有人可能會說還有金領,這個詞其實是媒體制造出來的,其本身劃分依據非常的不明確,根本做不到有效切割劃分。


還是那句話,農民工群體的劃分,主要是為了方便對他們的特徵進行研究,從而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社會公共服務支持。這些人早晚會逐漸轉化為城市人口,因為我們的城市化正在不斷推進,而他們在建築行業的經驗積累,也是保證自己在城市產業中得以生存的重要優勢。


另外,“農民工”這三個字並不是歧視,而是詮釋出這些本身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轉入到城市建築等行業作為工人的一種特徵。如果有人認為這三個字是歧視,那他本身就是帶有偏見的。


小言詹詹


最苦的是下崗工,把青春奉獻給社會,什麼再就業,這只是好聽的名詞。農民工,農忙時種地,沒事時進城掙錢。士地是他們的靠山。吃飯不成問題。而下崗工能怎樣?喝口水都要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