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了,有多少存款才不會焦慮呢?

恆榮匯彬


很多人都在探討多少歲時有多少錢能怎樣怎樣,其實就是個“偽命題”。

因為每個人的需求是不同的,答案自然就是:如果~但是。如果~但是。簡單說起來,實際就是:存錢和投資的問題。

我的建議就是:錢會隨著通脹貶值,跟預期壽命沒有關係。只跟你的需求有關。

什麼叫“財務自由”這也許是所有人的理想,但是個人需求不同“自由”度也不同。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即使自己不動的情況下,始終有持續不斷的“收入”。

存款就是大多數一般人理財的“唯一手段”。缺乏危機意識和理財思維是“富人”和“窮人”的區別。社會財富是有限的,正是這些“窮人”的思維才成就了那些所謂的“富人”。

十年前別人都在買車享受生活時,我用僅有的準備買車的十萬元,投資買房自用當工作室搞培訓。當別人家裡有兩輛車時,我一輛都沒有。當別人升級換代車輛時,我還是一輛也沒有。當他們大都還住在原來小區,為停車費、油費、年檢費探討的時候。我給父母買了公園邊的養老房,給兒子在地鐵旁買了保值房。為自己準備拆遷的自住房,準備了一套房。這就是人和人的區別。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就在於你有沒有“憂患意識”。很多人提到“四十歲”不惑之年,而我卻是在“而立之年”辭去了“體制”內幹了七年的美術教師工作。沒了養老金,上有老下有小,憂患意識倍增。人常說“死於安樂”就是這個道理。當別人萬般羨慕我的時候,我依然沒有停頓。依然把“工作”當做生活。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老楊 Liven


提起“焦慮”大家可能會與“抑鬱症”聯繫起來。其實,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健康的反應。是個體在應對威脅或危險的時候在軀體、心理以及行為上的一種變化。也正是有這些變化才能使得個體能迅速地對威脅或危險做出反應。

產生焦慮的原因很多,一般來說,有以下兩種因素:

1、生活事件和應激源的作用。人們在經歷強烈的應激時會產生焦慮。例如,人們將要做出重要決定,處於緊要關頭,改換工作或生活環境,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問題的時候,都需要不斷地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了解、判斷、適應和調整。當發生的某一較重大事情或者所發生的一連串較小的事情超過了平時的適應能力時,這種應激就會造成焦慮。

2、人格的作用。所謂“人格”,是指個體通常反應、感情和行為的方式。大多數尋求治療其焦慮症狀的病人都認為自己“神經質”。說明他們體驗到自己存在明顯的焦慮,也認識到自己在性格上十分敏感、易動感情、過於憂慮的特點。他們由於敏感使他們能夠很快地理解他人,並得到回報。可是,消極悲觀的心態也會使本不該是應激的事件變成了應激,從而產生了焦慮。

可見,日常生活中任何具有威脅性質的事情都會導致身體自動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在生活中一旦大腦意識到有危險的存在,或者有可能發生危險,就會釋放相應的激素。

題主為存款是否足夠保障今後的生活而產生焦慮,這不能根據40歲有多少存款來決定的,而是你對未來的信心決定的。消除對今後生活的不穩定因素,才能緩解您的焦慮情緒。[33]


家庭醫生雜誌


先問一個問題:

“如果現在沒有任何存款,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會不會馬上餓死?”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

“沒有存款那我肯定會餓死!”

也可能另外一些朋友會說:

“我的手藝走到哪都餓不著,悄悄告訴你啊,我光憑收房租都夠活了。”

題主朋友在提問時其實已經把他心裡深處的疑問說出來了,那就是——焦慮

換句話說,可以叫“安全感”

有多少存款才能讓自己心裡面有安全感?

假如我們的安全感基線是保障溫飽,那麼(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可能有個上百萬的存款存定期,靠利息就能維持基本的溫飽。

如果對物質有更高的需求,那麼存款的數字也就越大。

但是,有的朋友可能不是對存款多少感到焦慮,而是經常會擔心其它不好的事情發生:

“萬一銀行倒閉的怎麼辦?”
“萬一房價跌了怎麼辦?”
“萬一……”

存在這些擔憂的朋友,他們的安全感就不只是來源於錢的多少了。

建議存在這類困擾的朋友向社會工作者

或者心理諮詢師尋求專業的幫助。

回到原題,一個四十歲連續在職的職場人,一般來說正處在壯年,經驗能力也處在職業的一個巔峰期。

但這時也恰好是家庭壓力最大的時候,父母年齡大了需要照料,孩子上學需要操心。

這時候比起存款,更重要的是你的現金流。

如果你現在已經入不敷出,靠著存款維持生計,那麼除非有鉅額存款(千萬上億級別),否則沒法不焦慮。

但如果現在你的收入遠大於支出,並且還能進行儲蓄與投資,那麼就不用焦慮,只需優化一下資產配置,保險、理財、投資都有計劃地進行購置即可。

但是,如果現在你的收入剛好能夠滿足支出(甚至入不敷出且沒存款),俗稱“月光族”。

二十歲“月光”不要緊,但是如果四十歲還“月光”,則是危險。

怎麼辦?

1. 減少非必要支出

什麼新車、新衣服、新手機……任何跟“新”字相關的東西能免則免,還有日常的開銷也需要重新進行選擇,十塊錢能吃飽就先別想著二十塊吃好;

2. 找資深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師進行職業規劃

工資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探明與發掘自己的職業潛力,從長遠角度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和提高收入水平。

3. 買保險

很多人對此感到疑惑,都沒錢了還買保險?正是因為沒錢才要買保險,在面臨生活與工作的巨大壓力之時,最怕的就是生病,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故事大家也都聽過。

4.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理由同上。

5. 看書、學習與參加培訓

投資自己永遠是收益最高的選擇,而看書則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更何況現在網上還有很多的免費學習資源。

最後,我想用一個故事來結尾:

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前任董事長羅伯特·士普·伍德魯夫曾說:“只要‘可口可樂’這個品牌在,即使有一天,公司在大火中化為灰燼,那麼第二天早上,企業界新聞媒體的頭條消息就是各大銀行爭著向‘可口可樂’公司貸款。”

——END——

你覺得還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不焦慮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多少存款,才不會焦慮。我想不用焦慮,應該是生活無憂。如何才算生活無憂呢?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但我認為,無需為瑣碎的生活成本奔波基本可以算得上無憂了。

生活成本

以一個三線城市普通家庭為例,所有數值均取一個普遍值:

1、房貸:5000元/月;2、餐飲費用:3000元/月;3、小孩教育:1000元/月;

4、生活費用(物業、水電、車油費、話費、保險等):2000元/月;

5、雜項(購物、零食、修車、聚會、紀念日、娛樂等):2000元/月.

一個有房貸的家庭,生活在三線城市中,一個月最少花費在13000元/月,可以過得稍微舒適。

但舒適不代表無憂,無憂的前提,最少還得每月有結餘,比如一個月結餘個5000元左右。

因此一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在18000元以上,在三線及以下城市會略感無憂。

中國的人均收入

2017年中國的人均GDP為59261元,夫妻雙方合計為:59261*2=118522元,月均:11852/12=9877

顯然,與上述的每月18000元,相差約8000元。一個月8000,一年96000元。

也就是說,你必須有讓你的存款達到月均產生收益8000元,最低也要3000(保持基本生活),方可略微輕鬆。

以比較穩健的貨幣基金4%的年收益率計算,假設你需要M元,則M*4%=36000至M*4%=96000

即M的範圍在90萬元-240萬元。

總結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保證夫妻年收入達到12萬元(稅後)的情況下,如果有200萬的存款,基本可以在三線城市及其以下無焦慮。


鯉行者


四十歲了,只有存款,肯定會焦慮,沒有例外。

那麼會有人問了,如果我有1000萬存款呢?還會焦慮嗎?

那麼我想說,有1000萬存款的人,他的資產絕對不會只有存款的,股票、黃金、房產、甚至各種收藏品……

人的收入一旦上來了,資產肯定要進行多元化配置,沒有人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而且收入越高的人,在追求資產增值的目標之下,會越來越重視資產的安全性和保值性。顯然只有存款,是靠不住的,通脹會讓你很焦慮,你必須要配置一些其他實物資產來抵抗通脹。


之前有一個很熱的話題,可以非常形象的回答你這個問題:

同樣是月收入3萬元,A全部來自於工資,B則1萬元來自於工資,2萬元來自於房租。

你說到底誰更焦慮?

說到底,有恆產者有恆心,存款還談不上恆產。

四十歲了,人到中年,事業基本進入定型期,工資性收入逐漸觸及天花板,你要做到不焦慮,必須在資產性收入(股息紅利、房產增值,房租收入等等)方面有所突破,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上面有一些雞湯性的回答,我覺得靠不住。

我是樓市微觀察,只說真心話,歡迎點贊與關注。


樓市微觀察


存款不知道,資產得有個百來萬吧,


因為房子始終是和通脹跟著跑的。即使你20年工資只有50塊,房子當時應該也是百來塊一平。

所以存款也應該是近期的4,5年跟上來的。很難保10年後100萬可能就和現在的10萬塊一樣用了。

但資產也肯定會跟著上升。


我認為這個情況,你有房子,有車子,有工作,有妻子兒女,在有個50-80萬的存款,心就比較安定。(我是按照我80後的年齡段去判斷的,如果你是70後)現在已經40了。那可能20-30萬也還好,畢竟所有東西都有了,即使沒了工作,這筆錢還是可以生活一段時間。


我是一個危機感很重的人,沒辦法,上有老下有小,以前也窮慣了,我想我可能要工作到55才敢放手休息。存款我也希望達到100-200萬左右才敢休息。


翻身小馬甲


我認識一位大姐,40來歲那年把北京3套房中的一套賣掉狂賺了近千萬,留下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據說出租的那套年租金達到12萬了,可她本人還在努力做著生意。有人說她現在的條件完全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了,還去做什麼生意呢?她給出的答案是:“我家養的那條狗狗月花銷就在1萬左右,不幹能行嗎?”。所以我認為40歲有多少存款都可能會焦慮。


為經典而來1


40不惑之年的男人,這個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有了妻子,小孩,父母都還健在,生活壓力是有的,而且還很大!伙食,教育,醫療,甚至是還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錢,畢竟這是個物質的社會。

小編說40歲的人要多少錢才有安全感,這個問題問得沒有意義,就好比問一個人,你覺得多辣的辣椒才夠辣?因為每個人對辣味的敏感度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回答都會不一樣。

我是從事過金融行業,一直以來對於存款這種金融行為我是比較抵制的,如果把所有的錢用來存款,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愚蠢的行為,因為貨幣每分每秒都在貶值。打個比方,2000年100元錢能夠買到150斤大米,所以當時100元的購買力值150斤大米;到了2018年呢?100元錢恐怕只能買到50斤大米吧,顯而易見,2018年的100元到了2018年購買力減少了100斤大米的價值,換算下來,2018年的100元只值2000年的33元錢的購買力。如果你2000年存了100萬,那麼其購買力只剩下了33萬元,消失的67萬元被上漲的物價給“偷走了”。

有聰明的朋友會說,存銀行啊,存銀行有利息啊。好,我就給你算一算,假設銀行存100萬元,銀行給的6個點的利息(一般三年5個點,如果是存100萬可以再往上走一點),從2000年開始存入銀行,算下來100萬一年的利息是6萬元,18年的利息也就是108萬,到了2018年本息也就是208萬左右,但是你要知道的是,2000年的100萬元的購買力是150萬斤大米,而到了2018年,208萬元也就只有104萬斤的大米的購買力,這中間就差了46萬斤大米的價值。

所以說存錢並不是高明的理財行為。有人又說了,2000年在二線城市平均25萬就能夠買一套房,當時100萬能買4套房,到2018年4套房最少值800萬了,中間賺了700萬的利潤,這麼說是沒錯,問題是2000年又有多少人能夠拿出100萬元的現金呢?

說了這麼多,本人只想表達一個意思,就是要保護自己擁有貨幣的購買力,而不是多少金額。貨幣金額是假的,購買力才是最實在的,也是最有效的。


宋蕭沐夏


焦慮來自於失去保障。

所以到底有多焦慮,取決於你的保障度有多高。

第一,家底有多厚。如果有足夠的錢,房子不少,全家買了重疾險,投資了家族信託,那麼基本就不會焦慮。

第二,單位有何種保障。比如公務員,醫生,教師,等社會保障好的單位。焦慮感就不會太重。因為這些職業過了四十歲,反倒會越來越吃香。旱澇保收。

第三,是否有一技之長。有的人焦慮是因為日復一日的循規蹈矩。時間消耗掉了,體力消耗掉了,能力卻絲毫沒有長進,無法參與市場與職場競爭。

第四,有沒有做好人生規劃。有人生規劃的人,每到一個階段,基本會做到心中有數,所以焦慮感不會太重,他們很清楚自己的路往哪走,還差什麼條件才可以實現,雖然現在沒達到,但因為有信念,就不會盲從。

最後回到這個問題,有多少存款才會不焦慮。其實每個人由於消費和地區不同,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最起碼最基本的標準是,有自己的房子,有一個完整且並不討厭的家庭,有一定的存款來應對生活。包括你需要應急的錢,10-20萬用來投資理財的錢,還有至少10萬的養老教育資金。

我是家族財富密碼趙淨。更多的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關注不迷路。如果您覺得不錯,麻煩您點個贊,更有豐厚獎品不定期回饋,謝謝!


家族財富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