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人類在湘瀏盆地的文化遺存

遠古人類在湘瀏盆地的文化遺存

遠古人類在湘瀏盆地的文化遺存

遠古人類在湘瀏盆地的文化遺存

遠古人類在湘瀏盆地的文化遺存

遠古時代(也叫上古時代、傳說時代)指的是約距今300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的世界,由於目前尚未發現有文字記載,長期以來,遠古人類的起源問題成為一個超級難題,學者之間一直存在著較大爭議。目前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在非洲發現的人類化石,距今有300餘萬年,因此大部分古人類學家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可能性較大。在今中國境內,重慶巫山縣發現的巫山人化石,距今200萬年;雲南元謀發現的元謀人,距今170萬前;湖南道縣發現的47枚人類牙齒化石,距今8-12萬年前,成為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因此,中國不少學者認為今東亞地區也是人類的起源地。

考古學家按照人類製造工具的精細程度研究人類的生產力狀況,把人類上古歷史劃分為舊石器時代[A1] 與新石器時代兩大文化時期。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的最早階段,舊石器即指人類最初以打擊方法制造的未經磨製加工的粗糙石器。今中國境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遍佈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說明古今人類在這塊大地上的活動範圍,已相當寬廣。迄今為止,今湖南境內發現的舊石器地點共有200餘處,絕大部分分佈在河流階地。

今長沙所在的湘瀏盆地,舊石器廬山真面目的顯露,經過了漫長的等待。1991年8月,在瀏陽永安鎮蘆塘村一個海拔65米的小山丘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採掘到3件打製石器,這是舊石器在長沙地區的首次發現。此後,又在市區五一路袁家嶺、城南郊高橋、東郊張公嶺等相繼獲得一批舊石器製品。這些石器均出自於湘江流域或瀏陽河流域的第二級和三級階地,埋藏在第四紀堆積物的網紋紅土中,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時代屬舊石器時代的早期至中期,距今約20-10萬年。典型器類有尖狀器和砍砸器,全部以河床中石英、砂礫石為原料,個體較大,製作技術原始簡單,採用單面打擊直接加工成形,屬於典型的礫石石器工業傳統,極具華南舊石器文化特徵,與澧水文化類群有著密切關係。1根據所發現的這些舊石器遺址和出土的舊石器,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湘瀏盆地先民當年應該是過著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為了躲避滔滔的洪水和防禦猛獸的侵襲,他們結成一個個原始群體,棲息在湘江流域沿河溪兩岸的臺地和山丘上。他們已學會了製造工具,從河邊撿來堅硬的礫石塊,經過摔打或錘擊,做成一面鋒利的尖狀器和砍砸器,加上容易獲取的木棒,用這些粗糙原始的簡單工具,從大自然獲取食物,採集著野果,挖掘植物根塊,獵取禽獸,有時也在河邊淺水和小溪流中捕捉魚蝦,以補充食物[A2] 。長沙的古人類就是以這一極其原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渡過了漫長的歲月,從而揭開了長沙歷史的第一頁。

距今約一萬年左右,人類社會進入到新石器時代,以經第二次加工的磨製石器和陶器的產生,以及原始農業和家禽飼養的出現為標誌。這一時期,古人類在長沙的活動更為廣泛,今長沙市區和長沙縣、望城區、瀏陽市都發現了他們的遺蹟。

今長沙所在的湘瀏盆地,新石器時代的最早代表是距今大約7000年前的長沙縣南圫大塘遺址。該遺址處於湘江的一段河灘上,附近原有一處臺地葫蘆山和一片低窪地。1986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這裡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石鑿、石(石奔)、石鐮等,分別以燧石、頁岩、卵石經過磨製和多次加工而成,類型分明,器型完整。其中,石鑿多用長條狀卵石將一端磨成刃口。石鐮為橫一字形,一端磨尖,另一端磨出幾道缺口以綁紮鐮柄,刃部略有弧度。陶器分泥質陶、夾砂陶兩類,有陶釜、碗、罐、盤等炊器、盛食器和盛水器,不少釜的底部還可以見到煙火燻饒的痕跡。長沙縣南圫大塘遺址,其年代與我國著名的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相同;其文化類型與我國江漢平原的大溪遺址文化相似,屬於湖南大溪文化。根據遺址出土物,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判斷和想像:7000年前長沙的古人類已經脫離了原始人群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狀態,炊煮熟食,開始定居並形成了一個個聚落,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已經會使用多種磨製石器,用石斧和石鑿鋤掘土地,用石鐮收割穀物,進行以水稻栽培為主的原始農業生產;已有了較高水平的陶器製作工藝,能用泥土燒製出各種形狀和用途的器皿,並繪上紅色或黑色的圖形、圖案,產生了原始的宗教和藝術;與沅水中上游的高廟文化、洞庭湖區域的皂市下層文化等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我們的先民們就是這樣生活在以母系為中心的氏族社會組織裡[A3] ,共同生產,共同消費,過著財產公有、相互平等,沒有剝削和壓迫,但又極其艱苦而貧乏的生活。

大約距今5000年前,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屈家嶺文化階段。1988年12月,在撈刀河流域長沙縣廣福鄉梅藪村大里上發掘的腰塘遺址,是這一階段的代表。這裡出土了大批陶器和石器,發現了一座面積16平方米的半地穴式房基、狀似粟米的農作物顆粒和一些鹿角、獸骨。這時的長沙先民,製作陶器和石器的技術又有了提高,並學會了建造房屋。他們已能燒製鼎、豆、鬹、盤等器形複雜的陶器,磨製扁平小型的石器並在上面鑽孔。他們建的房子,房坑深入地面 l米,呈橢圓形,土坑四壁為牆,屋頂以茅草覆蓋。這種房屋,雖然還十分粗糙簡陋,但它是今長沙先民擺脫穴居野處狀態的一個巨大進步。

距今約45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龍山文化階段。這一階段的遺址,在長沙有更多的發現,分佈於湘江及其各主要支流流域。瀏陽樟樹潭遺址、長沙縣的月亮山遺址和團裡山遺址是這一階段的代表。這些遺址,面積很大,瀏陽樟樹潭遺址和長沙縣月亮山遺址都位於瀏陽河沿岸,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出土的陶器和石器,數量和種類都更多。石器有斧、(石奔)、鑿、刀、矛、(石族)、鏟和紡輪等,其中不少形體精細、磨製光滑。陶器有鼎、釜、斝、豆、盤、罐、缸、壺、鬹 、簋、甕、碗和網墜等,器形各異,紋飾多樣[A4] 。月亮山遺址還出土了少量的玉製裝飾件。這些默默無聲的遺物、遺存說明:4500年前的長沙有了原始的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製陶業、石器加工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並已產生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

屈家嶺文化和龍山文化,是我國原始社會父系氏族社會階段[A5] 前後相承的文化形態,而今長沙地區從腰塘遺址到樟樹潭、月亮山等遺址,正是這兩種文化的反映,也是父系氏族社會在長沙地區的一系列縮影。生活在湘瀏河谷丘崗平原一個個原始村落中的長沙先民,經過極其艱難的跋涉,已經進入了原始社會的後期。

1 長沙市文物局編《長沙重大考古發現》,嶽麓書社2013年版,第008-009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