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一戰戰敗僅21年後就發動了二戰,是什麼原因使德國軍事經濟發展迅速?

不容青史盡成灰


是愛!是夢想!是希特勒的瘋狂!

從1918年11月德國投降,到1939年閃擊波蘭,短短21年時間裡,德國從滿目瘡痍重新崛起為歐洲最強國家之一,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

那麼,這短短21年的時間,德國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能夠迅速恢復元氣?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國雄厚的技術積累

今日的德國,仍然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僅次於美國、我國和日本。之所以如此強悍,根本原因是德國雄厚的技術積累。

1871年,在俾斯麥的強力推動下,普魯士終於統一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結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狀態。

德國的統一是歐洲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統一後的德國迅速成為匹敵英法的歐洲列強。因為有了統一的政治環境,德國有了技術革命的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鋪開。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德國和美國成為領頭羊,到19世紀末,美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一,德國則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德國開始對傳統列強英法等國提出訴求,終於導致矛盾激化,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戰是導致英法殖民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戰後的英國殖民體系走向不崩潰。一戰期間,英法聯軍和德軍在法荷比等國激烈抗戰,戰線由最開始的法國境內後逐漸穩定在北海道瑞士一線,東線則主要和沙俄穩定在德俄邊境的沙俄一側。

由於英法俄等國技術落後,因此他們在一戰中的傷亡遠遠高於德國。再加上戰場幾乎不在德國境內,因此德國在一戰中的傷亡小於英法俄等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沙俄爆發了二月革命。

雖然意大利反水,奧匈帝國弱雞,但直到1917年美國參戰,才形成了協約國對同盟國的優勢,這也是導致德國輸掉一戰的主要原因!

可以說,經歷一戰的德國因為傷亡小於英法俄等國,所以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相當數量的技術工人,這些相對雄厚的技術積累幫助德國在一戰後能夠迅速積累。

2、美國支持和減負前行

一戰之後,雖然德國損失小於英法俄,但是經歷了4年多的消耗,德國依然損失慘重。加上一戰後凡爾賽體系的殘酷壓榨,德國失去了八分之一的領土,承擔了鉅額的戰爭賠款,甚至被法國直接搶奪魯爾煤礦抵債,經濟一度陷入困境。

關鍵時刻,力主摻和歐洲事物的美國出手了,雖然已經是世界經濟霸主,但是美國在政治上的影響力遠遠不及傳統列強英法等國。所以一戰後的美國開始對英法俄等國進行大量的經濟援助。

畢竟如果德國經濟緩不過勁來,就沒有能力支付對英法美等協約國的戰爭賠款。所以美國的做法不僅得到了美國人民的支持,也得到了德國死對頭英法的肯定,可謂名利雙收。

因為美國大量的經濟援助,德國經濟迅速恢復,迅速超越英法等國。

另外,根據凡爾賽體系的制約,德國的領土被剝奪八分之一,陸軍數量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同時空軍和海軍則不允許發展。

協約國希望此舉可以拔除德國鋒利的獠牙,消除德國重新威脅歐洲大陸的可能。不過這在客觀上給德國減了負,因為在一戰之後的十多年間,德國即使保存軍事力量,也無力對歐洲大陸產生威脅,所以剪除軍事力量等於給德國減少了龐大的軍事開支,這對於德國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減負。

因為美國的支持和德國的減負,德國能夠輕裝上陣,經濟迅速恢復!

3、納粹瘋狂的經濟政策


正當歐洲發展得如火如荼時,1929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德國經濟再次遭受重創。

經濟危機規模空前,德國數十年的經濟成果毀於一旦,失業人數一度高達800多萬,同期的美國也只是1600多萬人。

面對經濟危機,德國魏瑪政府無能為力,龐大的失業人數居高不下,德國社會開始動盪不安,共產主義風潮開始風起雲湧,國家發展陷入一片混亂。

在這樣的條件下,納粹組織趁勢崛起。此時的容克大資本家,對於混亂的國家經濟一籌莫展,納粹激進的反共恐怖特性給他們提供了新的選擇,加之此時的蘇聯趁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開始大規模向西方輸出共產主義革命。在這種情況下,大資本家終於選擇支持納粹黨上臺,希特勒走到了德國舞臺的中央!

希特勒上臺後,開始了一系列旨在恢復德國經濟的措施,包括以工代賑、以物易物、洗劫猶太人、擴張軍備等。

為了獲得原始資金,希特勒以德意志銀行大量發行債券,後以政府擔保的形式要求大資本家認購。獲得第一筆資金後,希特勒組建了黨衛軍,發起了對猶太人的洗劫,為以工代賑和擴張軍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希特勒經濟政策的出發點,是德國資源匱乏和經濟遭受重創。通過瘋狂的經濟政策,德國失業率大大下降,經濟發展獲得極大發展。

但是,希特勒的經濟政策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當經濟回暖,生產力再次擴張時,現有的德國資源市場根本就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必須向外擴張,通過和平掠奪獲得大片國土和人口。

但是,當和平掠奪難以奏效時,發動戰爭勢在必行,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悲催的德國:

德國在世界近代史上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沒有哪一個國家經歷了那麼多次的大起大落,你把他幹趴下了,只有你不是每天都盯著他,他就會立馬起來進行反擊。但德國的可愛之處在於,他每反擊一次,別人都會脫層皮,他自己也會少一塊。其他的國家都是通過戰爭越打越大,德國例外,他越打越小。

一戰後的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雖然打敗了,但是他卻把英法和俄國人狠狠地揍了一頓。一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與協約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和約》對德國的各個方面進行了限制,根據《和約》,德國損失了百分之十左右的土地和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國被禁止擁有空軍,陸軍數量也不得超過十萬人。因為《凡爾賽協定》,德國人憋了一肚子氣。

國際形勢的新變化:

實際上,在20世紀20年代,由於國際形勢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德國的處境開始慢慢變好。首先是英法雖然一直維持同盟關係,但是英國對於法國在歐洲大陸維持老大地位也非常不放心,因此在20年代也開始慢慢幫助德國恢復經濟,以制約法國;其次,由於凡-華體系對於德國的剝削太過嚴重,因此國際上許多人開始同情德國,比如美國就在20年代初通過了援助德國的“道威斯計劃”,德國的經濟因此得到了長足的恢復和發展。德國的工業底子本身也不差,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德國製造在當時就已經蜚聲世界。

蘇聯的出現對於當時的德國也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為了防止蘇聯的紅色政權迅速坐大,英法美把目光和精力都放在了蘇聯身上,對於德國暗中擴充軍備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在經濟大危機爆發後,英法美甚至希望將德國這潭禍水東引。

所以,到了30年代,當德國已經具備再度發動世界的能力的時候,只要希特勒登高一呼,戰爭的機器就又立馬開動起來了。


青年史學家


因為德國的底子還在,這給了德國能夠再次強大的基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儘管在軍事和政治領域敗給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但是由於協約國自始至終都沒能攻進德國本土,因此德國國內的基礎設施和工業體系並未受到波及,依舊保留著相當完整的工業生產線。所以對德國而言,就算在一戰期間耗光了總體實力,但德國依然能依靠這些完整的工業體系來帶動生產力,而生產力又帶動了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帶動了軍事和科技力量的發展。這樣一來,德國就能夠再次通過完整的工業體系來恢復自身實力。

不過由於《凡爾賽條約》中規定的巨大的戰爭賠款和之後爆發的魯爾危機,使德國的經濟一度面臨崩潰邊緣,直接導致了惡性的通貨膨脹,這引起了英美兩國的不安;在英美看來,一旦德國經濟走向崩潰,那麼德國將會無力償還賠款。並且英國也不希望德國走向衰敗,一旦德國徹底衰敗,那麼法國就能直接稱霸整個歐洲大陸,這是英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英美兩國便策劃和制定了幫助德國恢復經濟的道威斯計劃。在該計劃實施後,以英美為首的國際資本開始流入德國,這就解決了德國通貨膨脹和資金欠缺的問題,使德國的經濟得到了有效的恢復和發展,也為德國積累了原始資本。

得益於戰後保存完好的工業體系,德國在接受來自英美和貸款和投資的同時,也在全國範圍展開了“工業合理化”運動,該運動主張在生產領域引進新的生產方法,並大力提倡科學進步;在現有工業體系上興建大量工廠,並對現有企業進行固定設備更新。在當時,例如“科學的經營管理”“節省勞動力的機器”“成批生產流水線作業”是當時德國的企業家、科學家和工程師潛心研究的課題;在“工業合理化”運動的推進下,工人的勞動率提高了40%,工業生產也在1928年超過了戰前的一倍多以上。在1923年至1929年期間,煤和鋼的產量增加了1.6倍,發電量增加了6倍,汽車產量增加了6倍,鋁的產量也增加了31倍。截至1929年,德國國內的國民總收入達到了將近759億馬克,與1925年相比增加了24%,並且工資也增加了29%。在經濟危機到來之前,德國經濟一直處在高速增長狀態,在當時被譽為“世界經濟史上最壯觀的經濟復興。”


雖然《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但魏瑪政府則通過組建“航空俱樂部”來儲備空軍人才,通過向蘇聯、英國等國派出軍事顧問以儲備指揮人才,並通過將軍工生產和軍事研究轉移至國外以儲備科技人才;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因為魏瑪政府的這一舉措,才為後來希特勒的秘密擴軍備戰奠定了基礎。

在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又一次跌入谷底,可魏瑪政府對此卻無能為力。共產主義思潮也隨著蘇聯的崛起在整個歐洲大陸上興風作浪,德國再次陷入類似於一戰後所遭受到的困境,甚至更糟。而納粹黨在1933年正式上臺後,通過擴軍備戰的方式以緩解經濟危機,並徹底打破《凡爾賽條約》的枷鎖,德國也正是由此走上了戰爭的道路。


二戰吐槽君


德國人要麵包,他給了德國人面包

德國人要工作,他給了德國人工作

德國人要汽車,他給了德國人汽車

德國人要富裕,他給了德國人富裕

德國人要信仰,他給了德國人信仰

德國人要一雪前恥,他帶領德國人血洗 恥辱 德國人要稱霸歐洲,他帶領德國人踏上 了艱苦的征程 德國人要勝利,很可惜,他命數已盡再 也給不了德國更多。當柏林的人民看到 座座堡壘上的“”字符燃燒折斷的 時候,他們就應該知道,那個曾經無限 輝煌,曾經承諾他們讓德國站在歐洲頂 峰的元首,已經無力承擔德國人民的安 危。我想之所以德國人現在這麼怨恨 他,絕不是因為他把德國人帶進了艱難 的深淵,而是他沒有信守當年那一份對 著整個第三帝國的承諾!


用戶51760525392


就事論事,索隱的答案是:

一個世界上最瘋狂的軍事經濟天才領導了一個世界上最嚴謹自律的工程師民族,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段空前絕後的奇蹟!

一、
一個世界上最瘋狂的軍事經濟天才

一個好學的普通人是一本一本地讀書,而形容希特勒,則是一個圖書館一個圖書館地讀書

一戰後的德國遭遇了嚴重的國家希機,曾經無比榮耀的德國軍隊被解除了備,大片領土被割佔,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使得驕傲的德國人對軟弱的魏瑪共和國失去了最後的耐心。一切應運而生,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

在希特勒親手設計和主持下,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經濟奇蹟開始了。僅僅數年,希特勒就把德國這個一戰後全世界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破產國家,徹底改造成了排名世界第三的的經濟軍事強國。大戰前夕,德國的生產總值曾經到達了561億美元之高,輕鬆的度過了經濟危機,軍事工業的更是極劇膨脹,1939年德國的軍火產值比英國法國兩國的總和都要高。

1、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國家稅收收入由65.6億馬克驟增到177億馬克,六年中實收稅款共增加了600億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國國債由115億馬克上升到371億馬克。帝國銀行和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是國債的主要持有者。普通德國人的小額存款也被投入公債。帝國銀行以國債為擔保大量增發銀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銀行券由26億馬克驟增為110億馬克。這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使德國國家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投資和軍事投入。

2、推行國家社會主義,高度集約工業生產和資源調配。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分管各工業部門、農業、時常、對外貿易、物價等等。同時在原企業主聯合會及各壟斷組織基礎上,新設按部門和按地區的兩類經濟調節機構,形成為一個自中央到地方的龐大體系,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調配。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

3、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和鉅額的軍事採購。1933-1934年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共約50億馬克。用於建造高速公路、修建公共建築物與住宅、開墾荒地與改良土壤、整治河道、開鑿運河和架設橋樑、修復和更新鐵路。1932年,德國的軍費支出為6.7億馬克,約佔當年國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德國全部軍事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佔國民收入的10.6%。

4、貨幣新經濟政策。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本國移到彼國。拒絕借債,只要有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

5、大力推行社會保障體系,創新國民的社會福利。建立職工帶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同時又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使得德國工人勞動積極性大為提高。

6、收復失地和擴張主權。一戰戰敗的德國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臺後,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迴歸”德國,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臺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以上措施對於啟動德國經濟,減少失業人數,重拾德國人信心,起到了很大作用。從1933年之前,德國失業人口高達600萬,佔勞動力人口的一半。到1939年德國的失業人口只有30萬,失業率接近於零。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德國人的榮譽和自信從一戰後的絕望中重新被點燃,希特勒使得二十年前慘敗的德國,又重新崛起成為世界軍事經濟強國。


一個世界上最嚴謹自律的工程師民族

在工業時代,德國人之所以能夠發動二次世界大戰,與德意志民族的嚴謹自律和善於製造是息息相關的。剖析世界各民族的典型性格,我們不得不驚歎,找一些作風嚴謹的人並不難,難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都極為的嚴謹自律。

自工業革業以後,德意志人通過德國製造迅速地崛起,整個德國人憑藉深透入種族意識之中的嚴謹自律守紀,造就了世界上最好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學者,當這些嚴謹自律的德意志人開動工廠製造戰爭武器,組建一支龐大的軍隊,制定像齒輪運轉一般精密的戰爭計劃,並像時針一樣精確地推進實施時,哪一個國家和民族不害怕!

“德意志不是一個輕舉妄動的民族,一旦走上任何一條道路,就會堅定不拔地把這條路走到底。”德國大詩人海涅準確地表達了德意志民族的這一特點。

如同在我們鴉片戰爭前的林則徐曾經深思,那些拿著鋼刀和鋼叉吃飯的洋人,真的像自大的滿清王公說的那樣,不堪一擊嗎?

當我們看到德國人的民居建築歷經幾百年完好無損時,

當我們看到德國人將戰爭中被炸成碎片的教堂,按照檔案圖紙一塊一塊把渣渣復原建築時,

當我們在德國超市裡買到的每一個雞蛋,上面都會有一個標號,記錄下這個雞蛋的母雞的生長環境時,

當我們看到德國一個普通家庭婦女,拿起菜譜將鹽一點點稱重,精確到0.01克時...

就不得不對這個嚴謹自律的民族肅然起敬!更不得不承認,德意志民族就是天生的士兵和工程師,一旦製造武器,組建軍隊,兵鋒四舞時,整個世界都會顫慄!



  


索隱觀察


這個問題的描述縱橫認為還是有一些問題的,希特勒發動二戰並不是因為德國軍事經濟迅速發展,如果德國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了,那誰還去打仗?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軍事經濟的發展

其實在二戰開啟的時候,也就是1939年9月,和希特勒上臺時的1933年,二者之間相差不過七年,縱橫不認為短短七年就能讓德國快速崛起,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七年就完成向全世界挑戰的軍工建設,當然更不可能是戰敗的二十一年,在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的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尤其是魏瑪政府時期,德國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了。

希特勒上臺時正是1933年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結束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在那個時候不僅是德國生活不好過,整個世界都不好過,但是德國和美國可以說是一塊擺脫出來了,美國的新政是凱恩斯主義,國家宏觀調控經濟,通過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的方式刺激經濟的發展。

其實希特勒提振德國經濟裡面就有不少凱恩斯主義的影子,當然凱恩斯是絕對不會承認的,自己的理論竟然被納粹德國用於發展經濟了,所以,通常我們提凱恩斯主義的時候都只提羅斯福新政。

用國家手段干預經濟,並且開設大量軍工產業,用於解決就業,在二戰時期為什麼德國的軍火最流行,比如國民政府曾經打算購置60個德械師的裝備,實際上跟這都有關係,在此期間,那些軍工生產能力不足的國家都把訂單砸向了德國,就業有了,老百姓自然支持你。

當然,這一種方法絕對是不行的,那就是搶有錢人,什麼是有錢人,就是猶太人,在希特勒上臺前,德國爆發嚴重通貨膨脹,老百姓手裡的錢都交鑄幣稅了,但是國民財富不會蒸發,而是跑到一部分人手中了,所有的通貨膨脹,都是將前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解放戰爭時期的通貨膨脹催生了四大家族,德國也一樣。

所以,希特勒把目標對準了有錢的猶太人,這樣就把錢又給老百姓分了一遍,實際上也是一種財富再分配的樣子,跟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多像,實際上這並不是切實可行的。到最後只能用戰爭的形勢去掠奪,這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從德國方面的經濟原因。

希特勒發動二戰背後站著的是每個德國人

說希特勒煽動民族仇恨這不假,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得有仇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弄得有點過火了,尤其是法國,想要一勞永逸做歐洲的霸主,關鍵也不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從一戰過後,法國整個社會都陷入一種極端腐敗當中,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戰敗了,但是並不是敗給了法國,法國贏得有點僥倖。

再加上《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的制裁,讓德國老百姓普遍憤怒,誰能讓他們吃飽飯,誰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他們就支持誰。

希特勒是一個大騙子,最後也沒能讓德國人吃飽飯,但是希特勒給了德國老百姓一個希望,那就是德國通過戰爭可以復興。

這其實就是希特勒的思想“以劍犁地”,通過武力為德國奪取能夠生存發展的土地,這就是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僅僅二十一年,德國就再次挑起戰爭,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的處罰不夠,而是因為太重了,反而讓德國覺得必須復仇。


史論縱橫


我相信很多人會說是希特勒的經濟奇蹟。但是,這是假的。德國經濟在1933-1945年就沒好過,為此希特勒甚至直到1943-1944年才真正開始國家總動員,因為害怕人民造反。

希特勒根本就沒有拯救過德國經濟,從來沒有。在魏瑪共和國後期,實際上政府的很多措施已經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效果,而幾乎所有的希特勒用於振興經濟的手段,都是沿用的這些魏瑪共和國政府末期的手段。

納粹政權有多醜陋?甚至不誇張的說,希特勒為了發動戰爭,甚至在國家層面開始搞金融詐騙。所謂的希特勒發明的“帝國的高速公路”,根本就不是希特勒提出的。

而是這個人,Robert Otzen(1872-1934),高速公路的概念也在此之前就有了。第一條實驗性質的高速公路於1929年在柏林郊區完工。這個時候希特勒在哪裡?第一條實用化的長距離高速公路是從科隆到波恩,於1932年完工。此時希特勒在哪裡?大概還忙於用他的衝鋒隊威懾政敵呢。

實際上希特勒沒有敢把這個頭銜往自己頭上套,是以訛傳訛的,因為第一條高速公路建設的相關新聞在1932年的德國《道路建設》雜誌上刊登過。

關於納粹的國家層面金融詐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梅福券(Mefo Bills),這是一個由納粹黨建立的一個皮包公司發行的債券憑證,上面印著銀行擔保之類的字樣然後拿去當作現金支付。就光是梅福券,希特勒就套了120億德國馬克,在當時德國人均月收入不超過150馬克。

實際上這招也是套路的魏瑪共和國時期發行的Offa Bills,只不過魏瑪共和國時期的Offa Bills是要償還的,而Mefo Bills一開始就沒準備償還。

希特勒是1933年上臺的,我們看看在1936年,希特勒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

圖左為1933年的德國《法學家日報》合訂版,右邊是1936年的合訂版。

我覺的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來1936年版的裝訂要簡陋地多。

圖左1是一戰前的《法學家日報》合訂版,左2是一戰剛剛結束的1918年的。左3是1923年的。左4是1924年的。

神了,希特勒那麼牛逼,1936年的書的紙質還比1933年的差了。

1930年,德國人均月收入206馬克。

1931年,德國人均月收入194馬克。

1932年,德國人均月收入164馬克。

1933年,德國人均月收入158馬克。

1934年,德國人均月收入134馬克。

1935年,德國人均月收入139馬克。

………

1939年,德國人均月收入167馬克。

希特勒的六年經濟奇蹟並沒有讓德國人的人均月收入回到1930年,那個金融危機剛剛爆發一年的時候的水平。而1935年,恰恰是戈培爾那一幫納粹黨鼓吹的德國經濟最好的時候!

為了查詢當時的德國物價,我們找到了1935年時西門子公司的兩款檯燈的廣告。

價格分別是11馬克和15馬克。62%的德國人工作一週可以買兩個半檯燈。之所以德國在二戰的恩格爾係數不高,是因為食物早就開始定量配給了。

如果這些只是否認希特勒所謂的經濟奇蹟,那麼接下來的就能說明納粹政權的問題了。

圖為戰前德國旅行社的廣告,乘坐遊輪前往馬德里,330馬克。去美國,924馬克。去南美是1600馬克。

圖為戰前德國政府搞的所謂的“旅遊儲蓄”賬戶的登記表,就是說你每個月存2馬克,20個月以後帶你去旅遊。這跟詐騙有啥區別?

圖為戰前大眾TYP-130汽車,單價1600馬克。這算是比較貴了,很多普通人家是買不起的。

希特勒說:“要設計一款單價1000馬克以下,性能非常不錯的汽車,專供工薪階層。”

這是當時德國發行的汽車儲蓄賬戶。說的是隻要每週堅持給賬戶裡投5馬克,250星期之後就能獲得一輛前文提到的工薪階層汽車。

截至戰爭結束,納粹德國靠這個汽車儲蓄坑了2.8億馬克。最後拿到車的人幾乎沒有。戰爭結束後,還有一群人跑去找大眾汽車打官司。

直到1944年,還有人在往裡面儲蓄。

2.8億馬克是什麼概念?這筆錢拿去生產虎式坦克,可以包完虎式在二戰中的所有產量,還有剩的。

這是1933年,德國政府強制所有軍人購買“生命保險”的宣傳畫,說的是每一位士兵陣亡或者死亡後,都將獲得1000馬克的撫卹金。當然最後是扯淡了。畢竟德三都亡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人都如此痛恨希特勒,他根本就沒有振興德國經濟,而是強行將國家綁上了國家戰爭的戰車。

從戰後解讀的各方信息來看,實際上希特勒能上臺,確實得益於他的出色能力。一戰後因為凡爾賽條約的壓迫,德國很多上流社會人物都很希望有一個新的強力政府,能夠幫助德國振興。很多當時在德國社會頗具影響力的人物甚至都覺得希特勒的納粹黨可以做到。

甚至包括髮起一戰的德皇威廉二世。

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希特勒就是個賭徒。希特勒在一開始就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去做這一切的,他根本就沒想過戰爭無法取勝之後的其他辦法。

如果要客觀評價希特勒的話,他是一個極度自私的理想主義者。敢於搭上自己的一切去戰鬥,敢於無視掉德國人民的未來。


貞觀防務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一戰德國戰敗後,凡爾賽合約的簽訂,對德國來說是毀滅性的,如果嚴格按照合約的精神來履行,可以說德國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



但英美法戰勝國在對待德國的問題上並不一致。戰後,英國的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英國的日不落帝國風雨飄搖,法國做了四年戰場,東北部一片瓦礫,國力彷彿日落西山。只有美國,發了戰爭財,由戰前的債務國一躍成為債權國,而且工業生產能力傲居世界第一。雖然英法主張嚴懲德國,但因實力不濟沒多少話語權,真正的話語權掌握在實力日益爆棚的美國人手中,而美國並不希望看到一個貧弱的德國,他需要自由貿易的市場,願意提供資金給德國,幫助德國恢復經濟,所以道威斯計劃應運而生。這一計劃不僅使德國免受賠款的困擾,還為經濟復甦帶來強大資金保證。因為德國本就是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一有啟動資金,復甦是很快的。



蘇聯的誕生也從側面幫助了德國重新崛起。一戰一個西方國家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就是蘇聯的誕生。因為意識形態的對立,英美法等國於一戰結束後不久就武裝干涉蘇俄,在武力失敗後,又各種經濟封鎖各種制裁各種斷交。他們害怕蘇聯更甚於害怕德國復甦,英美法甚至要拉住德國一起對付蘇聯。而蘇聯的孤立,也使得德國能跟蘇聯來往,獲取各種技術和物資,從側面也幫助了德國的重新崛起。



最後一點,,29年由美國股市崩盤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促使德國走上納粹獨裁政體,為德國軍事的復甦和發展鋪平了道路。


綜上所述,德國因為以上種種原因能在短短二十年後又發動了二戰。


史書上冬眠的蛇


希特勒的經濟奇蹟。

一)貨幣新政策的提出 在巴伐利亞的監獄裡,希特勒就指出過:“黃金本位和貨幣對比是造成德國人民災難的根源。”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離開盈利飽和的本國市場,華爾街資本開始在德國大量投資,希望收回他們在希特勒身上下的本錢。而作為缺乏最起碼的經濟實力的德國總理的他則利用這些錢重振德國的經濟。從1924 年到1931 年,華爾街總共向德國提供了1380億馬克的貸款,而德國在此期間總共僅支付了8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所以德國實際上是得到了一筆美國資助的520 億馬克的鉅額金融資助,整個德國軍事工業得以迅猛發展。金融巨頭們,除了在紐約商業票據貼現市場上對德國工業提供低息的短期融資,還不惜將大量的黃金儲備直接運往德國。而希特勒也實行了金融制度改革,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德國私有中央銀行手中收回了貨幣發行權。在擺脫了以國債為抵押才能發行貨幣的低效率高消耗程序之後,在華爾街資本的幫助下,德國的經濟瘋狂上升。他說:“一個國家並不靠貨幣的表面價值來維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產,而生產才能使貨幣獲得價值。生產才是貨幣的真正準備,銀行保險箱中存滿了黃金並無意義。” 希特勒的貨幣新政策包括: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由於當時國際金融主要獲利的方式就是向經濟困難的國家放債營利,而這種政策就是將德國的經濟還款以物品出口為手段,用美英金融大亨們資本扶植起來的德國工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去賺美英的錢,將振興德國經濟的經濟負擔巧妙地轉嫁到西方各國的身上,而西方各國則因為其擁有利用美英資本建立起的強大武力而無可奈何。經濟危機,希特勒廢除國際貿易中的黃金和股票兌換,只進行貨貨交易,所以受金融市場的衝擊,非常小。當時歐洲列強都驚呼,德國根本沒有收到打擊,反而工業生產上升了

(二)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 希特勒的演講功力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他曾經承諾:“打破《凡爾塞和約》加在德國身上的枷鎖,讓每個人都有工作,讓每家每戶都有牛排和麵包,讓德意志民族重新振興起來!”,而且他的承諾在第三帝國初期(1933-1938)變成了現實,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 他的社會福利政策是: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僅1937年一年內,全德就約有一千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那麼德國嚴重的失業率是怎麼挽救的呢?在1933 年德國的失業率高達30%之多,到1938 年竟然出現了勞工緊缺。一時歸咎於經濟的飛速發展,二是一些希特勒聰明的政策。例如希特勒為了讓婦女為男子空出她們的工作崗位,實施了婚姻貸款政策:當兩個人結婚,而妻子放棄她的工作崗位時,這對夫婦就能獲得1000馬克的貸款來購買傢俱和家庭用品。這項規定不僅導致了工作崗位的大量空出和結婚率的上升,而且還導致了出生率的上升,進而增強德國的軍事力量。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 (三)用來恢復經濟發展的措施 當時的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希特勒宣稱要儘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他採取的措施有: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國家稅收收入由65.6億馬克驟增到177億馬克,六年中實收稅款共增加了600億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國國債由115億馬克上升到371億馬克。帝國銀行和幾家最大的私人銀行是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勞動者的小額儲蓄存款也被強迫投入公債。帝國銀行以國債為擔保大量增發銀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銀行券由26億馬克驟增為110億馬克。 2、大規模的軍事採購和訂貨 932年,德國的軍費支出為6.7億馬克,約佔當年國家總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國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備戰期間,德國全部備戰支出在400億馬克以上,約佔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國民收入的10.6%。鉅額的軍

事訂貨使德國壟斷資本集團獲得了高額利潤。以軍火工業康采恩克虜伯公司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從國家接受的軍事訂貨總值由930萬馬克猛升到1.45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時期,公司的純利潤額則由650萬馬克上升到1.22億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剝奪猶太人資本 希特勒非常方案猶太人,而這個問題也引來了近代及當代無數學者的興趣,希特勒等人登臺以後,大量開展“排猶運動”,幫助“雅利安”財團剝奪猶太人的財產。由於這一“運動”,共計約60-80億馬克的德國猶太資本,通過強力沒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轉到了“雅利安”財閥和納粹黨魁手中。 4、強制卡特爾化 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頒佈所謂的“卡特爾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卡特爾,而一切卡特爾則有權限令局外企業合併起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有關的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等權利。這實際上是在經濟上宣佈了它們的死刑。在這種威脅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併如壟斷組織,受壟斷資本的直接統治。卡特爾的數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國已登記的卡特爾總數,由2100個增加到2500個。 5、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1937年,希特勒頒佈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規定凡是資本不組10萬馬克的小股份公司應予淘汰;而新設立的股份公司,資本不得少於50萬馬克,此外,希特勒政府還強迫封閉大量手工企業和小型零售商號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化經濟調節機關,另外,1933年7月,在帝國經濟部下面還設立了“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它是由壟斷寡頭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總參謀部,擁有很大權力,負責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令的制訂工作。有計劃的經濟使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鐵產量由390萬噸上升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3年-1939年,德國軍火生產增長11.5倍。但同時,德國的部門經濟卻出現了不平衡。在軍火工廠加緊製造武器的同時,德國的紡織及製鞋工業的半數設備被閒置起來。在農業方面,帝國糧食局及其下屬的數萬個基層機構,是希特勒政府幹預農業活動的基本工具。不過全部的農業事務,都受到國家的控制。希特勒政府時期的德國糧食產量基本停滯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糧食進口量與20年代差不多,約在400萬噸上下。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時期,德國國家所掌握的股份資本絕對和相對額都增長。1932-1939年,“國有的”股份資本額,由29億馬克提高到36億馬克,它在全國股份資本總額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國國家壟斷資本共計248億馬克,佔全國總資本的五分之一。在擴大國有化的同時,希特勒政府還執行了國有財產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當時的德國政府為挽救一系列壟斷資本集團,以優惠價格收購了柏林各大銀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業公司的部分股票。隨著這些企業的扭虧為盈,希特勒政府把國家持有的鉅額股票廉價賣給有關的私人壟斷資本集團。在德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壟斷企業同政府的結合也加強了。企業主職能與國家官僚職能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8、擴大對外貿易 1932-1938年,德國在保加利亞、希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國對外投資急劇上升,由12億美元增加到40億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盧等國鋼鐵壟斷組織又聯合成立國際粗鋼輸出協會,從而恢復了國際鋼鐵卡特爾。在國際鋼鐵卡特爾和國際鋁卡特爾中,德國壟斷組織也分別擁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額或股份額。 9、興辦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頭兩年用於興辦公共工程的開支共約50億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築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億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築物與住宅(後來不少成為兵營)約7億馬克,開墾荒地與改良土壤等約7億馬克,整治河道、開鑿運河和架設橋樑等3.5 億馬克,修復和更新鐵路設備約5億馬克;對參加公共工程的私人發放補助金和減免稅金約6-7億馬克。但是納粹為了宣傳自己的成就,被作為元首具有獨創性的成就加以慶賀,並說高速公路是元首獨自一人發明的,而事實上,修建高速公路的計劃早在20年代末就已經擬定好了,只是由於世界經濟危機才阻礙了它的實施。 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裡,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蹟。


金戈鐵馬


早在魏瑪政府時期,德國的經濟就已經開始復甦了。1920年代,對於德國來說,是個關鍵時期,德國人也抓住了寶貴的機遇。德國原本就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一戰”的主戰場並不在德國境內,德國後方基本上沒受到重大損失。

這也就意味著,德國作為強國的底子還在,尤其是大量的人才儲備,並沒有傷筋動骨。有人說,“凡爾賽體系”把德國坑慘了,德國背上了巨大的包袱,怎麼可能迅速發展呢?事實上,“凡爾賽體系”對於小國,的確將其壓死,可對於德國這樣的大國,就有了很多回旋的餘地,戰爭賠款這一條肯定賴不了,但是經濟方面,德國人可謂是遊刃有餘。

同時,英法兩國作為“凡爾賽體系”的主推者,也不敢將德國壓的太死,需知逢極必反,一旦到了極限,德國就會爆發革命或者內亂,到時候英法必將引火燒身,戰爭將不可避免。因此,英法兩國更希望德國能夠恢復經濟,以償還債務,這也可以保障英法兩國投資者的利益。

而且,蘇聯的崛起,也讓英法兩國極為恐懼,他們擔心歐洲其它國家加入蘇聯陣營,這將嚴重威脅到英法的安全。因此,他們也在拼命拉攏德國,企圖讓德國作為抵抗蘇聯的橋頭堡。德國人運氣確實不錯,魏瑪政府很巧妙的利用了這個環境,逐步擺脫“凡爾賽體系”的枷鎖。經濟已經實現了復甦,下一步當然就是要擴充軍備,以圖東山再起。

在軍事方面,魏瑪政府也並不像後世所認為的那樣軟弱無能,恰恰相反,正是魏瑪政府的許多措施,才奠定了德國發動“二戰”的軍事基礎。比如說,根據條約限制,德國不能擁有空軍,魏瑪政府就組建“航空俱樂部”,以此儲備空軍人才;陸軍受到限制,魏瑪政府就派出軍事顧問,以觀察外部世界,儲備指揮人才;軍工體系受到制約,魏瑪政府就在國外援建工廠,把德國的軍工生產轉移到國外,以儲備科技人才。唯一的遺憾,是海軍太過顯眼,不好糊弄,所以魏瑪政府沒能完全重建德國海軍,德國也沒有航母。


最關鍵的,還是上文提到的,“一戰”並沒有摧毀德國大後方,德軍的“精髓”仍在,那就是“德意志軍官團”,這個群體是德國國防軍的核心支柱,他們一直繼承了先輩的意志,臥薪嚐膽,以圖一雪前恥,從來沒有放棄軍人的榮譽感。

這也是最出乎英法預料的,因為英法兩國,都沒有類似的軍事傳統,在他們看來,只要德國戰敗了,軍隊被限制了,德國的戰鬥力也就被摧毀了。可他們恰恰看錯了,軍隊的數量,只是一方面,但德軍的法寶,是意志的傳承,是鐵與血。在和平年代,軍官團群體的確體現不出戰鬥力,可一旦發生了戰爭,他們瞬間就可以動員起百萬大軍,而且戰鬥力絲毫不弱於英法的軍隊。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迎來了空前的經濟大危機,德國也遭受重創,平靜祥和的氣氛,瞬間變成了烏雲密佈,國內局勢開始失控,魏瑪政府處於風雨飄搖之中。1933年,納粹黨正式上臺,開始全面復甦軍事體系,德國在軍事上開始迅猛發展,“凡爾賽體系”的枷鎖被徹底打破,猛虎再次出山。

在這個時期,美國人的態度是比較複雜的,納粹甚至能夠從美國融到錢,英法兩國也低估了納粹的野心,對其實施“綏靖主義”政策,企圖禍水東引,引發德國和蘇聯的衝突。不料英法徹底玩脫了,納粹看穿了英法的套路,越是放縱,則越是得寸進尺。最終,在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兩國再無退路,只能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