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說的5%淨利潤率,對於手機而言是暴利嗎?OV看了會這麼想呢?

雷軍說的5%淨利潤率,對於手機而言是暴利嗎?OV看了會這麼想呢?

雷軍又一次上了頭條,他造了一個新詞:“硬件綜合淨利潤率”。

雷總內部郵件全文:

小米的同學們:

今天,對小米而言,是歷史性的一天。

剛剛在武漢大學舉行的小米6X發佈會上,我們向所有用戶承諾,小米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淨利率,永遠不會超過5%。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我們的名字叫小米。

一、5%硬件綜合淨利率紅線是我們商業模式的必然選擇。

前天,小米董事會批准了一項決議:“從現在起,小米正式向用戶承諾,每年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我們緊貼成本定價,把實惠留給用戶,用戶會始終支持我們。“利小量大利不小,利大量小利不大”,薄利多銷也會有合適的利潤。我們不同於傳統的硬件公司,並不單純依靠硬件獲取主要利潤。小米本質上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 IOT 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這就是我們獨創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硬件+互聯網服務 +新零售——把設計精良、性能品質出眾的產品緊貼硬件成本定價;通過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線上線下零售渠道將產品直接交付到用戶手中,並持續為用戶提供豐富的互聯網服務。

雷軍說的5%淨利潤率,對於手機而言是暴利嗎?OV看了會這麼想呢?

創業8年風風雨雨,我們的商業模式經歷了諸多考驗,在小米最困難的時候,更是面臨了巨大的考驗。除了小米,世界上沒有一家手機公司,在銷量下滑後還能逆轉。小米逆轉的奇蹟和小米至今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小米模式的正確性和先進性!

8年前,小米公司成立時,我們就有一個宏大的理想:改變商業世界中普遍低下的運作效率。一件成本100元的襯衣在中國的商店裡要賣到1000元,定倍率有驚人的10倍。一雙鞋要加5到10倍,一條領帶加20多倍,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但我始終難以理解,為什麼商業運轉中間環節的巨大耗損要讓用戶買單?小米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推動一場深刻的商業效率革命 :把每一份精力都專心投入做好產品,讓用戶付出的每一分錢都足有所值。

我們所有的雄心都從這裡出發,我們所有的成就都來自這裡。

商業競爭的本質是效率之爭,敢於承諾硬件綜合稅後淨利率永不超過5%就是小米高效率的證明。不光是手機,1萬毫安時的移動電源以前定價普遍在200元以上,我們定價69元;主流空氣淨化器原本定價好幾千元,我們把定價拉到了千元以內…… 我們在眾多領域都同樣以一流的品質、緊貼成本的定價徹底改變了行業面貌,大大加速了產品普及。

今天發佈的小米6X也是這項決心的例證。作為一款為新零售戰略設計的線下旗艦機,小米6X採用高端芯片驍龍660,搭載最新的AI技術 ,當同行性能、工藝同級甚至配置還不及的產品都定價近3000元時,我們還是堅定地緊貼成本,只定了將近一半的價格1599元。

二、“感動人心、價格厚道”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兩面,是對用戶信任的最好回報。

創業8年,小米前進的路上,我們一直在思考:從古至今,商業世界變化紛繁,始終不變的是什麼?

用戶對“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的期待,這就是小米的答案。

“感動人心、價格厚道”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一句輕率的自我標榜,要真正做到,得拿出足夠的誠意和剋制貪婪的狠勁。

5%是我們對用戶長久的承諾,也是對自己持續的鞭策。

雷軍說的5%淨利潤率,對於手機而言是暴利嗎?OV看了會這麼想呢?

“感動人心,價格厚道”這八個字密不可分,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產品不行,價格定再低也沒有人喜歡 。要做到不逾越5%紅線的同時保持強大的競爭力,我們就必須堅持創新科技和頂尖設計,拿出遠超消費者預期的極致產品,還做到“價格厚道”,才能真正“感動人心”。

正因如此,我們才有不竭的探索動力,我們才會拿出引領全球行業風潮的全面屏技術,死磕陶瓷技術工藝;我們才會實現全球設計金獎大滿貫,至今拿下200多項全球頂尖設計獎項。

8年來,我在小米有過很多難忘的瞬間。第一次聆聽小米手機的初啼、第一次收到米粉送我的禮物、第一次聽到小米MIX手機被博物館收藏的消息……但最讓我激動的,莫過於聽到用戶說,進入小米之家或者登錄小米商城,他們可以放心地“閉著眼睛買”。這說明,我們所有的努力和心血,都沒有白費。

用戶為什麼會信任我們?因為我們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在用戶心目中已經建立起了高品質、高顏值、高性價比的口碑。他們相信,只要是小米出品,品質、價格一定是最優的。

同學們,用戶的信任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也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們不忍,也不會,更不能,讓它受到哪怕一丁點的傷害。只有持續贏得用戶的信任,我們的事業才能夠勇往直前,無往不利。

三、控制合理利潤是商業發展的歷史潮流,也是我們踐行使命的必由之路。

縱觀人類商業史,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PC行業,改變世界的偉大公司都是把好東西越做越便宜,讓越來越多人用到。

小米是一家工程師文化主導的公司。工程師所的追求就是不斷探索最新的技術,惠及大眾,改變世界。

我們的使命,就是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雷軍說的5%淨利潤率,對於手機而言是暴利嗎?OV看了會這麼想呢?

過去8年間,我們憑極致性能、極致性價比的小米手機,推動了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普及和全行業性能、品質的提升,為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快速崛起、成熟做出了貢獻。現在,我們還在把這些積極的影響推向全世界。

不僅如此,我們還和近100家價值觀一致的小米生態鏈企業一起,把小米模式和方法論複製到了上百個行業,推動了智能新生活方式的加速滲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級IoT平臺。深入日常生活各種場景、又好又便宜的精緻產品,讓更多人享受到了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堅決執行5%硬件綜合淨利率紅線,就是踐行小米的公司使命。

因為,我們始終堅信,相比追求一次性硬件銷售利潤,追求產品體驗更有前途;相比渠道層層加價,真材實料定價厚道終究更得人心。

我們始終堅信,我們的信念——大眾消費商品應該主動控制合理的利潤——將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任何貪戀高毛利的舉措都將走向不歸之路。

所以,我們定下這條紅線,不僅在當下,更著眼小米價值觀長久的傳承。目前公司突破了每年千億營收,有近兩萬名員工。未來,小米也許營收規模更大,組織更加龐大,但這道紅線會時時提醒每一個小米人牢記我們的理想,牢記我們為什麼而出發。

說到理想,這次小米6X發佈會對我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因為發佈會舉辦地就在我的母校武漢大學,對我而言,這是夢開始的地方。

三十年前,讀大一時我在武大圖書館裡看到了一本改變我一生的書:《硅谷之火》。看完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武漢大學的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走。我的心裡燃起了一團火,從此有了為之奮鬥的信念:做一家偉大的企業,影響足夠多的人。

今天回到母校,我看了看心裡的那團火,它和當初一樣熾熱、明亮。

小米的同學們,八年前,我們也點燃了一團火,那是我們小米人的初心。這團火正熊熊燃燒、越來越旺,今天我們已經改變了幾億人的生活,未來我們將成為全球幾十億人生活的一部分!

雷軍

2018.4.25

於武漢大學

在小米6X發佈會上,雷軍宣佈,“小米硬件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的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

這迅速引起了爭論:有評論認為,雷軍言論彰顯了小米繼續走性價比道路;但同時也有評論指出,這不過又是雷軍和小米拋出的一個噱頭。

硬件綜合淨利潤率究竟是什麼尚不清楚。不過,如果5%是指淨利潤率,這對於手機行業而言,其實是個超過了華為OPPO、接近三星的暴利。

一、手機行業淨利潤率有多少?

在發佈會上,雷軍說,“這次決定受到很多董事會成員的不理解,他們認為中國產品淨利潤20 %-30%的溢價很正常,為什麼小米不做。”

那麼,對於作為小米主業的手機行業而言,淨利潤率大約能有多少?

鑑於作為小米主要競爭對手的華為、OPPO、vivo等公司並未上市,我們參考了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公佈的一些數據。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在2017年公佈的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利潤情況來看,在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的營業利潤約為537億美元,其中蘋果的營業利潤高達449億美元,營業利潤率達到32.4%;三星營業利潤為83億美元,以三星移動通信部門2016年營收103.62萬億韓元(約960億美元)計算,其營業利潤率約為8%。

此外,該數據報告顯示,在2016年裡,華為、OPPO和vivo佔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利潤的1.6%、1.5%和1.3%,被視為利潤微薄;以該數據報告中的華為9.29億美元營業利潤計算,其營業利潤率(華為發佈的2016年財報數據顯示,該公司2016年消費者業務營收為1798億元)約為3.2%。

而根據各類報告,OPPO、vivo在2016年的銷量超過或者接近華為,因此這兩家的營業利潤率或與華為大致相等。

而在2017年第一季度,Strategy Analytics公佈的報告中,蘋果手機該季度營業利潤101億美元,營業利潤率達30.7%;其次依然為三星,約為9.7%。

該數據報告顯示,在2017年第一季度OPPO收入約54.1億美元,營業利潤2.54億美元,營業利潤率4.7%;華為營收67.4億美元,營業利潤為2.26億美元,營業利潤率3.35%。

對於手機行業的營業利潤率,一位手機行業人士向網易科技科技表示,這些或許還只是稅前的營業利潤率,如計入稅務因素,5%的稅後淨利潤率已經是接近或者達到三星的級別,遠超了華為、OPPO、vivo的淨利潤率情況。

以此而言,5%的淨利潤率,在手機行業可以算是暴利了。

因此,一位手機廠商CEO在就此話題接受網易科技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小米總體硬件能夠實現5%的利潤率,“在這個行業裡是相當難的,因為一般手機廠商達不到5%的利潤率。”

二、其他硬件行業淨利潤率是多少?

拋開手機行業的淨利潤情況,再來看看家電行業的淨利潤率情況。

我們去查詢了海爾、海信、創維等硬件公司的淨利潤情況。

青島海爾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青島海爾總營收為1592.54億元,淨利潤為69.26億元,淨利潤率為4.35%;根據海爾電器4月25日公佈的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一季度營收為205.86億元,淨利潤8.5億元,淨利潤率為4.05%。

根據海爾報告顯示,在毛利率方面,其空調產品毛利率為31.79%,電冰箱毛利率為32.11%,廚衛毛利率為39.76%,洗衣機產品毛利率為35.58%,裝備部品買利率為6.31%,渠道綜合服務業務及其他毛利率為10.23%。

根據海信電器2018年3月29日公佈的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該公司2017年營收為330.1億元,淨利潤為9.4億元,淨利潤率為2.85%。在毛利率部分,海信電視機的毛利率為14.18%,其他產品毛利率為32.01%。

根據TCL公佈的2017年業界顯示,該公司2017年營收為1115.77億元,營業利潤41億元,營業利潤率3.67%;淨利潤35.34億元,淨利潤率3.17%。

根據創維數碼一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一季度營收為18.35億元,淨利潤6745萬元,淨利潤率為3.68%。

而聯想集團2017/2018財年第三季度(2017年第四季度)業績顯示,聯想集團該季度毛利率為13.5%,最終淨虧損2.89億美元,淨利潤率為-2.23%;而在2016年同期,其季度毛利率為13.1%,淨利潤0.98億美元,淨利潤率為0.81%。

在家電行業中,目前查到淨利潤率超過5%的公司為格力;根據格力公佈的2017年業績顯示,該公司2017年營收為1482.9億元,淨利潤224億元,淨利潤率為15.1%;不過,格力的財報同時顯示,該公司營收的83.22%來自於空調,生活電器和智能設備的營收佔比僅為1.55%和1.43%。

有行業人士向網易科技記者表示,5%的淨利潤率對於家電行業(尤其是電視行業)而言,是一個較高的目標。

三、令人費解的5%硬件綜合利潤率

根據新聞彙總,小米正計劃於今年上市。

自媒體開柒《爆料:這才是小米的真實數據?》一文稱,據其獲得的融資文件顯示,小米2017年營收為104.74億美元,預計2017年小米的收入為176億美元(1112億元);在淨利潤方面,小米2015年虧損9.8億元,2016年盈利9.13億元,預計2017年盈利75.82億元。

以此計算,小米在2016年、2017年的淨利潤率分別為1.38%和6.82%。。

該文還透露,在2016年,小米的收入組成中79%來自於硬件,21%來自於互聯網服務業務,硬件業務的淨利潤率僅為2.8%,而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淨利潤率則超過40%;而小米正在擴大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比例,2017年預計小米的硬件業務的收入佔比為68.3%,而預計到2019年,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收入佔比將超過硬件收入。

2.8%的硬件淨利潤率倒與雷軍所強調的“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吻合。不過,以此計算,2016年小米硬件淨利潤約為2.32億美元,互聯網服務業務淨利潤8.8億美元,合計11.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32億元),與淨利潤9.13億元之間有61.19億元缺口。

同樣,假設2017年硬件業務淨利潤率仍為2.8%、互聯網服務業務淨利潤仍為40%,按照硬件業務收入佔比68.3%計算,其硬件淨利潤為21.67億元、服務業務淨利潤141億,合計162.27億元,與75.82億元淨利潤之間有86.45億元缺口。

這令人費解。多位業內人士向網易科技記者表示,難以理解小米和雷軍關於硬件綜合淨利潤率的概念。

虎嗅《雷軍5% 的生意和 100% 的噱頭》一文中認為,硬件淨利潤率這種指標很難查證,“成本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一項數據,軟件投入算不算成本?營銷投入算不算成本?數據無從考證的情況下,超不超的,普通消費者去哪兒知道呢?以及,就算能退款,退到哪兒呢?如果真發展到退款那步,價格降下來不就完了?”

該文認為,小米用一個過去自己實現的,並且用戶很難查證的東西來給自己的未來背書,實在談不上什麼“偉大的革命”了,說是噱頭也不過分。

自媒體人孫永傑在其《雷軍的算計:小米硬件綜合淨利潤率不超5%為哪般?》一文中也認為,雷軍強調5%的硬件淨利潤率是有三個目的:1、向外界證明其不是依靠手機硬件盈利的手機廠商,避免公眾將其與蘋果、華為、OV等廠商進行對比;2、讓業內保持對其手機業務盈利的低預期,一旦超過這個低預期反而給業內造成其競爭力強於對手的假象,為IPO後的市值增加創造了噱頭;3、聲明低利潤率或者說將利潤讓與用戶,從營銷的角度很容易獲得小米手機以用戶利益為第一的形象和認同,進而促進其手機的銷售,同時再次掩飾了其在高端市場品牌認知度與友商的差距。

好吧,又是一場營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