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義是三國演義里排得上號的將軍嗎?

相思藤


《三國演義》中“尊劉”的色彩非常濃,在羅貫中的筆下,凡屬劉備陣營的人和事都儘量美化、拔高,比如劉備的仁德寬厚,五虎上將的英勇無敵,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羅貫中不惜篡改史實、張冠李戴,甚至是無中生有,最終把劉備集團的文臣武將都塑造成“超人”,能力不是一般的高。在這其中,對趙雲的“拔高”尤其具有典型性。

在演義中,趙雲首次亮相便將袁紹手下猛將麴義刺於馬下,而且還是一招斃命,其身形之瀟灑、速度之奇快,端的是“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令當時在場的劉備一見傾心。羅貫中為美化趙雲,不惜將麴義塑造成籍籍無名的“鼠輩”,然而史實卻與此大相徑庭。那麼,歷史上的麴義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他都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傳奇經歷?

據正史記載,麴義生於涼州西平郡,年輕時便善騎射、喜戰鬥,在長期同羌人作戰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他們剽悍強勁的風格,所部私兵也盡是以一敵百的精銳。韓馥出任冀州牧後將麴義召為部將,但並未加以重用,由此導致兩人的決裂。初平二年(191年),麴義舉兵反叛韓馥,並與渤海太守袁紹結盟,幫助後者成功地襲取冀州,由此加入袁紹的陣營。

麴義因為驍勇善戰,在袁紹的手下備受重用,效力伊始,便奉命攻擊以強悍著稱的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將其打得大敗虧輸,並因此一戰成名(“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於鄴南,破之。”見《三國志》)。

大敗於夫羅不過是麴義的“小試牛刀”,他真正的“高光時刻”出現在界橋之戰中。就在麴義歸順袁紹的當年冬天,割據幽州的大軍閥公孫瓚,以替弟弟公孫越復仇的名義(公孫越被袁紹的部將周昂射殺),率重兵南下與袁紹爭奪冀州,在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一帶展開廝殺。

公孫瓚以驍勇善戰聞名,麾下有一支精銳的騎兵“白馬義從”,每次臨陣對敵時都能摧鋒陷陣、所攻必克,每每令敵軍膽寒,畏若虎狼(“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見《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白馬義從”起初只有數十人,後來擴充至三千人,成為公孫瓚最可倚重的“王牌軍”。

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用步兵三萬結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而“白馬義從”也在其中。戰鬥打響後,三千“白馬義從”習慣性的率先衝鋒,而麴義僅以精兵八百人迎敵,下砍馬腿、上斬士兵,竟然成功地阻擊住他們的攻勢。與此同時,袁紹的弩兵向“白馬義從”密集射擊,使其損失更加慘重。

很快,“白馬義從”從陣前退卻,並踐踏背後的步兵隊伍,使得軍中一片混亂。麴義的軍隊乘勝窮追,接連斬殺千餘敵軍,在奪取界橋後,又一路猛攻到公孫瓚的大營才罷休。經此一役,公孫瓚精銳盡喪,從此再沒有跟袁紹叫板的“資本”。

瓚步兵二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餘眾皆復散走...見《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注引《英雄記》。

界橋一戰使麴義的威名達到頂峰,卻也因此讓他變得驕傲狂妄、目中無人,加之袁紹又是一位雄猜陰刻的主公,君臣間的關係走向決裂是早晚的事情。果然沒過幾年時間,袁紹便設計將麴義斬殺併兼並他的部眾,部將中有逃亡作亂的隨即也被撲滅(“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引文同上)。一代名將竟然落得如此下場,究其原因還是性格所致。


文史磚家


麴義。在演義上,麴義的出場是殺了嚴綱,然後成了趙雲的墊腳石,被趙雲一槍殺了,救下公孫贊。所以大家對於我“妄自”將其稱為河北第一將一定不以為然,甚至認為鄙人有譁眾取寵之嫌疑,不過如果你能耐著性子看下去,就知道我為什麼這樣說了。

麴義,原本和張頜、田豐、逢紀等人一樣是翼州牧韓馥的手下,結果不知道什麼原因,和韓馥產生了矛盾,於初平二年七月(公元191年)發動叛變。韓馥當然不樂於麴義的叛變,便既派兵平叛,豈料身為一州之牧的韓馥,手下有著眾多優秀的謀士武將,卻仍為麴義所敗。當然關於這場戰爭,在《資治通鑑》上雖然有記載,卻語焉不詳。麴義在此戰的勝利,大約在於韓馥雖然有人才卻不能用之有關。但此後麴義的表現卻不能不讓人擊節感嘆。

初平三年春(公元192年),公孫贊和袁紹戰於界橋之難20裡。且看當時鋒芒正鍵的公孫讚的軍力——步兵3萬為方陣,左右各有騎兵5000牽,中間又有公孫贊引以為豪的“白馬義從”幾千匹,也分為左右兩隊,可謂殺氣騰騰。而反觀麴義的軍隊——前面為精兵八百,其後是強弩千張。相對公孫讚的軍力,麴義的軍隊實在少得可憐。而實際上當時公孫贊也是欺負他兵少,就發動騎兵,萬馬奔騰,氣勢洶洶的準備前去踐踏麴義的軍隊。(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然而麴義並沒有被公孫讚的氣勢所嚇到,而是命令所有的士兵躲到阻擊騎兵的木椿下,一動不動,等到公孫讚的騎兵快衝到面前大約十多布的時候,忽然全部抬起頭來,所有的弩兵一起發動,只見箭如雨下,將公孫讚的騎兵射得人仰馬翻,大敗而逃。(麴義的軍士在先前之所以要躲避,是因為公孫讚的騎兵其實也是騎射之士,如果不加以躲避,定然成為白馬義從的箭靶子)麴義軍就勢斬殺了公孫贊所任命的翼州刺史嚴綱,殺敵一千多人。之後率軍追擊,一直追到界橋(大約20裡),公孫贊控制住了軍隊,認為現在的麴義失去了剛才躲避在木椿下的優勢,準備再戰雪恥,不料仍然沒打過,再次被麴義打敗,只好縮回營地。麴義一直追到公孫讚的大營外,打破了牙門,耀武揚威之後才撤離。

而這時候主力部隊袁紹軍又是什麼一副光景呢?袁紹看到公孫贊逃跑,也帶著兵追趕。不過其步伐的迅捷卻遠慢於麴義軍,在離界橋還有大約10裡的地方,遇到了公孫讚的部下的另一對騎兵2000人,當時袁紹手下還有原本袁紹以為可破公孫贊騎兵的大戟士百餘人相隨,卻被這2000騎兵包圍,還差點被迫躲到空牆之間避難。好在袁紹也發了一次威,沒有躲進去,反而頗有大將之風的鼓勵士兵一起戰鬥,加上該對騎兵不知道袁紹在此處,攻擊不是很兇猛,袁紹得以暫時抵禦住該隊騎兵的攻擊。後來還是麴義耀武揚威完了,回來剛好看到袁紹被圍,趕跑了那隊騎兵,救了袁紹。

在界橋之戰發動之前,公孫贊在和胡孥交戰時,其騎兵白馬義從英勇善戰,將以驍勇著稱的胡孥騎兵也打得一看見白馬,就躲開繞著走。起初袁紹也很重視公孫讚的白馬義從,曾經拍著張頜的肩膀說“公孫贊有白馬義從,我有你的大戟士”。而實際戰鬥時,張頜的大戟士卻沒有任何表現,戰前沒受到重視的麴義卻三敗公孫讚的騎兵,實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小說《三國演義》上麴義在此戰中被趙雲所斬,而實際上此時的趙雲大約應該在平原劉備那裡訓練騎兵呢!(也有可能因為兄長死了,回去探親了)並沒有參戰。

如果說界橋之戰,袁紹是成功的阻止了公孫讚的上升勢頭,那麼之後的另一場戰爭,卻是將公孫贊打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興平二年(公元195)冬,由於公孫贊將自己的老主子劉虞殺了,劉虞的部下為主子報仇,就聯合了劉虞的兒子,鮮卑騎兵7000多人,袁紹手下大將麴義,一起對公孫贊發動了戰爭,關於這場戰爭,史書上沒有什麼具體的記載,但結果卻是輝煌的:在鮑丘擊敗公孫贊軍隊,斬首兩萬餘人。之後引發的連鎖效應是代郡、上谷、右北平各自殺了公孫贊所設立的地方官員反叛公孫贊,公孫贊因此而屢次戰敗,直到以後的龜縮到自己的糧倉裡準備“養老”。

也許只是上面幾場戰爭,並不以支持麴義河北第一將的觀點,但對比一下袁紹的其他狀況,麴義的戰績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界橋之戰發生前,公孫贊先是率領二萬步騎於公元191年冬在東光南打敗了青徐黃巾30萬,斬首近10萬,俘虜生口七萬餘人,威名大振。後來公孫贊藉口袁紹的部將殺死了他弟弟公孫越,要攻打袁紹,袁紹還害怕的趕忙將自己的渤海太守印送給公孫贊,以圖避免戰爭。可見在界橋之戰前,公孫贊是何等的威風。此時雙方實力,恐怕還是公孫贊更具優勢。

界橋之戰後,公孫讚的上升勢頭得到了遏止,但實力仍然很強,和袁紹還互有攻瘦。界橋之戰後,袁紹派崔巨帶領數萬進攻公孫,卻敗於公孫的三萬人民,被殺死七八千人;袁紹的兒子袁譚和公孫讚的青州刺史田楷戰鬥,雖然佔了上風,卻也不能取勝,最後不得不以講和收場;公元192年冬,公孫贊和袁紹在龍奏(應該還有三點水),被袁紹擊擺。可見界橋之戰之後雙方基本還是勢均力敵,各有勝負。總的來說,袁紹略佔優勢。

但經過公元195年冬的那場戰爭,公孫贊卻是屢戰屢,直到戰敗而亡。

而相對麴義,其他河北將領的表現如何呢?張郃,只說其“瓚破,郃功多”,卻沒說明功多在什麼地方,至少實際的戰績卻是沒有看到的。顏良,從第一次出現,就被關羽從軍隊中獨自一人砍了腦袋。文丑,也是一出現,就被曹操軍斬殺。而這些人物,張郃由於所活時間長,在以後的戰爭中得到了一些成績,其他兩人,其戰績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只不過羅貫中為了襯托關羽,將兩人的能力大大提高,所以在後人的感覺裡能力很高罷了。其實鄙人覺得麴義之於張郃,有點類似於高順之於張遼。只不過後面二張活得長一些,能力得到鍛鍊,戰績得到表現吧。而實際在初期,其表現卻不如麴義、高順。

差點忘了交代麴義的死亡了,和高順相比,此將雖然戰鬥能力頗高,卻有點驕傲自大,得罪了袁紹,被自己的主子給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