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連殺了7個王,屠盡功臣,卻爲何不敢殺此人,還對他言聽計從

古代有一個定律,就是功臣大多不能善終。例如漢太祖劉邦在建國之初分封諸侯,但是這些功臣並沒有享受很久的榮華富貴,最後都死於劉邦之手。劉邦更是連殺了七個王,將功臣要屠殺殆盡,但是他卻唯獨放過了此人,還對其言聽計從。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劉邦連殺了7個王,屠盡功臣,卻為何不敢殺此人,還對他言聽計從

劉邦出生於農家,在年輕的時候是沛縣的亭長。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劉邦察覺到了天下的大勢,所以就投奔了項梁。後來項梁被章邯所殺。之後項羽和劉邦將軍隊分為兩支隊伍,然後兩人約定:誰先佔據關中,誰就稱王。

後來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幫助下,最終佔據關中。劉邦在佔據關中之後,廢除秦朝的苛刻的法律,對百姓秋毫不犯,收攏了民心。後來劉邦的行為引得項羽的不滿,所以項羽,擺了一道鴻門宴的試探劉邦。

劉邦連殺了7個王,屠盡功臣,卻為何不敢殺此人,還對他言聽計從

這時候就是有張良在劉邦身邊周旋,才使得劉邦順利逃脫。最後重整旗鼓,捲土再來。可以說劉邦最後能夠成為天下之主,這都多虧張良的鴻門宴的救命之恩。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當時為了收攏天下民心,對大家進行分封。他分封了多位異姓王,但是後來這些諸侯王卻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韓信被殺,蕭何也沒有逃脫入獄的懲罰,而只有張良,一直深受劉邦的重用,甚至多次影響了劉邦的決定。

劉邦連殺了7個王,屠盡功臣,卻為何不敢殺此人,還對他言聽計從

那麼張良到底有何高超的手段?讓劉邦這麼信任他,還對他言聽計從。其實從這三點可以看出:第一就要說到張良此人的真正目的了。以前秦國滅掉韓國,建立了秦朝。而張良的父親就是韓國的相國,所以他想要為父報仇,自然想要推翻秦朝的統治。剛開始張良是想要光復韓國但是他後來看清光復故國已經毫無可能,所以就幫助劉邦打下漢朝江山,為其立下汗馬功勞,受到劉邦的敬佩。

劉邦連殺了7個王,屠盡功臣,卻為何不敢殺此人,還對他言聽計從

第二點就是,當初劉邦分封功臣的時候,大家都欣然受封,只有張良拒絕了封賞,不願為官。所以,張良雖然功勞大,但是不貪慕名利,這讓劉邦對他很是敬佩。

第三點是張良有呂后的支持。當時劉邦想要廢掉太子劉盈,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此時呂后自然心急如焚,就找到了張良尋求幫助。此時張良就給她出了個主意,就是請來商山四公。呂后就聽從他的建議,尋找四公,來支持太子劉盈。

劉邦連殺了7個王,屠盡功臣,卻為何不敢殺此人,還對他言聽計從

後來果然,劉邦看到這四人之後,就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劉盈的王位得以保全。所以,呂后對張良是非常的感激的。有了呂后的支持張良等於又多了一把保命鎖。

劉邦連殺了7個王,屠盡功臣,卻為何不敢殺此人,還對他言聽計從

所以張良在劉邦面前沒有表現出濃厚的利益心,反而淡泊明志,再加上張良此人的計謀無雙,所以劉邦對他很是敬重。而且他有曾經幫助劉盈保全太子之位,被呂后敬重。所以在大漢王朝裡自然沒有人敢動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