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年间,到底是世宗皇帝把严嵩父子、徐玠、高拱这些人耍得团团转,还是文官集团把朱厚熜玩弄于鼓掌之中?

管海玲


权力的游戏,是冰与火的碰撞和交汇,至于是冰破灭了火、还是火融化了冰呢?

嘉靖是一把烈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自诩一生驾驭群臣并玩弄于鼓掌间的朱厚熜同志,是非常自信甚至是自负的

深沉如冰的是严嵩父子、徐阶、张居正、高拱等人,嘉靖皇帝自以为将他们烧成了一块块焦炭,殊不知他们不仅没有融化,反而愈加坚固

当然,这些坚冰也绝非善茬,比如张居正就协助老师徐阶,一举搞垮了严嵩;而高拱则毫不留情的处理掉了徐阶,最后张居正一举拿下高拱,成为笑到最后的辣个男人


绝顶聪明的世宗朱厚熜,初登大宝就证明了自己的政治手腕

我们都知道,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即位,是个半偶然事件,若不是他堂哥朱厚照同志实在太不着调,玩女人出了名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皇位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在还是兴献王的朱厚熜身上

时年十七岁的少年朱厚熜,是杨廷和眼中最适合当皇帝的人选,因为他年轻、且亲缘关系和朱厚照比较近,当然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年纪小!这是个很厚黑的说法,官场老油条杨廷和不是什么奸臣小人,也不会玩什么把持朝纲、以下犯上的浑,但他却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权倾天下,故而选择了少年朱厚熜

然而他错了!朱厚熜根本就不是个省油的灯,当上一把手之后,他很快就展示了自己的卓越天赋——在政治斗争方面。通过大议礼事件,他搞倒了四朝不倒的杨廷和同志,并将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廷和之子杨慎也赶到云南荒蛮之地流放,至此他完成了对官场的初次清洗,并开启了自己的绝对控制时代

张璁、是大议礼事件第一功臣、官至当朝首辅,是嘉靖帝身边的红人、嫡系,可他也犯了错误,那就是站出来试图挑战嘉靖权威并试图和皇权进行拔河

自以为有功的张璁,一度幻想着朱厚熜不会亏待他,但得到的答复却只有两个字——滚蛋。自此开始,嘉靖朝的官员们便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

夏言的倒台、严嵩的崛起,陆炳的懦弱,徐阶和张居正的隐忍

要说嘉靖一朝出过的名臣,还真是不少;比如我们的海瑞海青天、还有刚直不阿的夏言,甚至说大奸臣严嵩也曾经是个正直无私的愤青。忠臣也好、奸臣也罢,嘉靖朝越是官职越高、越受宠信,一旦失宠犯事儿,下场都很惨,尤其是官至首辅的那几个

能够全身而退的,也就是最早的杨廷和了,还有张璁(虽然官场上一败涂地、却不至于命丧黄泉),其后的历任首辅,都有过风光无限的高光时刻,却也在长久或是短暂的耀眼之后黯淡无光、落魄惨淡

严嵩曾用计陷害夏言,导致这位出身微寒却心系天下的正直肱骨惨遭弃市,而其学生徐阶和张居正,也等待多年才抓住机会,一举扳倒严嵩,处死严世蕃

在这数不清的政治斗争中,不能忽略的一个细节就是——他们都利用了嘉靖皇帝,他们都看透了嘉靖皇帝的心思,这位自负的天才从来都是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是幕后的操控人,但实际上只是被人借刀而已,借刀者严世蕃、张居正、陆炳!

作为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势的锦衣卫,唯一位列三公兼三孤的陆炳,权势滔天却始终不愿站在正义的一方,如果说张居正是用阴谋诡计扳倒的严嵩,但至少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天下、是为了大明江山、是为了正义,而陆炳却愿意为了权势而和严嵩和平相处

大致上,明嘉靖年间的天才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同嘉靖玩心眼

天才间的博弈,能臣间的尔虞我诈,嘉靖终究败下阵来

严嵩之所以能斗倒夏言、获得嘉靖信任,离不开他的狗头军事,其独子严世蕃。这个阴险毒辣的天才,曾将文武百官以及皇帝大人做了一个排名和分析,在他看来天下共计三位天才,若得其二,无事不成!

嘉靖皇帝算一个,锦衣卫陆炳是一个,他严世蕃本人是一个!这话说的没错,严世蕃的确有能力跻身这天才排行榜,只不过他漏了几个人,其中就有张居正,也正是这个人,终结了严世蕃的天才之路

利用军事问题上的漏洞,严世蕃协助父亲扳倒夏言,借嘉靖之手杀死了这位正直的首辅,而且是在陆炳的帮助下(陆炳曾与夏言有过节,以此报私仇)

然后严嵩同志顺利上位成为首辅,并把持朝政十几年,在这期间,父子二人无恶不作、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搞的乌烟瘴气不说,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实力,并一定程度上坐实了“明朝之亡,实亡于嘉靖”的言论,而严嵩也荣登《奸臣传》的第一把交椅

虽然厚积薄发的徐阶、张居正师徒用同样的手段,设计杀死了严世蕃,并阴谋搞垮了严嵩,但其行为的本质却是为了大明江山,要知道置严世蕃于死地的罪状,既不是结党营私也不是贪污腐败,而是谋反!试想一下,他可能会这样吗?

但如若不是这个理由,严世蕃或许不会死,或许会被无罪释放,因为无论严世蕃本人,还是张居正,都牢牢的抓住了嘉靖的要害和特点,并完成自己的借刀行为

嘉靖的才高自负,体现在什么地方?

他不上朝、不见大臣,喜欢修仙问道、喜欢神秘感,但他对于整个国家的财政、政治、政策都了如指掌!不得不说嘉靖还是有水平的

但问题回来了,自以为控制群臣几十年的嘉靖皇帝,洋洋得意,以为天下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可殊不知有两个人彻底完成了对他的智商压制

严世蕃曾利用嘉靖怕麻烦的心思,步步为营搞垮夏言,后来又利用他好面子的特点,试图营救身陷囹圄的自己;可惜被张居正识破了不说,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嘉靖皇帝最在乎的权力来对严世蕃进行“恶毒”的攻击,让严世蕃获得立斩的大礼包

聪明决定的嘉靖,就这样在各路天才手中,一次次的当枪使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嘉靖皇帝中年以后好黄老之术,躲在深宫里修仙练道,这给大明朝和大明百官蒙上了一层阴影。

黄老之术是什么?战国初期就有人使用黄老之术进行变法了,结果没把国家变强,却反而搞得上层统治者之间乌烟瘴气,权力不断拉锯。这说的是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

黄老之术,看似是无为而治,那只是对低层百姓不管不问,在统治者那里就是权谋之术。如果上层之间只知道玩弄权谋之术,争权夺势,对下面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那么这个国家是很难强盛起来的,所以韩国在战国七雄里最弱,变法也最失败,搞得自己整天被周围的强国欺负。

嘉靖帝少年入继大统,充满锐气,面对的又都是厉害角色,但是通过几次与百官的拉锯,让他有些志得意满,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到了中年,自己的自负达到巅峰,虽然躲进深宫精研黄老之术,却还牢牢掌控着整个大明帝国的上层权力。

嘉靖帝从嘉靖十八年就开始不上朝了,到了嘉靖二十年,刚刚三十六七岁,嘉靖帝就躲进西苑的永寿宫,不愿意出来,一切的朝政都交给内监和内阁去处理。他还搞出一个前朝和后朝两个朝廷,前朝是管理国家大事,由司礼监的内监们出面帮他跟内阁和百官管理国家大事,后朝则是他圈养的一帮道士搞得小朝廷,他自立为群道的首领。

虽然他躲在深宫,但是他对于举国的权力,仍然抓的紧紧的,一点也不放松。一切生杀大权他都牢牢的控制着,说杀谁就找借口杀谁,可是,这都是最上层的事,对于下面,对于老百姓,对于亿兆黎民,天下苍生,他懒得管,懒得问,那是百官的事。只有朝廷里的权力斗争和关乎国家安危的事,他才有兴趣伸出他的利爪。

他不管具体的国事,总得有人管,所以这时候,内阁成了重中之重,明朝的内阁从来没有像嘉靖朝这么重要过,也没有像嘉靖朝这么刀光剑影,激烈拉锯过。本来内阁辅臣只是皇帝的秘书,但是在嘉靖朝后期,竟然成了真正的宰相班子,所以差点演化成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回光返照。

为了争夺内阁首辅的位子,也就是实际上的宰相,内阁的斗争异常的激烈,而为了赢得内阁首辅的位子,只靠百官自己争斗,很难有绝对的优势,这时候必须拉出来嘉靖帝做后盾,狐假虎威一番。谁能得到嘉靖帝的宠信,谁才能坐稳内阁首辅的位子。而嘉靖帝却恰恰利用这些大臣的这种心理,玩弄权谋之术,平衡各方力量,利用自己赋予权力的威严,将百官玩弄于股掌之上。但是群臣也不是傻子,他们利用嘉靖帝玩弄权谋之术的心理,打击异己,争权夺势,为自己和同党的高官厚禄谋取优势。可以说,这帮君臣之间,是互相利用。

百官是干什么的,是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但是嘉靖朝的最上层百官,有资格进入内阁的那帮人,因为嘉靖帝的关系,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成了从嘉靖帝那里攫取权力,每天绞尽脑汁去写什么青词,而治理国家这样的要事却成了次要的。如果你不能从嘉靖那里获得权力,你就算再有治世才干,也毫无用处。

明朝在北方的隐患鞑靼,屡次骚扰劫掠,明朝君臣有心清除却毫无办法,嘉靖二十五年,陕西三边总督曾铣上疏请战,欲带六万大明将士和二千山东火枪手直捣鞑靼的贼巢,但是群臣却因循如故,找各种理由推脱战事,遭到嘉靖皇帝训斥,而训斥群臣的诏书正是出自夏言之手笔,这时候正是夏言做内阁的首辅,曾铣得到夏言的强烈支持。

夏言以为这次国事可期,准备大干一场,但是,嘉靖皇帝却犹豫了。他本来就不喜欢夏言这个人了,上次因为夏言不肯戴御赐的香草冠,得罪了嘉靖帝,被罢免了首辅,逐出了内阁。夏言向来有些倨傲,皇帝派宫里的小内监去夏言的府里,夏言却把这些小内监当奴才看待,而严嵩却对小内监们颇为恭敬,还塞给他们银子。这些嘉靖帝都看在眼里。这次曾铣磨掌擦拳,夏言又雷厉风行,内阁重臣和边关大将眉来眼去,嘉靖帝怎么能不起疑心,又怎么能放心的下。于是他犹豫了,他说,一个小小的曾铣的话怎么能当真,他说打就打,天下的黎民百姓说不定跟着受苦呢。

严嵩突然发现嘉靖皇帝动摇了,便乘机说这次战事绝不可行,夏言于是就针对严嵩说,上次皇帝让群臣商议,你怎么不提出反对意见,现在又提出来。刚才说过,夏言这个人向来倨傲,平时就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可是嘉靖帝更加自负,更加盛气凌人,他早看不惯夏言这种傲气了。本来严嵩就对夏言的首辅之位虎视眈眈,这次抓住机会,竟然把自己跟夏言的斗争引导成夏言跟嘉靖皇帝的斗争。

嘉靖不干了,跟夏言彻底对立起来,于是曾铣和夏言先后被弃市,严嵩重新登上首辅的位子,这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

从上面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嘉靖朝的君臣,是互相利用关系。而嘉靖皇帝统御百官的方式则是平衡术,设置首辅和次辅的分界,却又让这个分界很模糊,首辅对次辅没有绝对的优势。

严嵩做次辅,单单凭借一己之力是打不倒首辅的,所以他一味地谄媚嘉靖帝,利用嘉靖帝,轻而易举就解决掉夏言。而首辅虽然是百官之首,想搞掉次辅,也不是那么容易,一切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

严嵩做了二十年首辅,可是徐阶的次辅也是稳如泰山,没有嘉靖帝的默许,徐阶也做不到这么稳。

严嵩谄媚嘉靖帝,靠的是写青词和揣摩圣意,虽然揣摩圣意这种事大部分是他的儿子严世蕃做的。徐阶谄媚嘉靖帝的方式则是给嘉靖帝盖宫殿,嘉靖帝躲避的西苑因为一场大火,永寿宫被烧毁,于是只能暂时住到玉煕殿里,这玉煕殿又小又破又窄,跟永寿宫没法比,嘉靖皇帝非常不高兴,这时候徐阶揣摩到了嘉靖皇帝的心思,于是对他说,最近盖其他宫殿还剩下不少材料,要不再给您盖一座修仙用?嘉靖帝非常高兴,派徐阶的儿子去盖这座后来叫做万寿宫的宫殿。

宫殿盖好后,嘉靖急匆匆地就搬进去了,因此徐阶父子加官进爵,徐阶更是升为少师!

然而西苑大火这次事件,严嵩却没能揣摩出圣意,他竟然提议让嘉靖帝搬回大内,他忘记了嘉靖帝当年差点被宫女杨金英勒死的事了?这件事还连累了嘉靖帝最喜爱的妃子曹端妃被皇后处死。嘉靖皇帝又害怕,又伤心,怎么会愿意回大内居住?

这次事件之后,徐阶逐渐受到更大的宠信,严嵩的势力开始慢慢没落。

后来徐阶利用御史,开始攻击严嵩,并利用嘉靖皇帝的迷信黄老之术,让嘉靖皇帝宠信的蓝道士把徐阶等人说成贤臣,把严嵩等人说成奸臣。经过一番布置,联合内监,御史,道士,徐阶终于利用嘉靖帝斗倒了严嵩,坐上了首辅。

看大明朝嘉靖帝这段时间内的内阁争斗,可以说除了皇帝,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而想斗倒对方,必须依靠嘉靖帝的决定权。

嘉靖帝就像一个棋手,虽然每步棋的走向,并不是他都能决定的,可是胜负的结局却是他能左右的。群臣就像棋子,虽然自己不能决定胜负,但是在关键时刻,却可以利用棋手的心理,占据有利的位置,改变棋局的走势。

后来的高拱,不也是依仗隆庆帝的宠信,才接连从内阁先后赶走徐阶,李春芳,陈以勤,赵贞吉这些人吗?至于张居正,如果没有皇太后和内监的支持,高拱又失去了死去的隆庆帝的庇护,又何谈成为首辅?在隆庆朝,他能保住自己在内阁的位子已经非常艰难了。


西堤君


“谁都不比谁傻,谁也不比谁聪明”,这是一种君臣间的政治妥协和权力平衡。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都知道,当年明月把嘉靖年间最聪明的几个人:朱厚熜、张璁、夏言、严嵩、徐玠、高拱等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写的紧张刺激,精彩绝伦,堪称经典,也因此在读者中形成两种观点:一是文官戏耍皇帝,二是皇帝玩弄文官。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偏激。

嘉靖皇帝前期也曾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成效颇为显著,但新鲜劲一过,时间一长,他的兴趣发生了转移,醉心于修道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不再愿意处理繁琐的朝政,把大多数朝政交给了文官集团的代表——内阁。

明朝的文官集团有很多臭毛病,比如爱窝里斗,爱骂人,不但骂政敌,还骂皇帝,不但一个人单干,还拉帮结伙骂,但相比宦官、外戚等群体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是过硬的,除了骂人也知道干活,整个帝国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他们,所以嘉靖想要实现既能专心炼丹又能稳坐江山的目标,必须要依赖文官集团及其代表内阁。

但嘉靖只是不想干活,并不是不想当皇帝,更不是不要江山,为了既能专心修道炼丹,又能确保江山还是他自己的,他对内阁首辅人选是有慎重考虑的。

嘉靖选择任用内阁首辅的标准,既不是能力如何、才华几分,也不是忧国忧民,勤政廉政,而是是否对皇帝忠诚,是否值得自己信赖。

明朝时的文官集团势力确实十分强大,但与此同时,君主专制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内阁首辅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不是取决于首辅个人的意愿,而是取决于皇帝的授权。

无论张璁、夏言、严嵩,还是徐玠、高拱,他们或许可以利用嘉靖不理朝政的特点,打击政敌,独揽大权,卖官鬻爵,贪污受贿,奢靡享乐……嘉靖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谁要敢碰触底线,试图挑战至高无上的皇权——比如谋反,一样都得死。

嘉靖和文官集团之间的这场政治游戏就像一场赌局,皇帝是赌场老板,文官们都是赌徒,首辅位置就是坐庄的庄家。赌场老板嘉靖允许文官中的顶尖人物轮流坐庄,默许他们明争暗斗,抢夺庄家位置,也纵容他们坐庄后耍诈赚钱。

但如果谁想把嘉靖老板赶下台,把整个赌场据为己有,那最终只有一个结果——OUT出局!所以这些聪明额庄家轮流上台,看似把嘉靖玩得团团转,但也不过是替嘉靖管理赌场,真正的老板始终稳坐钓鱼台,你们越混乱,我越稳当。

那些文官集团中最聪明的人也都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不管私下搞什么小动作,都对嘉靖老板十分忠诚,不敢跨越这个底线。

嘉靖虽然可以随时更换庄家,但他既不想、也没有能力每天都亲自坐庄操盘,所以他必须依赖文官集团特别是内阁的帮助,这也决定了他要适当向文官集团妥协。

综上所述,嘉靖皇帝很聪明,文官集团和内阁首辅也很聪明,大家谁不比谁聪明多少,谁也不比谁傻多少,这是一种皇帝和文官集团间的政治妥协和权力平衡。


狄飞惊


不存在谁把谁玩得团团转,只是当时一种权力的平衡。在嘉靖时期,嘉靖是有能力,有手腕压制住文官集团的。这样来讲的话,也可以说是嘉靖把严嵩父子、徐阶、高拱玩得团团转。大明嘉靖皇帝虽然天天躲在后宫炼仙丹,但是朝廷大权一直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

嘉靖是以藩王身份继承大统,可以说完全是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城做皇帝。那一年,嘉靖皇帝才十五岁。继位以后的嘉靖,要面对的便是以张太后为代表的旧勋贵族,以司礼监为代表内廷和杨廷和领导的内阁外廷三个集团,而自己只有藩府里面的从龙之臣。

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嘉靖还通过大礼议事件打击了张太后和内阁,确定了自己的权威,并且组建了自己的人事布局。当然,嘉靖采取的方法也是非常受人诟病的。他首先把自己从藩府之中带过来的随从大量安插到锦衣卫中。当时带过来的66人,有43人进入了锦衣卫。通过这种地位低,权势重的特委机关加强自己的权势。

大礼议决战的时候,嘉靖利用自己最信得过的锦衣卫,直接廷杖了百官。随着时间的积累,嘉靖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张太后为首的旧勋贵族继续被打压,杨廷和辞官。即使后来百官哭着进谏,嘉靖也毫不所动,先后廷杖死了十七人。

明朝皇帝礼节性的活动是非常辛苦的。嘉靖皇帝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无法应付繁杂的利益和行政事务。加上他这个人非常怕死,总是想通过修道来得长生,到最后发展到他不与大臣会面,不理朝政这种地步。这种情况下,嘉靖自然希望能够找到为自己遮风挡雨的人。

可以看到嘉靖早期权力斗争的方式是自己站在前面,用血腥暴力的方式镇压异己。这种方式其实是不大好的,毕竟有损自己的名誉。严嵩这些人可以为满足嘉靖的需求,替嘉靖对付不听话的大臣,而嘉靖自己躲在幕后,不担半点干系。所以严嵩等人完全是嘉靖实施统治的政治工具。

当然,这不代表嘉靖可以一劳永逸。嘉靖也是需要在幕后平衡好朝局。他通过严嵩、徐阶等人的矛盾互相争斗,互相牵制,这样自己才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嘉靖时期的内阁,张璁、夏言等人都是在内各种进进出出的。严嵩进入内阁是对夏言进行牵制,而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则是牵制严嵩。

这样看那些大臣似乎很无辜,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方法。严嵩组成自己的严党,人数遍及朝野,比如严世蕃、胡文华、鄢懋卿、胡宗宪等人。这些亲信又都有自己的势力。比如抗倭名将胡宗宪,他手底下有人戚继光、俞大猷等一大批人才。

不过总体而言,嘉靖时期的时候,还是嘉靖厉害,完全能够左右手底下那些大臣。正如《大明王朝1566》所说

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文官集团把嘉靖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样的说法欠妥。终嘉靖一朝,将核心权力始终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只有嘉靖皇帝。内阁首辅几度易主,但皇帝始终是嘉靖。

历次改组内阁,虽然有文官集团内部派系之争的原因,但别忘了,最后拍板的是嘉靖。有哪次是皇帝迫于压力屈服文官集团而任免内阁人选。恰恰相反,嘉靖充分利用了文官集团内部派系之间的争斗适时出手,完成自己需要的人事任免。



看看几任内阁大臣为了讨好嘉靖皇帝,都无一例外的为嘉靖敬献青词,只因嘉靖对于入道修仙已然到了狂热的程度。对于如此不务正业的皇帝,文官集团按常理要上柬规劝,但除了后来的海瑞那道治安疏批评嘉靖的不务正业外,身为内阁大臣有谁冒死进谏过?不是他们不想谏言,而是知道这位皇帝的手段,想想当年上台时的大礼议,文官集团充分领教了教训。这位皇帝可不在乎所谓的历史名声,你要不服打的你服气。结果硬生生的廷杖死多人,所谓的文官风骨也是经不起一顿实打实的挨揍。到了嘉靖为了修仙论道而懒于上朝,内阁大臣们惟有恭维皇帝顺着他的脾气进献青词得以见其面,顺带将需要圣裁的政务请示。

嘉靖一朝,自始自终是把核心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并且不会拘泥于文官集团的条条框框,从来不怕杀人留下历史上的所谓污点,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皇帝。所以,说他把文官集团玩的团团转也不为过。


居叶佳宜



大家都知道明朝嘉靖皇帝,是个修仙好道的皇帝,最终也是死于丹药之毒。他在位期间四十五年,有20年不上朝,当然这主要是在嘉靖统治时期的后期,由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嘉靖皇帝就有点飘飘然,认为自己将国家治理的这么好,在一些术士道士们的怂恿下,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在嘉靖二十一年更是移居西苑,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使得严嵩专权20年,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官吏腐败。

但是,如果大家觉得嘉靖就是个昏庸的皇帝那就错了。他虽然好道,不过问朝政,但他绝不傻,对于朝廷的事了如指掌,这不,别看严嵩专权20年,嘉靖一道圣旨就将其罢免,后起用徐阶为内阁首辅,国家又走上了正轨。可见嘉靖皇帝是个大智若愚的皇帝,他权力欲很强,对于权利的把控能力也很强。因此,即使20年不上朝权力也没有旁落。其实嘉靖皇帝为人任性,霸道,怎么高兴怎么来。因此,在大臣的任用罢免等方面也很随意,看顺眼的就任用,不顺眼的就罢免或者杀掉。因此,他在位期间罢免和杀掉了许多人。因此,许多大臣都对嘉靖皇帝有所忌惮。

嘉靖皇帝在明朝还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嘉靖在位的早期,皇权高度集中,积极改革,推行新政,裁抑宦官权力,重用张璁、夏言等贤臣。经济上严革贪赃枉法,清理勋戚庄田,鼓励生产,重新整顿赋役,赈济灾荒,体恤民情,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文化上进行科举制度改革。军事上整顿军队团营,守兵东南,阻挡倭寇入侵。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嘉靖帝统治前期,出现“嘉靖中兴”的局面。


乐乐爱收藏


说起明朝将群臣玩弄于鼓掌之间,身居大内几十年,却牢牢掌握朝政的皇帝,当属嘉靖皇帝朱厚熜,嘉靖是一位公认极善权谋的皇帝。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在临终前于病榻向儿子裕王交代后事,提及三位能臣,让裕王次第用之,这三人分别是徐阶、高拱、张居正。嘉靖皇帝还特别嘱咐,没有永远的忠臣、贤臣,忠贤时用之,不忠不贤时黜之。

嘉靖皇帝的权谋手段从即位之初就已经显示出来,通过大礼议,把杨廷和赶下台,首辅换了一个又一个,他的政治平衡术越发炉火纯青。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各个都是人精,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

他深居内苑,二十多年不上朝,却能够掌握天下大事,手段炉火纯青。嘉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他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皇帝,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慢,中年以后虽然颓废,但始终有一股热血在。严嵩和其他所谓清流,他都用,用严嵩打压群臣,同时满足自己的私欲,用徐阶高拱等人则是得处理朝政的需要以及为未来皇帝留人才。


生说


嘉靖被称之为明朝最聪明的皇帝,可不是白说的,在位四十五年,三十多年时间不理朝政,不管小事,大事总还是管的。

他对于手下的臣子,都是采取利用为主,让他们相互牵制,将大臣们当成牵线木偶。

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处于把控群臣的地位,时常给徐阶和严嵩用密语传递小纸条,传达自己实际的意思,一旦出了偏差,就有可能与嘉靖意见不合,出现变动。

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被群臣把控的,嘉靖朝著名的香叶冠事件便是其一,嘉靖常年修道,亲手做了几个香叶冠送给近臣,夏言和严嵩便是其中的两个人,夏言得到香叶冠之后,不仅不戴,还告诉嘉靖不要再戴这种东西,搞得乱七八糟,严嵩却是天天戴,终于有一天,他等到时机去找嘉靖说这件事,添油加醋一番,最终导致夏言被撤职,人头落地。

所以可以说,嘉靖和群臣是互相控制的,中前期的时候,嘉靖脾气阴晴不定,对群臣可以掌握,到了中后期,脾气被几个聪明人如严嵩和徐阶掌握,嘉靖便成了党争的工具。


回形针行动


严党之时,也是嘉靖为所欲为极尽荒唐之能事得时候,在互取所需的时候,大明的这口锅也差点玩完,这只管眼下,不记长远,是其短视,为一己之私,纵容严家胡作非为。是其有失帝责。这是权术的成功,国家治理的失败,也是朝政的黑暗,嘉靖就个人而言是成功的,就其事业而言是失败的


活在当下65671676


是嘉靖皇帝把一批批的文官集团耍得溜溜转,玩弄于股掌之间。据柏杨统计,嘉靖15岁登基,在位45年,其中倒有27年不上朝、不开会、不见朝臣。那些年,嘉靖皇帝在干嘛呢?他在北京的西苑里崇信道教,修仙炼丹。然而令人不得不信的是,在嘉靖皇帝在位的漫长日子里,为他主政的文官集团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前有杨廷和、夏言,后有严嵩、徐阶、高拱,但却从未出现因朝臣更迭而发生政局动荡、社会混乱。这又是因何原因呢?主要是嘉靖皇帝对中央集权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他善于利用主要矛盾,从而化解次要矛盾,一边修仙炼丹,一边享受美女,一边敲打文臣。这三件工作,嘉靖皇帝一样都不少,始终把印把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活得有滋有味。尽管嘉靖皇帝这么多年不上朝、不开会、不见朝臣,那些人精似的辅臣们一个个都被调教得服服帖帖,为他肝脑涂地、鞍前马后,这不能不说是嘉靖皇帝的一大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